儿童自我状态:不被父亲认可的女孩,会形成这三个特质

李老白读书 2025-01-01 20:08:38

作者:李 老 白

首发:老白读书

01

悲剧源于她的父亲

上一期我们速度了《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的故事梗概(详见:速读《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塑造和毁灭她一生的7个男人)。

松子本身是美丽、聪明又有能力的一个女生。

她做过很多职业,教师、超市收银员、风俗娘,还有美发师,每一段职业生涯中,她的业绩都非常优秀。

但每一个职业从不是发自她内心的意愿选择从事的,让她走入这样、那样的一个个职业场合的,是一个个男人们。

因此我们说,松子的内心是缺乏“主体性”的,她的一生都在为男人而活。

弗洛伊德说:童年的经历,会影响人的一生。

要想知道松子为何成为这样的松子,我们得追溯到她的童年。

然后我们会发现,松子一生悲剧的原点,原来是始于她的原生家庭,或者说是她的父亲。

02

童年的回忆

松子的家庭包含爸爸、妈妈、弟弟、妹妹和她,一家五口。

妹妹从小生病,父亲为此整天愁眉不展,在家的时候也很少有笑容。

在她小学一年级还是二年级的时候,有一次妹妹到福冈市区住院,父亲偶然间带她去了医院旁边的餐厅。

在这里她吃到了有生以来的第一块松饼,幼小的心灵受到极大地冲击,原来世界上还有如此美味。

后来父亲又第一次带她去了游乐场。

由于太高,她害怕得抓住父亲的头发,父亲叫着“好痛、好痛”,却笑了起来。

看到父亲的笑容,小松子一次又一次地抓着父亲的头发,想让父亲更加开心,以自己的方式努力为父亲加油。

注:电影里改为扮鬼脸,我觉得改编更好。

但是回到病房,父亲又回到眼里只有妹妹的状态,小松子第一次发现,对父亲来说:

妹妹比她更重要。

从小缺乏爱的感受,使“追求被爱”成为了松子的基本诉求。

因此我们看到,松子的一生都在不断重复“追求被爱”这个过程,她一次次投入火坑,全力燃烧自己,直到将自己烧烬,成为一具空壳。

问题是,童年的经历为何会影响人的一生?

03

儿童自我状态

“儿童自我状态”,是由我们童年残留的遗迹搭建而成,包含我们小时候体验过的所有情感。

一个人刚出生时,还只具备集中最基本的情感,如同色彩中的三原色;

幼年时,这些基本情感会逐渐发展演变成更微妙、更复杂的行为模式,如同各种调配后的颜色。

这些模式会成为我们的核心,融为我们自身的一部分,最终定义我们一生的行为。

成年人在面对特定情境和场景时,就可能被激发这种基本行为模式,自然地做出反应,如同小时候一样的行动与感受。

这就是儿童自我状态。

1、自然型儿童

一个人与生俱来的基本情感有哪些呢?

有快乐和深情、愤怒、悲伤、恐惧等等,所有这些情感加在一起,就构成了所谓的“自然型儿童”。

它是儿童自我状态的重要组成部分。

2、适应型儿童

从出生的第一天起,孩子的情感就开始运作了,随着身体的逐渐强壮,他/她的情感世界也逐渐丰富起来,能量更加充沛。

这个过程中,最重要的因素就是父母,他们从一开始就对这个孩子的意识产生影响。

婴儿做的几乎所有事情都会引发母亲或父亲的某些反应,这些反应对孩子具有深远的影响。

比如面对哭闹的婴儿,母亲通常的反应是给予爱和安抚。

但也有父母会做出缺乏爱心的举动。母亲可能累了,甚至病了,就会表现得很严厉。

又或者,父亲的育儿观念可能非常严苛,就会故意无视婴儿的哭闹,怕“宠坏”了他。

那么孩子会怎么应对呢?

他们会从经验中学习。

孩子会将自己的“三原色”的色调调暗,使它们看上去柔和,以利于生存,同时也借此保护我们个体的完整性。

这就意味着孩子会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学会处理愤怒,包括父母的愤怒,还有自己的愤怒。

这种生存策略就是适应型儿童。

04

适应型儿童的生存策略有哪些?

1、顺从

如果你被迫顺从某个人,就意味着你会不与他争辩。你照他们说的去做,而且同意他们的想法。

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往往会形成一种顺从行为的模式。

常见的“乖宝宝”往往就是这种类型。

2、讨好

除了顺从父母的意愿之外,他们还总是想要取悦父母。

他们想让父母对自己满意,为他们骄傲,在这个过程中可能变得爱炫耀。

那些始终没有对孩子的行为满意和被打动过的父母,他们孩子的炫耀行为往往变本加厉,在外界看来甚至是浮夸和愚蠢。

但究其根本,依然是希望博得父母的关注。

取悦的做法容易使人形成“讨好型人格”。

3、自卑

为了安抚自己的父母,孩子往往会更加不自信,他们可能在做任何事前都先道歉。

遇事先道歉的做法,容易使人形成“低自尊人格”。

05

与原生家庭和解

分析到这里,我们终于知道松子父亲对她的伤害,如何从童年一直延续一生。

我们应该怪她的父亲吗?或者说,我们每个人,应该怪我们的父母吗?

我想这并不是一个好办法。

因为父母之所以形成他们的行为模式和育儿观,明显还得继续往上追溯到他们的父母,而他们的父母也有父母……

他们也是受害者。

所以,不如选择与他们和解。

所有孩子都依赖着父母,但成长的本质就是要减少并最终打破这样的依赖关系,这样才能成为一个独立自主的人。

这当然需要一生的修炼,但我认为是很值得的。

同时,我们要认识到自己对自己的孩子拥有巨大的权力。

这是一种绝对的控制权。

要警惕这种权力,避免将自身不良的观念和行为传递给后代,从我们这一代就斩断不良的行为模式和育儿观。

这样才能避免松子的悲剧发生在孩子身上。

全文完,欢迎关注、点赞、在看,谢谢您!

参考资料:

山田宗树,《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

罗伯特·戴博德,《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

您可能还想读:

为什么女生“偏爱渣男”?分析渣男的思维,你就懂了

李玫瑾:女生找对象,问他这两个问题就可以了

老白读书目录(更新至24年11月)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