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得好,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
在古代历史上,最出名的父子应该就三曹与三苏了。三曹指的是曹操、曹丕和曹植,三苏则是苏洵、苏轼和苏辙,这父子三人一个是建安文学代表,另一个则占据了唐宋八大家中的三个名额。
如果单论文学上的成就,三曹与三苏究竟谁高谁低,确实很难去评价,所以一般都将他们并列。不过,若是论父子兄弟之间的情谊,三苏之间的情谊明显比三曹更深厚。
曹操尚在世时,曹丕和曹植的世子之争就十分激烈了,还连累了大才子杨修枉送性命。待曹操去世后,曹丕就开始迫害曹植,全然不顾兄弟之间的情谊。
公元220年正月,曹操病逝,曹丕继承了父亲魏王的爵位。同年十月,曹丕又逼迫妹夫汉献帝刘协将皇位禅让于他,称魏文帝。
曹丕当上皇帝后,对当初与曹植的世子之争仍耿耿于怀,生怕曹植再来抢夺他的皇帝之位,于是想方设法迫害曹植。
曹植也知道哥哥想要除掉自己,可自己面对哥哥的逼迫却无能为力,只能在悲愤之中写下了名传千古的《七步诗》,以表达自己的悲伤与无奈。
《七步诗》的版本有许多,最为人熟知的当是“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这一首了。短短20个字,将曹植的悲伤和无奈体现得淋漓尽致。
不过,曹丕虽然始终想要除掉曹植,但是他也不敢明目张胆地杀掉这个弟弟。可是在曹丕的步步紧逼下,曹植最终于41岁那年在忧郁中病逝,此时距曹操去世才不过12年的时间。
古人对曹丕的才学评价很高,尤其是在两晋南北朝时期,由他所作的文章更是被推崇为天下文章的典范,有“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的说法。
清朝顺治年间的文学家王士祯在评价两汉以来的历代诗人时,将曹植与苏轼还有李白并列,认为这三人是古代诗人中唯一称得上“仙才”的诗人。
古人常说,最是无情帝王家,这句话可谓是至理名言。看看曹丕和曹植的关系就知道,在皇位的诱惑之下,他们的兄弟情谊是多么的脆弱。
虽然苏轼、苏辙两兄弟也是出生于官僚士大夫的家庭,但是他们两兄弟之间的感情从始至终都十分深厚。
很多人都认为,苏辙的才华略逊于其兄苏轼,殊不知苏辙为了捞哥哥,从小小的渑池县主簿一路干到了大宋朝宰相的位置。
在这个过程中,为了能够在仕途上出人头地,确保哥哥安然无虞,自然浪费了苏辙的大量精力。
对于苏辙来说,当苏东坡的弟弟实在是太难了。
这个哥哥名气大、才气大,偏偏又爱闯祸,自己又不能放任不管,只能尽力在仕途上有所成就,将哥哥从大狱中捞出来。
苏辙从小与哥哥一同长大,两人年岁相近,在一起相处得十分融洽,从小就有很深厚的兄弟情谊。
宋仁宗嘉佑二年,苏辙与哥哥苏轼一同参加科举。这一年的大宋科举简直是怪兽房,有许多名标青史的著名人物参加。
比如同为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巩和他弟弟曾布,还有“程门立雪”典故中的主人公程颢以及同为北宋理学创始人之一的张载。
在这次科举考试中,苏辙兄弟以出色的文采得到了欧阳修等文坛前辈的赞扬,也获得了宋仁宗的好感,进士及第自然不在话下。
可是当兄弟二人踏入仕途后,由于性格方面的缘故,互相之间的交集却越来越少,但是兄弟感情依然深厚。
尤其是当苏轼因为变法、得罪神宗以及新旧党之争不断被贬险遭杀身之祸时,苏辙为了捞他一路火速升迁,几乎将所有的精力都投入了仕途之中,最终居于大宋宰相之位。
正所谓朝中有人好做官,正是因为有了苏辙这棵大树的存在,所以苏轼虽然屡遭贬谪才能一直安然无忧。
尤其是当苏轼深陷“乌台诗”案,被关在御史台大狱等死,得知弟弟苏辙以官位为他担保,忍不住痛哭流涕,写下了“与君今世为兄弟,跟结来生未了因”这两句感人至深的诗句。
不过,苏轼毕竟绰号是大宋第一嘴炮,当弟弟多方奔走好不容易将哥哥从大狱中捞出来时,苏轼的嘴炮瘾又犯了,提笔写下了“塞上纵归他日马,城东不斗少年鸡”的诗句,以讽刺朝
中间的那些奸佞小人。
为了救哥哥,苏辙已经受到牵连被贬为筠州的盐税小吏,而且朝廷还下了旨意,让他五年不得升调。
可是苏辙一看这哪成啊,凭哥哥苏轼的个性,往后指不定还要惹出多大的乱子呢,到时候还得他出面捞人。
虽然苏辙为了给哥哥担保,已经得了五年不得升迁的警告,但是却阻止不了他捞人的决心。他把所有心思都用来做官,政绩越来越突出,官也越做越大,最终当上了大宋朝的宰相,多次营救哥哥,成为文坛的一段佳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