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来源于@户外小掌柜,Fishbase,CIKI,wiki。
四川男子发现一条“干鱼”2025年2月17日,IP地址为四川的博主@户外小掌柜发布了一则视频,展示的是他在某处干涸的池塘中的意外见闻,配文是:“那些年跑掉的鱼,给你找到原因了。”
视频的开头就是一条干瘪的,身上沾满了泥巴的鱼。这条鱼的身体延长且侧扁,尽管非常难以辨认,但还是可以看到它的胸鳍是圆形的,尾鳍如蒲扇般;这条鱼的头部很大,上面有明显的鳞片,鼻孔位于吻的前缘稍微上方;其吻部短而圆钝,不过口裂很大并向上倾斜,鱼嘴中可见密布的细齿,这样的结构显然是为了更好的固定住猎物。
结合这些特点可知,这条鱼大概率就是一条黑鱼。
随着博主的镜头移动,这条黑鱼的死因就揭露了出来。黑鱼的嘴里还挂着鱼钩,鱼线向外延伸缠绕到到了树枝上面,这个树杈缠一段,那个树杈缠一段,将鱼线都给绷直了,可见黑鱼当时挣扎的时候非常用力,钓鱼人估计也是使出了吃奶的劲头。最终实在拉不上来,于是钓鱼人怀疑是挂底了,于是无奈剪线,留下悲伤的黑鱼静静地等待死亡。
评论区的网友分成了有共情钓鱼人的,也有共情鱼的。
共情钓鱼人的网友应该也是自己有钓鱼的人。如果这个钓鱼人比较理智的话,也许会自我安慰说:“挂底了也没办法”。如果是比较情绪上头的钓鱼人,也许会感觉自己丢失了一条大鱼,于是心有不甘,唉声叹气。
有网友觉得这鱼是真的惨,被挂在水底死活挣脱不开,等到河水的水位下降就只能绝望的死去,网友表示:“世界上最绝望的死亡。”
黑鱼大家都认识,它们是我国自然水域和餐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黑鱼也被引入了很多其他国家,在那些地方它们都活得非常好,让很多人都意识不到它们的外来身份,这得益于其超强的适应力,强到近乎“超能力”的存在。
黑鱼从幼崽阶段就显示出了不凡,黑鱼幼鱼会伪装成蝌蚪群或水蛭团游动,利用天敌对有毒或难吃生物的恐惧躲避捕食。它们还会故意搅动淤泥让水体浑浊,模仿大型生物活动的迹象吓退捕食者。
更夸张的是,黑鱼幼鱼在食物匮乏时会吞噬自己的兄弟姐妹,这没啥稀罕的,动物界吃同类的情况很多。但是黑鱼幼鱼体内有一种特殊基因调控的同类识别机制,它们可以通过气味分辨血缘亲近度,优先吃掉基因差异较大的个体,以此来保留更多自身基因延续。
成年后的黑鱼同样厉害,黑鱼不仅能短暂离水存活,还能在湿润的草地上像蛇一样蠕动着移动数小时,甚至穿越数百米的陆地寻找新水域。它们的鳃腔结构可以储存水分,配合皮肤呼吸,同时脊柱像弹簧一样收缩伸展,实现类似两栖动物的运动,不过当然是没那么厉害,这是极端情况下。
黑鱼的的侧线系统异常敏感,能通过水压变化探测猎物心跳或肌肉收缩的微弱振动,甚至能“听”到岸上昆虫落水的动静。这使得它们的觅食活动能事半功倍。
另外,有研究发现黑鱼基因组中存在一些细菌和病毒的基因片段,科学家们推测是它们在吞食猎物或受伤时,外源基因直接整合到了生殖细胞中。这种跨物种基因“偷窃”可能帮助它们快速适应极端环境。
在这些“超能力”的加持之下,黑鱼才得以快速且无痕地融入世界各地的自然水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