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而未养,断指可报;未生而养,百年难还!

花中看人生吧 2025-01-02 09:31:00

看剧涨知识!

在古装悬疑罪案剧《清明上河图密码》里,就凭赵默一句话语,我们看懂了古人对于“孝”字的真正诠释!

“孝”字,在我国无论是高高在上的皇亲贵胄,还是万千普普通通的下层老百姓的心里,几千年来都是根深蒂固的!

据历史记载,“孝”字观念起源于殷商时期,而形成于周代。

这其中,源自于两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殷商时期的“孝”,强调的是“事鬼神”而非“事人”。因此,其“孝”字观念尚未真正形成,成为“孝”观念之“事人之死”方面的起源。

二是殷商时期的“孝”活动虽已出现,但这种活动是自发而非自觉的,亦未上升到观念之层面。这个时候,成为“孝”观念之“事人之生”方面的起源。

而周代的“孝”不仅回到了“事人”本身,而且成为自觉的活动,标示着“孝”观念的真正形成。

然而随着历史的进步、社会多元化的高速发展,这个“孝”字也在不断的经受着来自各方面的挑战!

这些因素,既包括我国内部社会形式的对决,也包括来自于外来文化的渗透!

其实这方面的影响,大家也都耳濡目染了。最显著的变化,就是当今“养老”样式的不断更新!

古时候,“父母在,不远游”的条件早已荡然无存。

就是自古以来比天大的“养育之恩”,也有了多层次的变化!

生而未养,断指可报;未生而养,百年难还!

到底哪一种恩情更大呢?

清明每至总哀伤。恨沧桑,泪千行。天上人间、父子话情长。养育之恩深似海,思教诲,断柔肠。

常梦慈父训儿郎。话铿锵,貌慈祥。梦醒时分、夜黑好凄凉。把酒献花殷告慰,家兴旺,业盛父母者,生育之恩,鞠育之劳,恩深似海,劳重如山。

父母者,生育之恩,鞠育之劳,恩深似海,劳重如山。

由此可见,“养恩”大于“生恩”!

用西方文化来解释,好像也是这么一个道理!

但无论怎么说,这都是我的一些浅显之言。至于说的过不过去、通不通,那就要看大家各自的理解了!

但是在古代,大家耳熟能详的圣贤都对“孝”字有着各自的真知灼见!

《孝经·开宗明义》篇中,就有过这样的解说:

“夫孝,德之本也。”

从“孝”这个字的结构来看,上为老、下为子,意思说的就是子能承其两亲,并能顺其意。

孝的观念源远流长,殷商的甲骨文中就早已出现过“孝”字。

《论语-学而》中,“圣贤”孔子就曾经说到了“入则孝,出则悌,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在这里,“孝悌”指的就是孝敬父母、尊重长辈、友爱兄弟及关爱幼者的伦理行为。这一句话,深刻体现出了感恩、回报和礼敬。

推及一切皆加礼敬、善待他人,名曰行“仁”,因此这句话也成为了古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重中之重。

在中国传统道德文化之中,“孝道”是具有特殊地位和作用的。

我国汉字教育的“教”字,是由“孝”和“文”组成。因此教育的根本,也就建立在孝道人伦的基础上开始延续的。而后一切的教育内容,就随之扩展开来,从而起到教化人民的作用。

在古代,曾经的“圣贤”,都对“孝”字有过经典的言论!

孟子论孝:

一般普通老百姓都认为,孔门以曾子最能传孝道。而子思又是曾子的学生,孟子又是子思的学生‍。所以孟子对“孝”的重视程度,自然也就超过了其他儒者。

孟子对“孝道”的继承和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提出性善论,进一步完善儒家孝道的哲学基础。

孟子接受孔子“仁”的思想,强调人人都能达到“仁”的主观因素。因此,“人人皆可为尧舜”这句话,从根本上就提出了人的本质是性善的理论。

人性是天赋的,孝的善德当然也是天赋。 所以,“孝”字更是人人生而具备的。

2、亲亲原则的建立!

“亲亲原则”的建立,从此使“孝悌”成为了五伦的核心。

“孝治”是孟子为君主设计的一种理想境界,他不厌其烦的向梁惠王反复宣扬“孝治”。

而《孟子·梁惠王上》之中的“申之以孝悌之义”,从而使儒家“孝道”进一步蒙上了浓厚的政治色彩。

荀子论孝:

荀子并不以“孝道”而著名,但由于他坚持“性恶论”的人性说,所以其思想以“隆礼”为核心。

因此,他从来都是把“孝道”看做是表现家庭伦理的一种普通的道德而已。

但从其《论孝言论》中的“生而未养,断指可报;未生而养,百年难还!”这句话的意思上看,荀子大概讲的就是“父母生下来没有养育的恩情,要断个指头才能还清。不是生身父母却养育了的恩情,要一百世才能还清了!

我从这句话上,也看到了“养育之恩”的伟大!

您呢?

0 阅读:0
花中看人生吧

花中看人生吧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