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企和高校地位高低对比,一方面要看单位的领导,另一方面要看单位的性质。两者相比,明显副部级央企资源、地位、影响力等都要远远比中管高校更强。
原因很简单,央企是资源型单位,需要全国甚至全球布局,而高校更多的是需求资源补助,这些资源除了上级财政拨付的,也需要社会大牌企业给予扶持。所以,前者是给地方资源,后者却是不断索取资源,孰高孰低高下立判。
央企单位不管是正职领导、副职领导,还是中层干部,都比中管高校对应级别的干部要厉害很多,地位明显更高。

一、副部级央企和中管高校正职领导的差异。
目前,中管高校的党委书记和校长都是明确的副省部级干部,其任免权限在中央和国务院。
央企早已经去行政化,不过尽管没有明确行政级别,但是为便于管理,央企的正职领导跟地方也是有一个大体的对应。所以副部级央企的董事长和总经理就是按照副省部级进行配备和管理的,任免权限在中央。
看起来,同为副部级干部,几乎没有什么差别。但是,副部级干部地位也是有着高低不同的,比如省政协副主席明显要比副省长弱很多,而副省长又比省委常委副职弱很多。
中管高校正职的职权属性主要限制在学校、研究所,以及校属企业等,影响力范围和辐射面往往比较窄,基本跳不出学校的范畴。
而副部级央企则不同,我国的副部级央企所从事的行业大都与国家经济命脉、社会民生、国家安全等密切相关。比如国家电网公司与电力相关、中储粮与粮食相关,中石油、中石化都与能源相关,华润集团与民生相关,中国电信、联通、移动三大运营商与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资产都是数以万计。同时,央企都是全国布局,甚至在海外投资,放眼全球副部级央企的分公司、子公司不光遍及全国,有些还遍及全球各地,影响力远胜中管高校。
所以,副部级央企的正职在各项待遇对比上,远不是中管高校正职可以比拟的,从常见的新闻报道中就可以窥见端倪。

副部级央企的党委书记、董事长到地方出席活动时,一般都是省级党政一把手亲自会见、平等交流。而且,都希望副部级央企能够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甚至可以在某些方面退让以取得副部级央企的投资支持。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说到底,任何一个单位、一个行业都需要财力支持,而这方面恰恰就是央企的优势。
中管高校则不同,尽管其不受地方管辖,但与地方高层领导接触时还是有点上下级的关系。一般情况下,中管高校的书记、校长都是和省里的副职领导接触、沟通,省级党政一把手不会直接与其会面。而且,中管高校一般都希望地方能够全力支持高校发展,算是有求于人。
二、副部级央企和中管高校副职领导的差异。
早在2017年,副部级央企的副职领导已经明确由中组部进行管理和任免,属于中管正厅(局)级,相当于副部级国家局的班子副职。
与之不同的是,中管高校的副职领导从2021年才开始移交中组部管理。
而且,中管高校的副职领导并非都是正厅级,仅有常务副职才是正厅级,其他副职领导大多数都是以副厅级为主,少数高配正厅而已,副职在级别上差了一级。
另外,从近几年人事任命来看,很多副部级央企的副职领导外放地方任职副省长,比如一些分管金融工作的副省长,不少都有国有四大行副职的经历。反观中管高校,几乎没有出现过类似的情况,侧面印证了两者差距还是不小的。

三、副部级央企和中管高校中层干部的差异。
目前,副部级央企的分公司和一级子公司,大体都相当于正厅级别。比如交通银行、农业银行的省级分行行长,国家电网省级电力公司董事长都相当于正厅级干部。
尽管都是分行行长、国网省级电力分公司董事长等等,但是这些央企行业的分总到市县区公干时,地市和县区的一把手都会亲自陪同。
而中管高校的中层干部,也就是各个学院的院长,仅仅是正处级别,与地方打交道时,很多时候连一些县区副职都未必能见得到,地位差距显而易见。
四、副部级央企和中管高校整体上升空间比较。
副部级央企的董事长如果调到党政机关任职的话,一般来说起码安排担任省委副书记,有些还能再进一步(如中建董事长任职山东代省长)。
而中管高校的书记、校长如果调到党政机关任职的话,一般是国家部委的副职,或者省里的党政副职,几乎没有再进一步的。
即便是副职,副部级央企的副职外放地方很多都能提副省,出任副省长等职。如近两年,从央企副职到地方任副省长的不下二十位,而高校副职调任地方副省级干部的却凤毛麟角。这种干部交流的待遇差别,充分显示副部级央企领导相较于中管高校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