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1999年,三里屯酒吧。崔健听说他来了,赶忙去当听众。他在台上弹琴唱歌。听到一半,崔教父坐不住了,上台弹起吉他。伴随他的钢琴声,两人一唱一和。尽兴后,两人眼神交流,相互致意,又各奔东西。
这个人叫胡德夫。当时知道他的歌迷极少。他年轻时,被台当局给封杀了十年。他的后辈诸如齐豫、蔡琴、李宗盛等人在华语乐坛风生水起时,他却成了杳无音讯之人,错过了台湾流行音乐史最辉煌的岁月。
但要提及台湾流行乐史的发端,胡德夫三个字,永远绕不开。尤其是他的好基友李双泽,要是没有他那一声怒吼,也就没有后来那场轰轰烈烈的运动。华语音乐的许多风流故事,也不会再有了。
时间回到1950年。那年,胡德夫出生在台东阿美族一个族区。三岁时,他搬到大武山。老鹰、虫鸣、放牛,那些与自然有关的事物组成他无忧无虑的童年。读小学,胡德夫喜欢上了钢琴,可惜没机会系统学。好在他脑子灵光,考上淡江中学,拿到奖学金。那是贵族学校,在读子弟,非富即贵。
胡德夫独自远离家乡,前往都市求学。离家时,他回头,看到母亲抹泪,完全没意识到这一去要多久,会有多少孤独。到学校,他说的普通话人家听不懂。城里孩子讲的时兴玩意儿,他不懂。胡德夫内向,融不进去。他想念家乡的玩伴,下课后跑去树林里,给一棵棵树安上伙伴的姓名,跟树说话。
「胡德夫及其家人,中间的孩子是他」
他想念大武山的老鹰和山坡。一次,他看到学校河对面有一片绿油油的山地。写信给父亲,问能不能把家里的牛寄来,他想放牛。后来他去了河对面,才发现那不是什么草地,而是一片高尔夫球场。
胡德夫不知道怎么跟人沟通。这时,他遇到了第一个改变他生命的人。
淡江中学的校长陈泗治是台湾著名音乐家,重视德育、美育。得知胡德夫有自闭倾向,每星期把他安排到不同宿舍,跟同学交流。还专门安排老师教他普通话。听说他脚底茧太厚,穿不了硬底皮鞋,就让他穿软鞋。每个暑假,陈校长还给胡德夫钱,让他回家探亲。得知他对钢琴感兴趣,就安排他打扫琴房。知道他家里经济条件不好,就让他修剪学校花木赚钱。
读书期间,胡德夫没问家里要过一分钱生活费。
陈校长的这份关爱,让胡德夫很早就体悟到了善与美。这些东西最终会流淌到他的创作中,在日后感染许多人。关于音乐创作的最早启蒙,也是在淡江中学。当时,他是学校圣歌队的成员。老师是个加拿大人,大家叫她德姑娘。跟着学发声技巧时,胡德夫跟着德姑娘听了许多黑人灵歌。
在德姑娘家,他第一次听到了鲍勃·迪伦,大为感动。还有美国民谣之父伍迪·格斯里。这些人最终成了他的精神偶像,影响了他的音乐创作。不过,中学时代,胡德夫在音乐上的天赋尚未被挖掘。
他干的最出类拔萃的事,是打橄榄球。
02.
胡德夫打橄榄球,穿10号球衣。在球场上,他挥汗如雨,跟队友们唱着琼·贝兹的《我们要战胜一切》,拿到一个又一个冠军。荣誉傍身,他可以直接被保送到师大或体大。胡德夫偏要去试试自己读书行不行。
他报考了台大文科分数最高的外文系,准备以后当外交官。考前三个月,一通猛补。十万人抢一个名额,他竟然考上了。那之前的一次比赛,他打球受伤,撞成脑震荡,醒来后短暂失忆。恢复后,他觉得没问题,没去复查,回学校备考。每次跟人说如何考上台大,他都说:
“脑震荡把脑袋撞得好使了。”
一年多以后,胡德夫为此付出了“代价”。
一进台大,学长听闻他实力强劲,邀他参加橄榄球队,要拯救台大队。胡德夫义不容辞,前去救场。打了一年,屡战屡败。打得胡德夫没耐心,果断退出,回头好好读书。读到大二,脑震荡后遗症发作。这后遗症还很厉害。他时不时昏迷,得依赖药物。无奈之下,胡德夫选择了休学。
休学就休学吧,他不好好养身体,跑去当兵。进去没多久,被连长发现在偷偷吃药。连长一打听,魂都吓飞了,说你小子心真大啊,脑震荡还敢来当兵,出了事我们赔不起。连长赶紧把他送回了家。
「青少年时期的胡德夫」
一时间,胡德夫进退失据,只好去城里打工。他在一家工厂做外文秘书。就在这期间,他认识了日后大名鼎鼎的歌手,万沙浪。
万沙浪这个人,80年代的春晚观众估计还有点印象。1988年,他在春晚唱了一首《娜鲁湾情歌》。遇到胡德夫时,万沙浪还没红。组了个叫“潮流乐团”的乐队,正逢台北六福客栈开业招歌手,跟20多个乐团竞争后成功上岗。乐团缺个和声,胡德夫去了。万沙浪觉得他站在台上和声很傻,就教他弹键盘。驻唱六个月后,万沙浪跟客人发生争执,乐团被赶走。
不久,万沙浪因唱《风从哪里来》走红全台湾,就把乐团解散了。
就在这时,胡德夫听闻噩耗,他爸爸患上了癌症。为了给父亲筹措医药费,他又和一个日本朋友合开一家铁板烧店。钱还是不够。胡德夫不得不再找一份工作。找来找去,找到了哥伦比亚咖啡馆,去那里做驻唱。
哥伦比亚咖啡馆是个小资情调很浓的地方,许多追求西化生活的年轻人都去。胡德夫在角落里唱歌,他们在里面谈天说地。当时去的人都有谁呢?有未成名的张艾嘉、胡因梦,有赖声川、林怀民、蒋勋。这些人在尚未博得大名之前,与胡德夫结识,被其浑厚的嗓音打动,慢慢交上朋友。
也就是在哥伦比亚咖啡馆,胡德夫遇到了改变他生命的第二个人。
一心要“唱我们的歌”的胖子李双泽。
03.
李双泽是菲律宾侨生,小学时随母亲来到台湾。他和胡德夫开始唱歌那个时代,台湾流行的是西洋歌。李双泽有个执念,他不相信我们没有自己的歌。既然有,为什么不能大声唱出来,让更多人听见?
那天夜里,胡德夫刚上台。李双泽走进来,听了几句,突然问台上,你是哪一族的人?胡德夫说我是卑南族。李双泽说,好,你鲍勃·迪伦唱得不错,但我更想听你唱一首你们族的歌。胡德夫心说你这是来踢馆的吗?
胡德夫读外文系,英语很好。加之有部族血统,双眸深邃,轮廓像混血,一度被误认为混血儿。被李双泽这么一问,他有点愣。唱了这么多年的蓝调、布鲁斯和黑人灵歌,他还真想不起自己族里的歌了。搜肠刮肚后,才想到儿时从父亲那里听来的一首曲子。是父亲同学陆森宝写的。
1958年,金门炮战。胡德夫所在的卑南族仅有的两千名后备青年军被全部编入山地师。这一去,后方的家人忐忑不安。到了水稻收割时节,人力不够,大片金色的稻田留在那里。如此美丽的风景,成了战争的注脚。为此,陆森宝写了一首歌,为的是表达悲伤。想起此曲时,胡德夫并不记得歌名,于是随口起了个《美丽的稻穗》。一曲唱罢,全场皆惊。
“原来我们是有歌的!”
在坐的人纷纷站起来鼓掌。李双泽兴奋不已,迅速将胡德夫引为挚友,拉他和另一位朋友杨弦认识。自此,三人混在一起。李双泽每天都鼓励胡德夫要多唱、多写,去挖掘本土民谣,表达我们自己的情感。
「胡德夫在哥伦比亚咖啡馆」
一开始,胡德夫不知道该写什么。李双泽说,你想想你的家乡,想想你热爱的生活,一定能写出来。在此启发下,胡德夫将目光拉回大武山。他想到家乡牛羊,想到儿时玩伴,想起飞鹰、虫鸣,由此写出处女作《牛背上的小孩》。1973年,在李双泽策划下,台北国际学社,胡德夫举办个人演唱会《美丽的稻穗》。这是台湾历史上第一场个人演唱会。余光中也去看了。
当时,李双泽、胡德夫、杨弦被称为“民歌运动三君子”。杨弦将余光中的《乡愁四韵》写成民谣,胡德夫写他的《大武山》唱《美丽的稻穗》,李双泽在《我知道》里写他热爱的台湾岛。三个把民歌集结成一张《中国现代民歌集》发行。那是台湾音乐史上第一张民歌专辑。
当时,三人遭到诸多非议。很多人说他们唱得不是玩意儿。
余光中一直鼓励他们,说他们迟早开创一个时代。
1975年,胡德夫和杨弦在台北中山堂举办“现代民歌谣创作演唱会”。民歌的声势烧得越来越旺。那天,时任广播公司主持人陶晓清也去了。她从杨弦那里要来卡带,在节目《热门音乐》里连播了三首。此前,节目只介绍西洋流行音乐。播完,陶晓清很忐忑。没想到观众来信,全是赞美。
这给了陶晓清力量。第二年,她在淡江文理学院组织“民谣演唱会”。胡德夫是受邀嘉宾之一。结果登台前晚,胡德夫带女友吃火锅时,跟流氓干架身负重伤。只得由李双泽代唱。演唱会当天,前面的人唱完,李双泽上去,一上台就质问大家,这些年,菲律宾、美国、西班牙我都去过,大家都喝可口可乐,唱西洋歌,包括台湾也是,我们自己的歌在哪里?
李双泽怒吼一声:“我们要唱自己的歌!”
这一幕日后被视为“民歌运动”的开端。正是在此运动影响下,李宗盛、蔡琴、齐豫等大批音乐人登上历史舞台,台湾诞生了滚石、飞碟两家唱片。以台湾为阵地的流行音乐史由此掀开辉煌一页。这份辉煌,在历史流传中,给李双泽的怒吼涂抹上了人为的亮色。人们传言,当晚发出吼声前,李双泽愤怒地砸碎了手中的可乐瓶,由此引出震动乐坛的“可乐瓶事件”。
这流言越传越广。多年后,活动举办人陶晓清还为此郁闷。因为当晚并无那么戏剧性。首先,压根儿没有什么可乐瓶。其次,李双泽上台说话后,引起嘘声。为了打圆场,陶晓清赶忙上去递话。李双泽非但不“领情”,继续现场布道,表示大家要行动起来,一定要唱我们自己的歌。
陶晓清还想呢,西洋歌咋了,鲍勃·迪伦你们不都言必称师吗?
彼时的陶晓清,还完全不能站在李双泽的立场上,感受他内心的激情。
「李双泽(左)在表演」
演唱会结束后,“唱我们自己的歌”的态度就在岛内掀起风暴。许多人被这股力量感染,开始埋头创作属于华语乐坛的旋律。段氏兄弟受其影响,拉上民歌手吴楚楚、歌手潘越云组建了“滚石”。第一张专辑《三人展》里,就有胡德夫的作品。后来,吴楚楚自立山头,又创立了“飞碟”。
参与民歌运动连扫弦都不会的李宗盛,一边送瓦斯一边跟郑怡谈恋爱。一个偶然的机会,成了女友唱片的制作人,从此出道。罗大佑早期参加过合唱团,写《闪亮的日子》和《光阴的故事》,依然有股民谣味道…
七十年代末,在轰轰烈烈的民歌运动中,胡德夫的声名达到了顶点。
那时他在外驻唱,一个小时的价钱,能高达2.5万台币。
电视台、广播电台里,都是他的熟人。
谁能想到,到了80年代,商业与音乐拥抱之时,胡德夫却消失了。
在音乐人最好的时代,他却遭遇了——封杀。
「本文为“胡德夫的个人生命沉浮录”,本篇为上半部分,下半部分,我们将讲述胡德夫是如何被封杀,又是任何冲破黑暗,在金曲奖上力压群雄摘得年度歌曲的,欢迎关注,收看下半部分」
本文部分参考资料:
[1]《胡德夫:在荒芜的土地上种歌》,中国新闻周刊
[2]《胡德夫:一部台湾音乐现代史》,南风窗
[3]《胡德夫:不可以假装看不见苦难》,中国青年
[4]《流浪歌王胡德夫:赤脚来去无牵挂》,博客天下
[5]《歌者胡德夫:一生就是一首歌》,南方人物周刊
[6]《四十年》,台湾民歌运动纪录片
[7]《我们都是赶路人》,胡德夫
[8]《时光洄游》,胡德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