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科举中进士和现在考进清华北大哪个概率高呢?已经有答案了!

乐荷聊三农 2024-07-14 22:26:57

一、前言

100多年前,科举制这个古老的考试制度,终于走完了它1300多年的历程,画上了句号。很多人对科举的了解,可能只停留在“秀才举人进士”这三个词上,以为考上了秀才,就能一路过关斩将,最终金榜题名。然而,科举之路,远比我们想象的要艰难得多。

然而同样困难的还有我们现在的高考制度,考进清华北大,是无数考生的梦想,但也是一条充满挑战的道路。它需要考生付出大量的努力,具备优异的学习成绩和综合素质,才能最终实现自己的梦想。那么究竟是考中进士困难还是我们考入清华北大困难呢?让我们今天一起来聊聊这个故事。

二、科举制度的流程

科举考试,分为三个级别:童试、乡试、会试,最后才是殿试。

童试:试金石

童试是入门级的考试,分为县试、府试、院试,相当于现在的初中、高中、大学入学考试。通过县试,你才能成为童生,才有资格参加府试。府试通过后,才能参加院试,由皇帝钦派的学政亲自主持。只有通过院试,才能获得秀才资格,成为生员。

秀才并非易考,清朝时,大县一年录取三四十名,中县二三十名,小县只有十几名。秀才分为三等:廪生、增生、附生。廪生由国家提供生活补贴,增生享受一定的教育待遇,附生则没有特殊待遇。秀才们还需要参加科试,通过后才能获得参加乡试的资格。

乡试:梦想启航的地方

每三年一次的乡试,是无数读书人魂牵梦绕的舞台。乡试的考场上,考生们怀揣着对未来的憧憬,步入那扇决定命运的大门。他们之中,有风华正茂的少年,也有屡败屡战的老翁。有的人为了梦想,甘愿成为街头艺人,有的人为了梦想,放弃了小小官吏,只为来这考场上搏一搏。但又有科举制度规定,有过失而罢黜的官吏、街头艺人、妓院之人,以及父母丧事未满三年的,都不得参加考试。这些条款,就把很多一腔热血的有志青年挡在考场门外。

乡试通过,你就是举人了!举人有了做官的资格,可以免除赋税徭役,社会地位也大大提高。举人分为解元、亚元、经魁、亚魁、文魁,解元就是第一名,相当于现在的省状元。他们不仅获得了继续深造的机会,更赢得了家族的骄傲和乡邻的尊敬。而新科举人,还会由各省布政司发放车马费,以及购置顶戴、衣帽和匾额的费用,从此,他们可以脱下秀才的蓝绸青缘袍,换上象征举人身份的青绸蓝缘袍,帽饰也由银雀改为了金雀,这不仅仅是服饰的变化,更是身份和地位的飞跃。而落榜者只能落魄的低下头,回家继续努力,争取下次榜上有名。

会试:春闱之战,百舸争流

如果说乡试是梦想启航的地方,那么会试便是这场科举之旅中的关键一战。会试通常在乡试结束后的第二年三月举行,由礼部主持,因此也被称为“春闱”。这是科举考试中最重要的一场考试,其录取率之低,让无数考生望而生畏。雍正八年录取了406名,乾隆五十四年只录取了96名。

会试中榜的考生,被称为“贡士”,虽然习惯上人们会称之为“进士”,但严格来说,他们还需要通过最后一关——殿试,才能真正获得进士的身份。而会试的放榜之日,同样会引起巨大的轰动,中榜者自然是欣喜若狂,落榜者则往往黯然神伤,但无论结果如何,他们都已在这场考试中,留下了自己的汗水和泪水。会试通过,你就是贡士了,有了参加殿试的资格。

殿试:龙门一跃,名垂青史

终于,我们来到了科举之旅的最后一站——殿试。这是由皇帝亲自开考的最高级别考试,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殿试的等第分为一甲、二甲和三甲,而一甲的前三名,更是被赋予了无上的荣耀:第一名称为状元,赐进士及第;第二名为榜眼,第三名为探花,同样赐进士及第。这三个人,不仅会成为全国瞩目的焦点,更会成为后世传颂的佳话。

殿试的考场,设在皇宫之中,金碧辉煌,庄严肃穆。考生们身着朝服,步入金銮殿,面对至高无上的皇帝,进行最后的考试。这场考试,不仅仅是才学的较量,更是心态与气质的展现。最终,那些能够脱颖而出的考生,不仅是因为他们的才学出众,更是因为他们具备了成为国家栋梁的潜质和品质。

当殿试的结果揭晓,整个京城都会为之沸腾。状元、榜眼、探花,这三个名字,将永远镌刻在历史的丰碑上,成为后世仰望的星辰。而二甲、三甲的进士们虽然未能跻身一甲,但他们的才华与努力同样值得尊敬和铭记。

三、科举和高考的比较

科举中进士的难度人数少,难度大: 科举考试的人数相对较少,但考试难度极大,从县试到殿试,层层筛选,淘汰率极高。据统计,在长达1300多年的科举历史中,总共产生了700多名状元,近11万名进士。周期长: 科举考试每三年举办一次,考生需要反复参加考试,才能最终中进士。投入大: 科举考试需要考生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还需要投入大量的金钱,购买书籍、聘请老师等。高考的难度人数多,难度相对较低: 清华北大作为中国的顶尖学府,每年的招生规模相对较大,如清华北大每年各自招收约3300名本科生,合计约6000人。与科举中进士的极低通过率相比,这一数字显得较为庞大。周期短: 高考每年举办一次,考生只需要参加一次考试,就能决定自己的命运。投入相对较少: 高考的投入相对较少,考生只需要支付报名费、购买学习资料等费用。

科举考试的竞争激烈程度,远远高于高考。科举考试的人数相对较少,但考试难度极大,从县试到殿试,层层筛选,淘汰率极高。而高考是面向全国考生的选拔性考试,虽然人数众多,但考试难度相对较低,只要努力学习,就有机会考进理想的大学。

科举的影响:

决定仕途: 科举考试是古代中国选拔官员的主要方式,中进士意味着获得了做官的资格,可以进入仕途,实现“学而优则仕”的梦想。改变社会地位: 科举中进士后,可以获得功名,享受免除赋税徭役的特权,社会地位也大大提高,对整个家族都会产生积极的影响。影响个人命运: 科举考试的成功与否,直接决定了一个人的仕途和命运。中进士后,可以获得更高的官职和更优厚的待遇,而落榜者则可能终生默默无闻。

高考的影响:

决定教育路径: 高考是决定个人接受高等教育的重要途径,考进不同的大学,意味着接受不同的教育,获得不同的知识和技能。影响职业发展: 不同的大学和专业,对个人的职业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考进名校、热门专业,可以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发展空间。改变生活方式: 高考的成功与否,也会影响一个人的生活方式。考进理想的大学,可以享受更好的教育资源和生活环境。

四、结语

科举制度不仅仅关乎个人命运,更与家族荣耀紧密相连。在那个时代,一个家族若能出一位进士,乃至状元,那便是无上的荣光,足以让整个家族在地方上声名鹊起,世代传颂。因此,许多家族都会倾尽全力,支持族中的子弟读书应试,希望他们能为家族争光。

然而,科举制度并非完美无缺。它虽然为无数贫寒子弟提供了改变命运的机会,但也存在着诸多弊端。比如,它过分强调书本知识,忽视了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它过于注重形式化的考试,导致了一些人为了应试而应试,忽视了真正的学习目的;它还加剧了社会的不平等,使得那些出身贫寒、资源匮乏的学子,在科举之路上步履维艰。

但尽管如此,我们依然不能否认科举制度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和价值。它不仅仅是一种选拔机制,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和社会进步的象征。它让无数普通百姓看到了通过自身努力改变命运的希望,激发了整个社会对知识和文化的尊重与追求。

因此,在反思科举制度的同时,我们也应该从中汲取智慧和启示。我们应该重视教育公平和质量,为每一个孩子提供平等的教育机会;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让他们成为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的人才;我们还应该推动社会的多元化发展,让每个人都能在适合自己的领域发光发热。

让我们以史为鉴,不忘初心,继续前行。

0 阅读:0

乐荷聊三农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