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多个假冒“饺子导演”账号被整治,这些高仿是怎么赚钱的?

上官芊芊 2025-02-19 15:20:54

想象这样一个场景:你在短视频平台上刷到一个大导演的账号,头像里是他标志性的照片,介绍里还写着作品招牌,比如《哪吒之魔童降世》。

发布的视频看起来也挺专业,偶尔还有点幕后花絮的感觉,点赞和评论区互动热烈。

你会不会觉得,这是对方亲自运营的?

如果是,那不如关注一下,说不定哪天还能看到导演本人在线回答问题。

但事实上,这个“官方账号”可能根本和导演本人没有任何关系。

最近,像动画导演饺子(杨宇)这样的公众人物就遭遇了这样的问题:他自己的官方账号还没出现,高仿账号已经遍地开花了。

某些人冒用他的名字和形象甚至还将账号售卖,甚至单个账号就能标价6万元。

有趣还是荒唐,这背后到底什么逻辑?

为什么知名导演会成为被冒充的目标?

其实,这种现象早已不是新鲜事。

一些人在社交平台上打着名人旗号冒充的原因,说起来也并不复杂:流量。

以“饺子导演”为例,他的电影作品先后掀起过巨大的讨论热潮,让他的名字被广泛关注。

当一个热点人物突然涌现,而官方却没有及时出来“认领”社交账号,就会给这些高仿账号留下机会。

占了这波热度,吸引一波粉丝,账号就有了相应的价值。

有些人可能不以为然:关注一个假冒账号能有什么影响?

他们最多不过就是蹭了点热度而已。

热度背后是实打实的收益——粉丝量越高,账号价值越大,这些高仿号不仅能通过接广告赚钱,甚至还能直接“打包出售”。

这就不只是蹭热度的问题了,而是赤裸裸的利益生意。

其中最让人瞠目结舌的新闻,莫过于一个假冒“饺子导演”的账号被以6万元的价格售出。

买家表示,她花巨资购入这个账号,目标是以后用来带货,因为“账号有十几万活跃粉丝”。

但她万万没想到,这个账号居然是以冒充饺子起家的,这让她不仅背上了争议,还引来了大量网友的不满甚至网暴。

买号双方的聊天记录也被曝光。

卖家称账号已经涨到了10多万粉丝,商业潜力不小。

但因为设计不当或者消费者清醒,买来的账号粉丝量很快下跌了。

最终这一来一回的闹剧,只能用网友的一句话总结:“六万块买了个教训。

看到这里,可能很多人会好奇:一个冒牌账号怎么这么值钱?

业内人士给出的答案是:并不是所有带粉账号都能卖这个价。

其实,这种账号涨粉速度再快,毕竟是假冒的,风险很高。

买家的选择可能有些盲目,但市场的乱象更值得关注。

假冒知名人物不仅在商业上存在争议,法律层面更是踩到了红线。

律师指出,这一行为可能侵犯姓名权或肖像权。

如果买家或卖家通过这种高仿账号得到经济利益,又让观众或消费者误以为是“本人”在直播或互动,那性质就更严重了。

比如,一些账号会通过模仿知名人士的风格,发布可能误导消费者和粉丝的视频,甚至可能通过“粉丝打赏”获利。

但这不仅侵害了名人的声誉,也伤害了粉丝的信任。

如果法律追究起来,冒充者可能不仅要承担侵权责任,还要赔偿由此引起的经济和信誉损失。

这起事件也给平台敲响了警钟。

律师表示,不少平台存在管理漏洞,审核机制还不够完善。

公众人物确实应该主动注册官方账号保护自己,但平台同样需要尽快封堵这些高仿号的漏洞。

这些问题平台也不是没意识到。

面对铺天盖地的冒充账号,各大社交平台已经采取了一些措施,比如查封假冒账号、设置昵称和头像筛查机制等。

据抖音官方透露,仅从2月7日至今,后台就查处了超过400个冒充饺子的账号。

这些假号被清空了资料、限制修改权限,甚至永久封禁。

但查处假号只是治标,怎样预防类似情况的再发生才是治本。

平台接下来考虑的是加强热点人物的账号验证机制,对名人账号进行重点保护,比如通过加上蓝V认证标记,让用户能第一时间精准识别。

问题来了,冒充账号没了,那些靠高仿赚钱的人又会去寻找哪些新路子?

仅仅封号是否能够斩断这些利益链?

这些,恐怕才是接下来的关键所在。

这件事背后的争议,其实细想起来并不复杂。

我们在社交平台上关注那些公众人物,是因为相信屏幕另一端的真实存在。

但当这种信任被冒充者利用,成了一场骗局的时候,谁会成为最终的受害者?

是名人,是粉丝,还是那些轻信了“假象”的普通消费者?

或许问题的答案就在你下次点“关注”时的选择中。

0 阅读:0
上官芊芊

上官芊芊

居思远说汽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