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一美人封神,年轻人抢着拍

视觉志 2024-07-09 16:51:33

前几天,鸣沙山月牙泉上空的烟花,点燃了敦煌的浪漫。

色彩在风中自由流动,浓郁的红、绿、蓝、黄在夕阳下合成了大梦一场。

这是一种中国人忍不住驻足赞叹的美感。

像这样绚丽的中式美,已在不知不觉中融入了我们的日常。

汉服、茶饮、地标打卡,流行文化中处处是中式美学的印记。

我们终于等到了属于自己的美学复兴。

中式的大流行

“今生簪花,世世漂亮。”

赵丽颖带火的簪花围,无疑是红了大半年的旅游打卡顶流。

谁穿上这花团锦簇的一身红衣,都能衬出国泰民安的氛围感。

泉州蟳埔渔女的装扮一夜间成了时尚,小小渔村的簪花店,日日排起长队。

女孩们从全国各地赶来,簪上满头缤纷花朵,留下一张人生照片。

实在是一种复古又传统的浪漫。

图源:小红书

风向确实是变了。

像簪花围这样的“非遗”不再遥不可及,转身成了日常中的美学和出片神器。

比如假期街头几乎人手一把的漆扇。

几滴大漆滴入水中,一把纸扇在水下翻飞,几秒之内,“逸态横生,浓姿百出”便在眼前具像化。

图源:小红书

漆扇妙就妙在,不到出水那一刻,你都不知道会开出怎样的色彩盲盒。

蓝绿是千里江山,红青是大鱼海棠,蓝绿红金配出飘逸富丽的敦煌......

扬州、苏州、南京、兰州......每个地方的游客,都在扇面留下独一无二的城市印记。

图源:小红书

走红的还有大理的扎染。

在彩云之南的地方,必须体验一把水墨韵味的蓝调时刻。

图源:小红书

到了千户苗寨,必须当一天会下蛊的苗女。

在平遥古城,又变身宅院里的晋商大小姐。

图源:小红书

中式手作之美也随之复兴。

金鱼灯、鳌鱼灯、纸鸢分分钟出片。

年节的“花市灯如昼”,春天的“忙趁东风放纸鸢”,穿越百年来到我们身边。

图源:小红书

连安陵容同款的鹅梨帐中香,也被网友复刻了出来。

这款相传由南唐后主李煜所制的香,配方流传至今。

沉香、檀香、鹅梨搭配后弥漫的香气,不曾被时间消减。

图源:《甄嬛传》

衣衫、首饰、生活方式......角落遍布中式细节。

中式美学回归,已成不可挡的潮流。

你看张灯结彩的中式婚礼,凤冠霞帔替代了婚纱礼服。

图源:小红书

你看《只此青绿》的大热,《祈》的刷屏。

背后是《千里江山图》独步千载的青绿美学,敦煌飞天的瑰丽想象。

从一小部分人的小心尝试,到街头巷尾随处可见。中式美学大流行,你我真的已经等了太久。

美的共同经验

说起来,我们其实都浸润在中式审美中长大,却到现在才看到其流行。

谁小时候不曾身披床单扮作白娘子,格格公主都cos一遍,或是幻想远方的江湖仗剑走天涯。

图源:《新白娘子传奇》

我们小时候做的梦,都是古风梦,江湖梦。

周杰伦那时唱的都是中国风。

琵琶、古筝、二胡的音调融入流行乐,词和韵律中的诗情画意,我们似是天生就能感知。

《东风破》里是“绿肥红瘦”的联想,“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的叹息。

图源:《东风破》MV

一壶漂泊 浪迹天涯难入喉

你走之后 酒暖回忆思念瘦

水向东流 时间怎么偷

花开就一次成熟 我却错过

东风破,周杰伦

《青花瓷》的“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炊烟袅袅升起,隔江千万里”。

江南水墨画的腔调,几笔便已勾勒成型。

青花瓷,周杰伦

那时流行的影视剧,教给我们什么是“淡妆浓抹总相宜”。

淡,是江湖中高手踏水不留痕的飘逸轻盈。

是男女间欲言又止的情意,点到即止的留白。

更是侠客们东临沧海、惊涛拍岸时的不动声色。

我们看江湖大侠飞檐走壁、快意恩仇。

可他们的满腔侠气中,也弥散着独属于东方意境的淡雅和禅意。

而浓,则是浓郁色彩中的那份绮丽和雍容。

如《红楼梦》贾府女眷饮酒作诗的群像。

女孩们穿红着绿、鲜花环绕,各有各的妍丽和风姿,这一派世家大族热闹的繁华幻境,如今再难复刻。

也如《西游记》里的天庭盛景。

在那至高无上的仙界,仙女起舞,就得配最璀璨的珠宝,最华丽的衣裙。红衣红唇,方衬美人。

淡是留白的素净,一叶孤舟,独钓寒江雪。

浓是鲜亮的大气,春风得意,看尽长安花。

中式美学的色彩和意境,我们早早习得。

而时间来到近些年,中式美学复兴说到底,是一场浪漫基因的觉醒。其背后,是无论身在何处的中国人都共有的一种审美经验。

传递千百年的浪漫

中式美学,不曾断联。

比如最近爆火的簪花,我们的老祖宗早就爱惨了。

《簪花仕女图》《都督夫人太原王氏礼佛图》《汉宫春晓图》......一幅幅传世名画中的女性头上簪花,举手投足彰显华贵。

她们在春意正盛时折下枝头花朵,约着姐妹插戴满头。

宋仁宗皇后画像中的仕女,化着当时流行的“三白珍珠妆”,戴了满头桃花、牡丹、菊花、山茶。

一年四季的好时光,都收束在珍珠、金玉、罗绢之间。

中国人,自古以来都是爱美的。

武则天的养颜秘方神仙玉女粉,清朝的甄嬛还在种草。

杨贵妃也有她的私人定制护肤品——太真红玉膏。

《贵妃晓妆图》

不得不说,那时中国人的审美,遥遥领先。

一年四季的吃喝玩乐,样样有趣,无一不美。

春日踏青扑蝶,夏日泛舟采莲。

秋天登高品蟹,冬日围炉赏雪。

《斜倚熏笼图》

宋有“烧香点茶,挂画插花,四般闲事,不宜累家”。

隔火煎沉香,暗香浮动,终日不散。

插花怡情,疏密斜正,各具意态。

小室一隅,处处见风雅。

读书、抚琴、对弈、酌酒。

无事,便是无限美事。

《月曼清游图》闲亭对弈

品茗、听雨、候月、寻幽。

气候风物,都有美妙意趣。

《月曼清游图》琼台玩月

能总结出“十大雅事”的中国人,确实是懂生活的。

我们的美学,也致力于美到每一个细节。

看了中式传统色,才知道什么是五彩斑斓的黑,光怪陆离的白。之前流行的莫兰迪、美拉德,瞬间黯然失色。

露水染上丝帛,有了天水碧的“青”;

百草燃尽的柔软质感,成了百草霜的“灰”;

取一抹映照于海上的霞光,便是海天霞的“粉”。

图源:《假如颜色会说话》

酡颜、薄柿、落栗、鸦青、梅染、远山如黛、青梅煮酒、苍烟落照、东方既白......

中国人涂一种色彩,就如亲手写一首短诗。

图源:小红书

而这些流传千百年的服饰之美、色彩之美、四季之美,来自中国人自古以来对日常敏感的觉知。月下花前,衣食住行,尽是雅事。听风听雨都有味,健来即行倦来睡。一副皮囊,根本困不住中国人逍遥的灵魂。

继续做梦

然而,在之前一段时间里,很多人困扰于一个荒谬的问题:中国人到底有没有审美?

放眼我们身边。

从前是杀马特葬爱家族不堪回首的青春回忆,现在有跳广场舞再迎风挥舞丝巾的中年身影。

中式美学,之前缘何隐匿?

要知道,老祖宗的审美在两三百年已收服欧洲,新奇的服饰、美丽的瓷器、精巧的园林,无一不令当时的欧洲人惊叹。

《中式园林》布歇

当路易十四的宫廷画师阿兰曼尼森马莱到达南京,看到震撼的大报恩寺琉璃塔,他感叹“我要将这座宝塔与世界七大奇迹并置”。

他绘制的《南京—宝林寺(报恩寺)》在欧洲产生巨大影响。

英国于1762年建造在伦敦的邱园宝塔,便是完全复刻大报恩寺而来。

传奇的设计师Coco Chanel女士也是著名的中国风爱好者。

在她巴黎康朋街31号的寓所内,瓷器和乌木屏风整齐陈列,她个人一生收藏的屏风达到了32扇。

在美国画家威廉·麦格雷戈·帕克斯顿的笔下,也少不了中式风情。

朦胧的异域神秘美感,充满对东方的想象。

那个时代的欧美人,对中式美学有无限的神往。

精妙的瓷器、折扇、屏风,花样百出的中国元素,是人人争相追逐的高级时髦感。

我们的审美早已跨越文明的壁垒,落地留痕。

好不容易等到了现在,这中式风终于吹回了它诞生的地方。

各色形制的汉服,穿在了懂它的人身上。

沉睡多年的西安、洛阳,迎来了这一代的喧闹繁华。

我们骨子里的中式审美基因,也终于随之被唤醒。

今天簪花的女孩,共享了古时“美人头上,袅袅春幡”的欢喜。

马面裙扬起的裙摆,似是能穿越时间,让古今不同时代的女性隔空击掌。

我们从小做起的国风梦、武侠梦,也可以继续笑着做下去。

去江南,体验“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

在敦煌,有“白雁西风紫塞,皂雕落日黄沙”。

那份或素雅或浓烈的色彩和气息,跨过历史的脉络,触手可及。

到了今天,我们依然可以像千百年前的古人一样,头戴花,着襦裙,读诗书,观云听雨。

所谓理想的日子,依然是“茶一碗,酒一尊,熙熙天地一闲人”。

如此看来,不变的传承,是莫大的幸事一件。

所以更要记得,你我来这世上一遭,不是为了无知无觉,匆忙追赶。

你我,要在每一个看似平庸重复的日子里,活得尽兴,活得好看。

图源:b站@四月晨晨呀

0 阅读:5

视觉志

简介:你陪着我的时候,我没羡慕过任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