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洞宾,原名吕喦(喦或作岩、巖),字洞宾,以字行,道号纯阳子,绰号回道人,是汉族民间传说及道教的八仙之一。他出生于唐德宗贞元十二载丙子年(公元796年)农历四月十四,出生地为蒲州河中府永乐县招贤里(今山西省芮城县永乐镇)。吕洞宾在道教中地位尊崇,被尊为道教全真派祖师,同时也是民间信仰中极具影响力的神仙之一。
吕洞宾自幼聪明过人,博览群书,但早年仕途不顺,多次应考不第。后来,他在长安酒肆中遇到了上仙钟离权,经过“十试”后,被钟离权授以金丹之道,从此开始修道生涯。他还曾向崔希范学习内丹之法,向火龙真人学习天遁剑法,向苦竹真人学习驱使鬼神之法,最终得道成仙。
吕洞宾不仅在道教和民间信仰中占有重要地位,他的故事还经常被文人墨客写入文学作品中。如唐代诗人吕岩(即吕洞宾)就留下了多首诗歌作品,如《寄白龙洞刘道人》、《题黄鹤楼石照》等。这些作品不仅展现了他的文学才华,也反映了他的道教思想和人生追求。
咏景十首 其一 桃花溪 中唐 · 吕岩
东风昨夜落奇葩,散作春江万顷霞。
从此渔郎得消息,溯流直到是仙家。
“东风昨夜落奇葩”,起句便以春风为引,描绘了一幅春风送暖、奇花绽放的画面。这里的“奇葩”指的是奇特而美丽的花朵,它们在东风的吹拂下纷纷飘落,不仅增添了春日的生机与活力,也为接下来的景色铺垫了绚烂的底色。
“散作春江万顷霞”,承接首句,进一步将落花的美丽景象扩展到整个春江之上。这些飘落的花瓣仿佛化作了万顷江面上的绚烂霞光,使得整个江面都笼罩在一片梦幻般的色彩之中。这种描写不仅展现了自然景色的壮丽与美丽,也寓含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与追求。
“从此渔郎得消息”,这一句通过“渔郎”这一角色引入了故事情节的转折。渔郎在江上捕鱼时意外得知了某个消息(很可能是关于仙境或神秘之地的消息),这一转折使得诗歌从单纯的景物描写转向了带有神秘色彩的故事叙述。
“溯流直到是仙家”,尾句以渔郎的行动作为结尾,他顺着江流逆流而上,最终到达了传说中的仙境。这里的“仙家”不仅代表了诗人心中的理想之地,也寄托了诗人对超脱尘世、追求自由与美好的深切向往。
咏景十首 其二 桃川仙隐 中唐 · 吕岩
说著神仙岂偶然,神仙名不是虚传。
岩洞石洞今还在,流水落花经几年?
“说着神仙岂偶然,神仙名不是虚传。”诗人开篇即点明主题,认为神仙的存在并非偶然,其名声亦非虚传。这既体现了诗人对神仙的深信不疑,也透露出他对仙境的无限向往。
“岩洞石洞今还在,流水落花经几年?”这一句通过描绘岩洞、石洞、流水、落花等自然景象,构建了一个幽静、神秘而又充满生机的仙境。岩洞、石洞作为仙境的标志性景观,历经岁月沧桑而依然存在,仿佛在诉说着古老而神秘的故事。流水潺潺,落花飘零,更添了几分仙逸之气。诗人通过这些细腻的描绘,让读者仿佛置身于那个令人心驰神往的仙境之中。
诗人通过简洁而富有画面感的语言,构建了一个充满神秘色彩和仙逸之气的意境,让读者在品味诗句的同时,也能感受到那份超脱尘世的宁静与美好。
咏景十首 其三 秦人洞 中唐 · 吕岩
洞门深锁白云封,九节丹崖第几重?
欲向山中询甲子,秦人尽日不相逢。
首句描绘仙境入口:“洞门深锁白云封”,开篇即以“洞门深锁”和“白云封”两个意象,营造出秦人洞神秘莫测、与世隔绝的氛围。白云缭绕,不仅增添了景色的仙气,也暗示了通往此洞之路的艰难与不易。
次句展现丹崖层叠:“九节丹崖第几重?”这一句通过“九节丹崖”的描绘,进一步展现了秦人洞所在之地的险峻与壮美。丹崖层叠,如同天梯一般,让人不禁对洞内的景象产生无限遐想。同时,“第几重”的疑问,也透露出诗人对未知世界的好奇与探索欲。
三句表达寻访之意:“欲向山中询甲子”,诗人在此表达了想要向山中之人询问时间(甲子为古代纪年法)的意愿。这一举动,既是对山中隐逸生活的向往,也是对时间流逝、世事变迁的深刻感慨。在诗人看来,山中的秦人或许能够掌握时间的秘密,或者他们的生活方式本身就是一种超越时间的存在。
尾句抒发寻觅无果:“秦人尽日不相逢。”然而,诗人的寻访并未得到回应,他并未遇到那些传说中的秦人。这里的“尽日不相逢”既是对现实情境的描绘,也寓含了诗人内心的失落与无奈。他或许意识到,真正的仙境与永恒并非轻易可得,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与坚持。
咏景十首 其四 缆船洲 中唐 · 吕岩
笑抛渔艇入苍茫,岂意壶中岁月长。
归到荒洲无觅处,萋萋芳草对斜阳。
首句描绘渔人归航:“笑抛渔艇入苍茫”,开篇即以“笑抛”二字,生动地刻画了渔人归航时的轻松与自在。渔人将渔船随意地抛入苍茫的水面,这一动作不仅展现了渔人的豪放与不羁,也暗示了他对渔舟生活的热爱与享受。
次句抒发岁月感慨:“岂意壶中岁月长。”这里的“壶中”可能指的是传说中的仙家宝物“壶中天”,用以形容时间流逝的奇异与不可捉摸。诗人通过这一典故,表达了对时间流逝的感慨与无奈。他或许在想,自己在渔舟上的生活虽然逍遥自在,但转眼间岁月已逝,不禁让人感叹时光的匆匆与无情。
三句写归隐无觅:“归到荒洲无觅处”,这一句描绘了渔人归隐后的情景。当他回到荒洲时,却发现曾经的归隐之地已无处可寻。这里的“无觅处”不仅指物理空间上的难以寻觅,更寓意着精神上的归宿与寄托的难以把握。渔人或许在寻找一种超脱尘世的生活方式,但现实却往往让他感到迷茫与失落。
尾句以景结情:“萋萋芳草对斜阳。”诗人以一幅宁静而美丽的画面作为结尾:萋萋芳草在斜阳的映照下显得格外柔和与宁静。这一景象不仅与前面的渔舟归航、岁月感慨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也寓含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与向往。同时,斜阳也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短暂,让人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不禁感慨生命的无常与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