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68公斤发电机走完长征的“傻子”战士谢宝金,却得到毛主席称赞

林格说历史文化 2024-11-03 20:02:41

【引言】

雪山上,一个身影在寒风中踉跄前行。他背着的不是枪支,不是弹药,而是一台沉重的发电机。战友们都说他是"傻子",可他却倔强地一步一步向前。这个被称作"傻子"的战士,为何要背着这么重的发电机翻越雪山?这台重达68公斤的发电机,对于红军来说究竟有何重要意义?而这位看似"愚笨"的战士,为何会得到毛主席的高度赞扬?这其中,又有着怎样感人至深的故事?

【军中的"傻大个"】

在江西于都的一个偏僻山村里,谢宝金的家坐落在一片竹林旁边。从小,这个身材魁梧的孩子就与其他孩子不一样。到了十五六岁时,他的个头已经超过了一米八,比村里的成年人还要高出一大截。不仅如此,他的力气也格外惊人。村里人经常看到他一个人扛着两大捆稻草往家里走,有时候甚至能徒手抬起村口那块重达数百斤的大石头。

1920年代初期,于都县开办了一家矿业公司。当时二十多岁的谢宝金便来到这里谋生。公司里的工作都是重体力活,需要搬运大量的矿石和设备。谢宝金凭借着过人的体力,很快就在工人中出了名。别人搬一趟的货物,他能一次性搬两趟的量。即便是最重的矿石,他也能独自一人轻松搬动。

在矿业公司工作期间,谢宝金结识了一位特殊的人物——公司总经理毛泽民。1932年的一天,毛泽民找到了正在矿场干活的谢宝金。"宝金,我看你力气大,又勤恳踏实,想请你去当兵。"这句话让谢宝金愣在了原地。

在那个年代,当兵意味着什么,谢宝金心里很清楚。他见过那些拿着枪的国民党士兵是如何欺压百姓的。但毛泽民告诉他,红军是为穷苦人打天下的队伍,是要帮助农民打土豪分田地的军队。这些话打动了谢宝金。

到了红军驻地后,谢宝金被分配到了通讯科。这里的工作与他想象中的拿枪打仗大不相同。通讯科有一台手摇发电机,需要持续摇动才能发电,为军队的通讯设备供电。这项工作对体力的要求极高,一般人干不了多久就会累得抬不起手。但对谢宝金来说却不在话下。

从早到晚,谢宝金一个人承担起了发电机的工作。他那双粗壮的手臂仿佛永远不知疲倦,无论是多长时间都能坚持下来。很快,通讯科的战士们给他起了个外号叫"铁臂"。渐渐地,这台发电机成了他最亲密的"战友"。

1934年秋天,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红军不得不撤离江西苏区。在准备转移的紧急关头,通讯科的负责人找到了谢宝金。"宝金,这台发电机对我们太重要了,必须带走,你能行吗?"谢宝金二话不说就答应了下来。从那一刻起,他与这台发电机的命运就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

【生死相依的"铁搭档"】

在红军部队中,发电机的地位堪比军中的"命脉"。所有的电报通讯、军事情报传递都离不开它的供电保障。这台手摇发电机虽然笨重,但它是当时红军最先进的通讯装备之一,从江西革命根据地一路走来,见证了无数重要军事指令的传递。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开始长征。在紧急转移前,通讯科的领导们召开了一次特殊会议。会上讨论的焦点就是这台重达68公斤的发电机该如何转移。有人提议将发电机拆分成几个部分,由多人分担。但这个提议很快被否决了,因为一旦拆分,很可能会影响发电机的性能。

最终,这个重任落在了谢宝金身上。从接受任务的那天起,谢宝金就将发电机视如珍宝。他特意用棉布将发电机仔细包裹,防止磕碰。每当部队宿营,他都会找一块干燥的地方,用衣物垫在发电机下面,生怕它受潮。就连吃饭的时候,他也要确保发电机就在自己身边。

在湘江战役期间,敌人的炮火不断袭来,战场上硝烟弥漫。谢宝金一手托着发电机,一手扶着身边的战友,在枪林弹雨中穿行。有一次,一颗子弹擦着发电机飞过,在金属外壳上留下了一道痕迹。从那以后,只要遇到战斗,谢宝金就会用自己的身体挡在发电机前面。

过乌江时,队伍需要乘船渡河。谢宝金坚持要和发电机同坐一条船。当时河面上敌机盘旋,随时可能投弹轰炸。其他战士劝他将发电机交给别人照看,但他执意不肯。就这样,他紧紧抱着发电机,在颠簸的木船上度过了惊心动魄的几个小时。

红军行军速度很快,每天都要走几十里山路。背着发电机的谢宝金虽然走得吃力,但从不掉队。有时候连续行军,他的肩膀都磨出了血。战友们心疼他,轮流要帮他背一会儿,但都被他婉拒了。

在经过一些险要的山路时,谢宝金更是格外小心。遇到陡峭的山坡,他就弯下腰,一点一点地往上爬。碰到湍急的溪流,他就先用绳子将发电机牢牢绑在身上,然后蹚水而过。每一步都走得异常谨慎,生怕发电机受到一丝损伤。

就这样,这对特殊的"搭档"形影不离。在部队急需用电时,谢宝金就放下发电机,不知疲倦地摇动手柄发电。战友们都说,只要听到发电机的轰鸣声,就知道谢宝金一定在那里。这台发电机不仅承载着军队的通讯任务,更承载着一个红军战士的忠诚与坚守。

【雪山之巅的抉择】

1935年6月,红军部队来到了川康交界的夹金山区。这里山势陡峭,白雪皑皑,空气稀薄,寒风刺骨。由于地势险要,运送物资的马匹和牲口已经无法前行,许多辎重不得不由战士们肩挑背扛。

在即将翻越大雪山前,通讯科召开了一次紧急会议。会上,有人提出建议:在这种极端恶劣的环境下,是否要将一些不必要的设备暂时丢弃,等翻越雪山后再设法补充。这个提议引发了激烈讨论。一些同志认为,在这种情况下保存战士的体力才是最重要的。

就在讨论最激烈的时候,谢宝金站了出来。他说:"发电机不能丢,我一个人背着走。"在场的指挥员们都清楚,在海拔4000多米的雪山上背负68公斤的重物意味着什么。一位首长当即表示:"这不是你一个人的事,这是关系到整个部队通讯安全的大事。"

最终,经过反复权衡,领导决定在自愿的基础上,让几名身强力壮的战士轮流背负发电机。可当轮到别人背的时候,谢宝金总是坚持要自己来。他说:"我和这台发电机已经走了这么远的路,对它的每一个零件都了如指掌,还是让我来吧。"

在攀登雪山的过程中,空气越来越稀薄,积雪越来越深。谢宝金的每一步都要陷入齐膝的积雪中。他的脚步虽然缓慢,但始终保持着稳定的节奏。战友们看到他艰难的样子,纷纷上前要帮忙,但都被他婉言谢绝了。

翻越雪山的那几天,气温降到了零下十几度。许多战士因为体力不支倒在了路上,再也没能站起来。保护辎重的百人队伍只剩下了寥寥数人。但谢宝金仍然坚持背着发电机,一步一步地向前挪动。

有一段特别陡峭的山路,坡度接近70度。谢宝金不得不弯下腰,用手扒着积雪往上爬。为了防止发电机在攀爬过程中损坏,他用绳子将发电机牢牢固定在背上,然后用胸口贴着雪面,一点一点地向上挪动。

经过三天三夜的艰苦跋涉,部队终于翻越了大雪山。当谢宝金将发电机放下来的时候,战友们发现他的肩膀和后背已经磨出了深深的血痕,裤子和鞋子都被冰雪浸透。但发电机却完好无损,甚至连一丝划痕都没有。

在雪山之巅的这场生死抉择中,谢宝金用实际行动证明了一个普通战士的不平凡。这台发电机不仅保障了军队的通讯联络,更成为了红军战士不畏艰险、舍己为公的见证。后来,中央军委在总结长征经验时,特别提到了通讯保障工作,而谢宝金和他的发电机,就是这项工作中最生动的一笔。

【"雪山功臣"的嘱托】

长征胜利后,这台从江西一路背到陕北的发电机被完整地保存了下来。它见证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辛,承载着无数战士的鲜血和汗水。1935年10月,当红军到达陕北后,谢宝金将这台发电机小心翼翼地擦拭干净,重新检查了每一个零件。

在延安时期,这台发电机继续发挥着重要作用。每当夜幕降临,延安城内就会响起发电机的轰鸣声。谢宝金依然负责发电机的日常维护和使用。1936年的一天,毛泽东来到通讯部门视察工作,看到这台发电机时,特意询问了它的来历。当听说这是从江西一路背过来的那台发电机时,毛泽东连连称赞。

1937年初,为了加强边区通讯建设,上级决定在延安成立通讯训练班。谢宝金被任命为发电机操作的技术教员。在训练班上,他将自己多年积累的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学员们。他告诉学员们:"这台发电机不仅仅是一台机器,它是革命的见证者,是我们党和红军的宝贵财富。"

为了让更多人了解这段历史,谢宝金开始着手整理发电机的使用记录。他用一个笔记本详细记录下发电机的每一次维修情况、零件更换记录,甚至还画下了发电机的结构图。这本笔记后来成为了珍贵的历史资料,被保存在革命历史博物馆中。

1938年,由于战事需要,这台发电机被调往前线。临行前,谢宝金专门召集了几名技术骨干,向他们详细交代了发电机的使用注意事项。他说:"这台发电机陪伴我们走过了最艰难的岁月,希望你们也能像爱护自己的生命一样爱护它。"

在后来的岁月里,这台发电机辗转于多个战场,继续为革命事业发挥着作用。每到一处,负责人都会收到谢宝金的来信,询问发电机的使用情况。1940年,谢宝金收到一封前线来信,告诉他发电机的某个零件出现了磨损。他立即写信回复,详细说明了修理方法和注意事项。

1943年,这台功勋卓著的发电机被正式退役。上级决定将它收藏在革命历史博物馆,作为革命文物永久保存。在移交仪式上,已经年过半百的谢宝金郑重地向博物馆的工作人员介绍着发电机的来历和使用历史。他说:"这台发电机见证了我们党的艰苦岁月,它不仅是一件革命文物,更是一面永不褪色的旗帜。"

这台发电机最终被安置在博物馆的展厅中。在它的旁边,摆放着谢宝金的那本使用笔记,以及他在长征途中穿过的那双被冰雪浸透的布鞋。这些实物见证着一个普通战士的不平凡事迹,也见证着中国革命的艰难历程。

【永恒的革命记忆】

1952年,一批外国友人来到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参观。当他们来到这台发电机前,驻足良久。陪同参观的讲解员向他们介绍了发电机的来历,以及谢宝金背负发电机穿越雪山的故事。一位外国记者专门记录下了这个故事,后来发表在他的国家的报纸上。

1955年,为了纪念长征胜利二十周年,中央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征集长征文物和史料。这台发电机被列为重点展品,在北京举办的"长征文物展"上进行展出。展览期间,许多老红军专程前来看望这位老战友。他们围在发电机旁边,回忆着当年的峥嵘岁月。

1956年初,年近古稀的谢宝金再次来到博物馆。他站在发电机前,向参观的青年学生讲述着那段历史。他说,在长征途中,这台发电机不仅传递了无数重要的军事命令,还播放过《国际歌》的唱片,在艰难时刻鼓舞了战士们的斗志。

1957年,一群大学生来到博物馆采访谢宝金。他们详细记录下了发电机的技术参数:总重68公斤,输出功率280瓦,最大工作时间可达48小时。这些数据后来被收录进《中国革命通讯史》一书中,成为了研究红军通讯史的重要资料。

1962年,一部纪录片摄制组来到博物馆,专门拍摄了这台发电机的影像资料。镜头下的发电机虽然已经有些锈迹,但那些被子弹划过的痕迹依然清晰可见。这些珍贵的影像资料被永久保存在国家档案馆中。

1965年,为了让更多人了解这段历史,博物馆特意在发电机旁增设了一个专门的展区。展区里陈列着谢宝金的日记、书信、照片等实物资料。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一张泛黄的地图,上面标注着发电机在长征途中经过的每一个重要地点。

1975年,一群专家学者对这台发电机进行了专门研究。他们发现,这台发电机的设计非常精巧,即使在当时也堪称先进。尽管经历了长途跋涉和恶劣环境,但主要零件仍保存完好,这充分证明了红军战士们的细心维护。

1985年,为纪念长征胜利五十周年,全国举办了一系列主题展览。这台发电机成为展览的核心展品之一。通过这次展览,更多的人了解了这段鲜为人知的历史,了解了普通战士们的伟大付出。

2000年,这台发电机被列入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文物局专门拨款,对发电机进行了全面的保护性修复。修复工作严格按照文物保护规范进行,保留了发电机原有的所有特征,包括那些战争留下的痕迹。

如今,这台见证历史的发电机依然静静地陈列在博物馆中。它不再发出轰鸣声,但它的存在本身就是一部活生生的历史教科书,诉说着那段波澜壮阔的革命岁月。每年都有众多参观者在它面前驻足,倾听着属于它和谢宝金的故事。

0 阅读:29

林格说历史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