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南美地区最大的国家与经济体。近年来,巴西崛起的呼声高涨。它有着远比印度优越的资源与地理优势,发展成发展中国家第一集团的代表也是理所当然。
2014年与2016年,巴西先后举办了世界杯与奥运会,堪称巴西提升国际地位的标志性事件。引得全球掀起重新定义巴西国际角色的思潮。梳理巴西经济发展历程,剖析其崛起的可能性,显然是一个值得身体探讨的话题。
巴西对大国地位的追求源远流长,这并不奇怪。巴西国土面积占南美大陆的大半,人口超过2亿,地理位置优越,自然资源丰富,这些天然禀赋是成为一个有影响力大国不可缺少的客观条件。巴西前总统卡多佐曾多次表示,巴西属于多极世界的一极,理应成为联合国安理会的常任理事国。
长久以来,巴西面积虽大,却非真正意义上的大国。政治上的保守孤立、军事水平有限、经济实力一般,很难与大国的地位相匹配,部分极端观点认为是美国的附庸。归根结底,巴西之所以难圆大国梦还是在于70年代后,经济出现了问题。
这一切要从50年代说起,当时的巴西推行“进口替代”经济模式,依靠大量借债获得了经济腾飞,从1967-1974年,巴西创造了每年增长10%的经济奇迹,并建立起了完整的工业体系。当时的巴西GDP总量连续多年超越中国,以1978年为例,这一年中国进行改革开放,该年度的GDP为1495亿美元,巴西则是高达2000亿美元,足足高出500多亿美元。直到1983年,中国才实现经济总量对巴西的超越。
但是受石油危机影响,加上发达国家经济衰退,经济对外依赖过深的巴西也因举债过多而背上了沉重的包袱。并在此后的30年里,饱受外债与通货膨胀之困。
另一方面,巴西虽然从文化上看属于西方国家,但是经济却呈现出发展中国家的特征。以里约、圣保罗、萨尔瓦多大城市为代表的巴西南部和东南部相对富裕,西北和内陆地区仍旧落后,铁矿、大豆和原油等初级产品是主要出口创汇产品,国内贫富差距悬殊,腐败和失业问题严重。这种复合身份导致巴西在西方国家与第三世界之间摇摆,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其全球影响力。
从2000年开始,由于巴西政府执行严厉的财政调整措施,增收节支,加上这一时期资本流入和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暴涨,巴西经济走上恢复发展之路,当年的经济增长率达4.5%。从2003-2014年,十余年的时间,巴西脱贫人口超过3000万,占总人口的七分之一。
从2003-2011年,巴西GDP年均增长在5%以上,卢拉政府通过大现金转移、补贴房屋贷款和提高最低工资,使贫困家庭收人增速比富豪阶层高出5倍,中产阶层人数增加了2900万。随着贫富差距缩小,长期以来困扰巴西的通货膨胀被驯服,失业率也降到历史最低。
按购买力计算,2009年巴西的GDP就已达到2万亿美元,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虽然经济总量只有中国的40%,但是人均收入则为中国的2.5倍之多。
遗憾的是好景不长,从2012年开始,巴西经济开始衰退,甚至出现了负增长,暴跌的大宗商品价格也给了巴西经济致命一击。根据世界银行数据显示,2011年巴西GDP产值达到了2.6万亿美元,居世界第六。到了2020年,按当前汇率计算,巴西的GDP总额只剩下1.32万亿美元,十年跌去了一半。其人均GDP总量从1万多美元,骤降至6200美元,为过去25年最低水平。
如今的巴西经济,从四十年前可以平时甚至俯视中国,到如今的伸着脖子长长的仰望。可谓是让人唏嘘,巴西经济的起伏曲折之路,也留给了世人无尽的思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