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1年被称作“实事求是年,调查研究年”
同时也是周总理就任总理的十二周年。
从革命到新中国成立,周总理一向予人温文儒雅的翩翩君子形象。
在1961年,一场由江西干部操办的宴会上,当地书记刘俊秀向周总理敬酒
周总理却对他说:“喝可以,有条件。”
扶大厦之将倾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
历经数十年的战乱,这个千疮百孔的国家正等着人们去将其修复。
在我党的励精图治下,农业合作化运动、“一五”计划等项目纷纷落地,人民生活得到了不小的改善。
然而,好景不长。
建国初期,尽管国内局势已得到稳固,但粮食生产在缺乏现代农具的情况下,依旧算不上丰产。
加之从1959年开始,全国各地接连出现严重的自然灾害,许多地方的粮库就已见底。
农民们习惯了一段时间的饱腹,一下子吃不上饭,更无力气耕作。
少粮,所以吃不饱,不饱,所以难干活,难干,所以少产出。
常言道:“民以食为天”,可彼时的神州大地陡然陷入了一个恶性循环。
1959年春,河北、山东、安徽、江苏等15个省份已告急缺粮。
而肩负着国务院总理这一要职的周总理,免不了为了粮食大计而宵衣旰食、昼夜奔波。
甚至,有一次周总理出访的专机已行将启程,可副总理李先念火急火燎地抢至飞机旁,询问周总理关于调用外汇购买粮食一事。
心系万民的周总理当机立断,命令飞机停下,率先处理眼前的购粮问题。
可见,在如此非常时期,周总理已成为了不折不扣的全国粮食总调度员。
而在日常政务上,周总理更是常常一连三十几个小时未曾合眼,只为了能尽量多地批改公文、下达指令。
所谓“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中央在意识到彼时的粮食危机以后,迅速调整政策、借粮、掉粮、干部带头缩减粮食,与人民共患难、度过危机。
正是在及时的修补措施下,到了1961年粮食问题也得到了缓解。
但播种与收获非一朝一夕之事,尽管得到了好转,可各地存粮尚未恢复。
也正是在1961年,为了填补其余省份的粮食缺口,周总理才踏上了去往江西的旅途。
踏遍河山寻出路一向温和的周总理,为何在1961年,时任江西省委副书记的刘俊秀向其敬酒时,“为难”道:喝可以有条件。
1961年,站在后人的角度看:三年困难时期已经进入尾声,可在前人看来,像是一眼望不到头的艰辛。
彼时的周总理刚刚结束了在庐山的中央工作会议,随后便马不停蹄地在江西省委书记杨尚奎的陪同下来到南昌。
江西南昌——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第一枪的英雄城市。
距离周总理上次莅临南昌已然过去34载,而此次前来更是肩负重任。
星子县观音桥,一处平常的地方。
驾到不久的周总理途经此地,偶遇了一位放牛的小女孩。
他带着和蔼的笑容上去拉起女孩那遍布泥水的小手。
询问起女孩家中温饱如何。
女孩只天真地点点头,说每天可以吃两顿干的,一顿稀的。
听闻此言的总理顿时喜笑颜开。因为这间接反映出江西基层尚且不缺粮食,有拨出粮食的余力。
可当总理兴高采烈地跟随小女孩去到家中时,望着家徒四壁的情景,心中不禁一沉。
傍晚,杨尚奎一行地方官在江西宾馆9楼摆开宴席来为总理接风洗尘。
席间,总理见到了他此行的目标人物——刘俊秀。
此人正是彼时主管江西农业的省委副书记。
能否成功从江西调粮去接济各省就看刘俊秀了。
即便是在困难时期,为总理设宴总归还是要有一定规格的。
酒过三巡,菜过五味。
此次亲眼目睹周总理英姿的刘俊秀不由得心生敬意。
他举起酒杯,走向周总理,陈言要敬酒。
可一向温文尔雅的周总理却并未立时答应,而是浅笑着托辞说
“喝可以,有条件。”
此言一出,惊得刘俊秀一时分不清东南西北。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原本只是简单的敬酒,怎会要提条件?莫非背后另有隐情?
周总理也不卖关子,随后缓缓说:“干一杯酒,要增加你们省外调粮食一亿斤,好不好?”
闻听此言的刘俊秀更加犯难了。
虽然江西的存粮有余,但也仅够保证不发生饥荒,何况早有向外省借粮,若再要增额,压力简直呈指数级上涨。
可敬酒又是自己提出的,提议则是总理亲自开口的,刘俊秀顿时感觉骑虎难下。
众人纷纷侧目而视,想看刘俊秀作何反应,而他却只能回头望向杨尚奎等同僚,期望他们能支招。
彼时的省委书记杨尚奎与省长邵式平则顺水推舟,大大方方地起身鼓掌赞同,这代表了省委的班子也同意增多调粮
其后,周总理与刘俊秀干了3杯酒,江西便加派了三亿斤外调粮食,加上原计划的十二亿斤,江西一年便要向各省派发十五亿斤粮食!
所谓“国士无双”,周总理不仅为了1961年的粮食问题呕心沥血。
实际上,从他与邓公、聂荣臻等人旅法开始,便已在心里埋下了一颗为国为民的种子。
从黄埔军校就任政治部主任,到新中国就任国务院总理,周总理的一生是为共产主义奋斗的一生,更是为国为民,鞠躬尽瘁的一生。
一次酒桌上的借题发挥,仅仅是他一生中不值一提的小插曲,战场的烽火、特科的诡计、国家的蓝图才是谱成出他一生的主旋律。
不过,周总理曾经为了粮食宵衣旰食、夙夜匪懈,现在的人们已经不用为粮食发愁了。
1973年,杂交水稻的研发难关被攻克,此后便被逐步改善,走上了中国人的餐桌。
粮食可不像工业制品,只要有机器,有原料,一年四季都能不间断地生产。
无论是在大江南北的哪个地区,要想收获,都必须等上一段固定的时间。
所以可见粮食的可贵。
晚年,身患癌症的周总理,常常因为接连不断地接见外宾,而无法正常休息。
就连剃胡子的间隙都会常常倚着墙壁睡着。
但现如今,在周总理注入了满腔热血的新中国,我们现在可以回望过去,体悟到他的艰辛。
所谓前人栽树,后人乘凉,便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