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两个非常深刻的哲学问题,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观点和分析:
关于 “我为何是我”从生物学角度:每个人都有独特的基因组合,这决定了我们的身体特征、生理机能和大脑结构等。大脑作为意识的物质基础,其复杂的神经网络和神经活动模式是产生个体意识和自我认知的生理前提。例如,特定的大脑区域负责处理感觉信息、情感体验和思维活动等,这些生理过程的综合作用使得我们形成了独特的自我意识,让我们感知到 “我” 是一个独立的、有别于他人的存在。
从哲学角度:哲学家们对此有多种解释。笛卡尔提出 “我思故我在”,强调思考作为自我存在的关键依据,即通过对自身思维活动的觉察来确立自我的存在。而存在主义者萨特认为,人是自由的个体,通过自己的选择和行动来塑造自我本质,“我” 之所以是 “我”,是因为 “我” 不断地在各种可能性中做出选择,这些选择构成了 “我” 的独特性。
从心理学角度:自我概念是在个体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中逐渐形成的。从婴儿时期开始,我们通过与他人的互动、对周围世界的感知和体验,逐渐区分出自我与他人、自我与环境的界限,形成了关于自己的身份、性格、价值观等方面的认知,这些认知的集合构成了我们对 “我” 的理解。例如,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经历的成功和失败、受到的表扬和批评等都会影响他对自己的看法,进而塑造出独特的自我形象。
关于 “我消失了世界还在吗”从唯物主义观点来看: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它的存在不依赖于任何个体的意识。即使某个具体的 “我” 消失了,宇宙依然按照其自身的规律运行,地球继续自转公转,自然界的各种生物和物理现象也会持续存在和发生。例如,太阳系的运行、生态系统的循环等都不会因为一个人的消失而停止,世界在物质层面上会继续存在和发展。
从主观唯心主义观点来看:一些哲学家如贝克莱认为 “存在就是被感知”,即世界的存在依赖于人的感知。如果 “我” 消失了,那么对于 “我” 来说,世界也就不再存在,因为 “我” 的感知是世界存在的前提。但这种观点忽略了其他个体的感知以及客观世界的相对独立性,大多数人并不完全认同这种极端的看法。
从相对主义角度来看:“我” 的消失对世界的影响是相对的。对于 “我” 的亲朋好友来说,“我” 的消失会对他们的生活和情感产生重大影响,在他们的主观世界中,会感觉到世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然而,对于陌生人或与 “我” 没有直接关系的人来说,“我” 的消失可能几乎不会对他们产生任何影响,他们的世界依然照常运转。所以,世界是否还 “在”,在某种程度上取决于不同个体的主观感受和与 “我” 的关系密切程度。
唯物主义观点就是认为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的,物质是实实在在存在的东西,像我们看到的山川、河流、房子、汽车,还有我们自己的身体等,都是物质。而且这些物质的存在是不依赖于人的想法和意识的。 比如说,一座山在那里,不管有没有人去看它,有没有人去想它,它都在那里,不会因为有人觉得它不存在,它就真的消失了。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是物质决定意识,而不是意识决定物质。
也就是说,我们的思想、意识是因为我们接触了周围的物质世界,通过我们的感觉器官,比如眼睛看、耳朵听、鼻子闻、嘴巴尝、手触摸等,然后在大脑里形成的对这个物质世界的认识。 就像我们看到苹果是红色的、圆圆的,吃起来是甜的,这些感觉信息进入我们的大脑,我们才知道苹果是这样一种东西,这就是物质决定了我们对苹果的意识和认识。而不是说我们脑子里先想象出一个苹果的样子,然后现实中就真的出现了这样一个苹果,这就是唯物主义和一些其他认为意识决定物质的观点的不同之处。
唯心主义观点和唯物主义观点不同,它认为意识、精神是第一性的,物质是第二性的,也就是说意识决定物质,而不是物质决定意识。 简单来说,就是唯心主义觉得世界是由人的意识或者某种精神力量创造和决定的。比如,主观唯心主义认为“我”的感觉、观念、意志决定一切。就像一个人觉得某个东西很漂亮,那这个东西就是漂亮的,完全取决于他个人的主观感受,即使别人觉得不好看也没关系,因为在他的意识里这个东西就是美的,这就是他的意识决定了这个东西在他心中的样子。 再比如,有些唯心主义者相信有一个像上帝这样的精神性的存在,是上帝创造了世界和万物,世间的一切都是按照上帝的意志来运行的,这就是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它把某种客观存在的精神力量当作世界的本原和主宰,而不是像唯物主义那样认为世界是由物质自然形成和发展的。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哲学中的两大基本派别,它们各自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局限性,以下是对它们的评价:
唯物主义合理性强调物质的基础性:正确地指出了物质是世界的本原,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这一观点符合科学发展的成果,例如物理学对物质结构和宇宙演化的研究,生物学对生命现象的物质基础的揭示等,都证明了物质世界的客观实在性和先在性。注重实践和实证: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强调通过实践来获取对物质世界的认识,并以实证的方法来验证理论和观点。这种注重实践和实证的方法有助于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类对自然规律的认识,使得人类能够更好地利用自然、改造自然,提高物质生活水平。
局限性旧唯物主义的机械性:早期的机械唯物主义把一切运动都归结为机械运动,用机械力学的观点解释一切现象,忽视了物质运动形式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也没有正确认识到人类意识的能动作用。对社会历史领域的片面理解:某些旧唯物主义在解释社会历史现象时,往往陷入了历史唯心主义。他们没有看到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不懂得物质生产方式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而把历史发展的动力归结为少数英雄人物的意志或某种神秘的精神力量。
唯心主义合理性重视意识的能动作用:突出强调了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以及意识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过程中的能动作用。这提醒人们要重视精神的力量、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思维,对于推动人类文化、艺术、科学等领域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例如,许多伟大的艺术作品和科学理论的诞生,都离不开创作者的主观想象、灵感和创造性思维。对人类认识的深入探索:唯心主义在对人类认识过程的研究中,提出了一些深刻的问题和有价值的观点。例如,它对意识的本质、认识的主观性、概念的形成等方面的探讨,促使人们更加深入地思考人类认识的本质和机制,有助于丰富和深化哲学对认识问题的研究。
局限性颠倒物质和意识的关系:从根本上颠倒了物质和意识的关系,把意识看作是世界的本原,认为物质是意识的产物。这种观点违背了科学事实和人类的日常经验,无法解释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和物质先于意识的事实。容易导致主观臆断和神秘主义:由于过分强调意识的作用,唯心主义往往容易走向主观臆断和神秘主义。一些唯心主义理论脱离实际,仅凭主观想象和思辨来构建哲学体系,缺乏科学的依据和验证,甚至陷入了神秘的宗教信仰和超自然的解释之中,阻碍了人们对世界的正确认识和科学发展。
綜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