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年,张学良见老部下吕正操,羡慕对方成了我军上将!

平凡人生重复 2024-02-29 13:24:04

1991年3月,张学良第一次离开已经生活了45年的台湾,前往美国探亲。得知这个消息,张学良的至交好友吕正操激动万分,他赶紧向中央请示,特地为张学良筹办了他的91岁寿宴,并且把他父亲张作霖的陵墓进行翻新。

吕正操,张学良

办完这一切后,吕正操亲自飞到美国,和这位已经近半个世纪没有回家的好友见面,见面后,吕正操向张学良发出了回家看看的邀请,令人意外的是,张学良在这次见面的最后时刻,提出了一个埋藏在心底多年的疑问:“当年你咋跑去周恩来那了?”

面对这个尴尬的问题,吕正操又是怎么回答的呢?

两代东北王

张学良的父亲是奉系军阀的首领,大帅张作霖。张作霖早年曾参加过中日甲午战争,多次深入敌后刺探情报,立功无数,后来升为戈什,娶了当地豪绅赵占元的女儿为妻。

退伍后,时逢天下大乱,军阀割据,为了生存,张作霖上山当了土匪。1901年,张作霖遭遇沙俄傀儡,辽西马匪金寿山偷袭,大败之后携妻带女出逃,其妻在逃亡的路上生下一子,此子就是民国的风云人物张学良。

此后的十几年里,时局动荡不堪,但张作霖在乱世中屹立不倒,成为割据东三省的奉系军阀首领。

当时的东北

张作霖没读过书,这也给他执掌东三省带来了很多的麻烦,当他的权力到达巅峰后,深感文化知识的重要性,但自己年岁已大,便把希望寄托在子女身上,尤其是长子张学良,从小就聪明伶俐,颇具志向,是一块值得培养的璞玉。

张学良在父亲的严厉监督管教下,成长势头很喜人,不过张学良的品性和其父迥异,张作霖以李世民为偶像,一心打江山,想要称王称帝。而张学良只想当一名岳飞这样的民族英雄,拯救万民于水火之中。

20世纪初的中国,在经历了清朝末期的腐败后,又迎来军阀的乱战,外敌的入侵。张学良对于国家生出恻隐之心,但他又看不惯自己父亲的作派,跟当年的鲁迅一样,他选择了一条学医救民的道路。

张作霖一直把张学良视作接班的不二人选,当然不会同意他学医,棍棒侍候之下,张学良只能妥协,进入部队,拉开了他跌宕起伏一生的序幕。

后来张作霖去世,日本人又对东三省虎视眈眈,内忧外患之下,张学良的处境很艰难,但他没有向日本人屈服,而是带领东北军,和日军硬刚起来。

东北军

当时对张学良来说,国民党给他带来的压力,比日本人要大得多,双方拉锯了一段时间后,东北军内部开始出现裂痕,在这个民族危难之际,张学良果断地作出了自己人生中第一个重要的选择,在1928年宣布东三省易帜,至此,中国也正式进入国民党时代。

此后的几年,国民党将主要的精力放在中原,当时的桂系军阀风头正盛,加上左摇右摆的冯玉祥,老蒋的日子也不好过,相持局势下,东北王张学良的态度就变得异常重要。

冯玉祥

张学良在观望许久后,最终作出了他的第二个决定,辅佐老蒋稳定江山。有了东北军的鼎力相助,国民党很快就以压倒之势拿下了中原,张学良也理所当然地成为老蒋手下头号大将,权力已然超过了他父亲的鼎盛时期。

“不抵抗”的污点

1931年9月,张学良面临着人生最重要的一个选择。9月18日,日军趁东三省边防空虚,大举入侵,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九一八事变”。

在这个时候,张学良寝食难安,他有心出兵,但是老蒋下了死命令,要求他坚决执行“不抵抗”政策。万般无奈之下,张学良只能选择服从,而他的这个决定,也直接导致东北落入日本人之手,虽然说张学良不是罪魁祸首,但这也成了他一生都无法洗净的污点。

事实上,失去东北,张学良比所有人都要心痛。因为这块土地正是他的父亲张作霖打下来的江山,如今却在自己的手下沦陷在外敌手中,这个罪过,张学良知道自己无法承担。

之后,张学良以“国家罪人”的身份辞去了三军副总司令的职务。

众所周知,“不抵抗”政策是谁提出来的,让张学良一个人背锅显然有些过,从他的经历来看,他也不是那种卖国求荣之辈。反而是他爹张作霖,当年为了扩充自己的势力范围,也曾经对日本人合作过。

张学良在之前,参观过日本的军工产业,他亲眼目睹了日本军国主义最真实的一面,那全民皆兵,举国皆军工的极端体制带来的强大威慑,让他在心理上摇摆不定。

张学良这个人是一个没有太大雄心壮志的人,早年的经历太顺畅,缺乏韧劲。另外,在没有了郭松龄后,他的身边也缺一个能在关键时刻为他出谋划策的人才。

时隔两年后,在老蒋的要求下,张学良再度出山,这一次,他要面对的是陕甘一带的红军。

事实证明,张学良并非老蒋的“良配”,张学良也跟错了主子。一个眼里只有皇位,另一个是拥有家国情怀的理想派。在被红军教训了几顿后,张学良内心的天平完全倾斜了,尤其是当他的东北军110、107、109师先后被红军歼灭后,张学良大彻大悟,终于明白了一个道理:老蒋的“攘外必先安内”是错误的,内战只会加速灭亡。

张学良的态度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他开始主动寻求跟中共的对话,争取用积极的对话来解决内部的斗争。

当然,这一切都被老蒋看在眼里,他不断地向张学良施压,要求他把东北军调到黄河沿岸,对红军进行夹击,但张学良几次违背他的命令。而在这个时候,戴笠也在老蒋耳边扇耳边风,老蒋也开始对张学良产生了怀疑。

弃小我,顾大我

1936年10月至12月,张学良联合杨虎城,两人的“消极怠工”让老蒋颇为头疼。这个时候,张学良作出了这一生最明智的选择,随后就发生了西安事变。

西安事变,是抗日战争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各方势力在权衡利弊后,为了抗日大计,选择了“保蒋”。而经过这次波折,蒋介石在此后的几年里,也确实做到了停止内战,为抗日出了大力。

张学良则为此付出了昂贵的代价:失去了一生的自由。如果是出于私心,他不可能扣押老蒋,因为当时的国民党,离了老蒋还真的要乱套。张学良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从民族大义的高度,站在道德制高点把老蒋逼到死角,让他当着天下人的面,联共抗日。

西安事变发生后,张学良亲自把老蒋护送回南京,结果下了飞机,他马上就被老蒋给软禁了起来。

至于那三十万东北军的反应,其实在张学良决定扣押老蒋的时候,就已经没有了悬念。其实自从张学良接手东北军后,内部的分裂就在加剧,西安事变又等于把这个矛盾给端到了桌面上。这个时候,东北军如果去救人,等于打张学良的脸,给这个本就不牢固的战线制造裂痕,张学良本人也是不会同意的。

其实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老蒋一直囚禁着张学良,就是忌惮这三十万东北军。他害怕张学良重获自由后对他进行报复,这就是他的性格。其实全天下人都清楚,张学良能发动西安事变,就断然不会记恨老蒋,他这纯粹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了。

后来中共中央也多次向国民党提出释放张学良的要求,但直到蒋经国去世后,张学良的软禁才被解除,至此,他已经被整整软禁了50多年,成了一个耄耋老人。

1991年,张学良首次离开台湾,前往美国安享晚年。一直牵挂着他的好友吕正操听到这个消息,甚至兴奋地从病床上爬了起来,马上向中央请示飞到美国去见他。

两位至交好友已经在地球的另一边重逢,双方都感慨万千,两人回忆起往事,眼眶都红了。在离别之际,张学良问出了一句埋藏在心里已经很久的问题:“当年你怎么就到周恩来那边去了?”

吕正操很了解张学良,他问的这个问题,其实是对整个东北军来说的。吕正操没有正面回答他这个问题,而是从自己在东北讲武堂的学习生涯说起,后来成为东北军的一员大将。到后来西安事变,张学良被软禁,东北军内部矛盾爆发,大多数高级将领都去了国民党,而吕正操则带领自己的部下投奔了共产党。

吕正操和张学良说起自己是如何在冀中平原打出了地雷战、地道战等经典战役,到后来授衔上将。还有他们曾经的不下万毅,这个在南京保卫战中奋勇杀敌的英雄,被国民党冠以私通倭寇的罪名,后来也成了解放军的一名中将。

吕正操

吕正操说起这些岁月,他感触最深的是,当年在东北军,他们虽然有山林作为天然的屏障,但是他们不得不看国民党的脸色,背后又有日本人的压力。而后来在冀中平原,他们的条件更加艰苦,却给小日本制造了更多的麻烦。

张学良耐心地听他讲完,然后叹了一口气:“真羡慕你,可以在战场上杀小日本!”这一句话,已经道尽一切。

0 阅读:10

平凡人生重复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