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一法师为母亲办新式葬礼,做了两件事:藏着他对生死的终极参悟

正又直说事儿 2024-10-08 03:29:58

“哀游子茕茕其无依兮,在天之涯。惟长夜漫漫而独寐兮,时恍惚以魂驰。.......梦挥泪出门辞父母兮,叹生别离。月落乌啼,梦影依稀,往事知不知?汩半生哀乐之长逝兮,感亲之恩其永垂。”

这是弘一法师李叔同为了悼念母亲所做的《梦》,这首哀悼歌将他对母亲的爱表现的淋漓尽致,也暗含他对于生死离别的感悟,而他演绎这首歌时,却被一些人大呼“不成体统”。

李叔同的父亲李世珍曾是清朝的吏部官员,为了继承家业便辞官经商,李世珍作为一个商人,又处在封建时代,由于信息不发达,或多或少有一些迷信。

在李叔同出生前,李世珍接连夭折了好几个孩子,这让李世珍心里不舒服了,他以为自己是不够善事做的太少,才导致自己的孩子无法活下去。

为此李世珍信奉起了佛教,他时常会救济穷人,创办免费私塾,渐渐的周围人称他为“粮店后街的李善人”。

约莫真是好人有好报,彼时已经68岁的李世珍在娶了小妾王凤玲后,又有了一个儿子李叔同,并且在孩子出生那天更是出现异相。

只见一只喜鹊叼着松树枝,飞进了王凤玲的房间,久久不愿离去,而已经生产的王凤玲看见喜鹊后,便生下了李叔同,喜鹊也在他降世后,丢下松树枝飞出了屋外。

这使李世珍认定他乃天降祥瑞之兆,遂令其效仿贾宝玉,随身佩戴松树枝。由于家里人信佛,李叔同在还没读书识字的年纪,便已经跟着李世珍的大姨太,学会背诵《往生咒》和《大悲咒》了。

连李叔同的童年游戏,也是拿床单披身上当做和尚的袈裟,学着他们的样子做法、念经、打禅机,这让李世珍看在眼里,真把他当做了“佛子”。

尽管李叔同是外人口中的庶子,李世珍对他也是极尽宠爱,拿手里怕掉了,含嘴里怕化了。只是,李叔同并没有享受这样的宠爱太久。

在李叔同5岁时,李世珍便感染了痢疾,当时医疗水平有限,李世珍不治身亡了,此后,家中便有由李世珍的正室夫人主事。

家中仆人为了巴结当家主母,对两人的态度变得微妙起来,这让敏感的李叔同小小年纪便自卑了起来,渐渐变得不爱说话。

李叔同长到了六七岁,该启蒙了,二哥李文熙便给他请了名师,教李叔同四书五经、诗词歌赋。李文熙性子刻板,在督促李叔同学习时便显得十分严厉,容不得他有半点马虎和逾矩。

一旦李叔同犯错了,李文熙便会和老夫子一样,罚他抄书或者打手心,李叔同在这样高压教育下,失去了美好的童年。

作为母亲的王凤玲也心疼孩子,可她知道这是为李叔同好,加之自己小妾的身份,她不便对李文熙的教育方式多说什么,便只能在夜深人静时看着孩子流泪。

所幸,李叔同没有被高压打倒,他反而因此养成了严肃、认真、不退缩的行事方式,不过他也更加的沉默寡言了,也只有在诵经或看佛家典籍时,才能得到心灵上的放松。

转眼到了1897年,李叔同成年了,王凤玲便想着让李叔同娶妻生子,经过四处相看,她挑中了一个俞姓茶商家里的姑娘。

可是被“正经”学问和封建礼教压抑天性的李叔同,这时却对新兴事物产生了兴趣,不愿结婚,李叔同在母亲的软磨硬泡下,最终还是认下了这桩婚姻,娶了俞氏为妻。

李文熙看弟弟成家立业了,便从家产中拿出30万元,作为小两口的日常开销。李叔同看见这笔钱时,一下子眼睛就亮了,他拿着钱跑到琴行买了一架最贵的钢琴,开始学习音乐、写曲。

1898年,梁启超、康有为维新变法的消息铺天盖地,李叔同也对他们口中的新制度产生了憧憬,便积极宣传他们的变法,还刻了一枚“南海抗梁是吾师”的印章。

谁知,维新变法只持续了短短百日,慈禧重新掌权后,下令处死了戊戌六君子,逮捕康梁二人及其党羽,这时,一些看不惯李叔同的人,便说他是二人的党羽。

李叔同看到这种情况,为了躲避灾祸,便带着母亲王凤玲和妻子俞氏跑到了上海。由于他家在上海开有钱庄,他便凭借着少东家的名头,在钱庄随意支取银钱,保障他的生活富足。

李叔同花钱大手大脚,很快引起当地名流的注意,细问之下得知他是富家公子,便起了结交的心思,一来二去李叔同认识了不少文人墨客,他还加入了“城南文社”。

由于和袁希濂、许幻园、蔡小香、张小楼四个富家子弟脾气相投,便结义成了兄弟,号称“天涯五友”,还和画家任伯年成立了“上海书画公会”,在报纸上发表书画作品。

李叔同在上海待的时间久了,也见识到了新的思想浪潮,对其十分向往,便重新进入学校,学习新式思想。由于当时新旧思想的之间有太大差异,导致“新式人”和“旧式人”冲突不断。

李叔同所在的学校,害怕学生过多的接触新思想,便禁止他们读书看报,这让学生十分反感,便和学校发生了冲突,李叔同等支持新思想的学生,均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打压。

老话说“麻绳专挑细处断,厄运只找苦命人”,在“旧式人”的打压下,李叔同的公社很快便解散了,天涯五友也各奔东西,还没离别中回过神的李叔同,又遭遇了新的打击。

他刚出生不久的长子也夭折了,母亲王凤玲因为孙子的离世过度悲伤,觉得是自己没有照顾好孙子,负面情绪不断累积,最后竟然一病不起。

李叔同看见母亲生病,便强忍丧子之痛,为母亲遍寻名医,可惜王凤玲病的太严重,众名医也对此束手无策,最终王凤玲在悲痛中离世了。

咱们中国人都讲究一个落叶归根,王凤玲也不例外,李叔同便按照母亲遗愿,将母亲和长子带回老家安葬。

谁知就在家门口,李叔同的叔叔以“王凤玲是小妾不能走正门”以及“外丧不能进家”等借口,阻止李叔同在李家为母亲办葬礼。

李家长辈的顽固不化,让李叔同看清了那些“旧式人”嘴脸,自从父亲李世珍过世后,族中长辈从没为母亲主持过公道,任由母亲伏低做小,忍受他人磋磨,如今连回家办丧都不行。

这一刻,李叔同忍不下去了,他和族中长辈据理力争,坚持让母亲回李家办丧,并且棺椁也必须从正门出入,可是没有人理会他的诉求,李叔同便直接命人将母亲从正门抬进了李家大厅。

随后,他在报纸上发布了讣告,并表示这场葬礼只要人来,聊表情谊就好,葬礼上只需鞠躬行礼即可,无需跪拜,至于礼金他分文不收,锦缎、轴幛之类贵重物品也不用拿。

但是,他办的是新式葬礼,来参加葬礼的人,必须穿黑衣服,不能披麻戴孝。这下子,所有看到报纸的人都轰动了。

大家本以为这已经很出格了,谁知,在葬礼上李叔同的表现,更是让当时的人大开眼界。

在当时人们的观念里,披麻戴孝和大声哭丧都是必不可少的环节,而他母亲的葬礼上,却不见李叔同的半滴眼泪,这让族中长辈大呼他“不成体统”,可是李叔同压根不理会只做自己想做的。

只见李叔同在葬礼上,声情并茂的唱着,他专门为母亲写的悼亡曲《梦》,虽然李叔同没有流半滴眼泪,可是对母亲的种种思念全在曲中,让人闻之落泪。

这样出格的行为,在一部分人看来,像是他对封建旧制的一种反抗,可当看到李叔同去世前留下的“悲欣交集”四字,便能明白李叔当时的感受。

“悲欣交集”单从字面上来看,便是悲伤和开心交织,这可以理解为,母亲的离世让他悲伤,可是对于母亲来说,她结束了这被压迫、悲哀的一生,这何尝不是一种值得开心的事情呢?

都说“生死轮回”,母亲的离世,何尝不是意味着母亲即将步入来世,在李叔同看来,母亲已经在此生将苦尝遍,来生也应该享福了,如此喜事,他当然要唱歌欢送母亲往生。

母亲葬礼上的李叔同,展现不同与俗世大众的超然,或许正是因为这份超然,才让他在以后的人生中放弃俗世繁华,毅然的选择遁入空门。

1918年,39岁的李叔同跑到杭州虎跑定慧寺,拜了悟和尚为师,正式剃度出家,法号弘一,自此,他成了高僧,守着清规戒律,用写诗作画陶冶情操。

直到1942年,弘一法师留下了“悲欣交集”后,圆寂在泉州温陵养老院的晚晴室,死时表情安详,嘴角还微微带着一丝笑意。

来源:

凤凰网佛教文化 2021-05-17《弘一法师自述出家经历:5岁初见和尚,拜戒和尚时泪流不止》

https://i.ifeng.com/c/86JOXXpDfLE

抖音百科 李世珍

百度百科 天涯五友

百度百科 李叔同

天津方志网 2018-01-05《李叔同》

https://www.tjdag.gov.cn/fz_tjdfz/tjsq/sjrw/details/1596620449240.html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2-12-02《长亭古道未远 犹见天心月圆:读汪兆骞先生<李叔同传>》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51094051252259752&wfr=spider&for=pc

北方文艺出版社《伴随》编辑部 2012-04那些逝去的厚重声音:民国著名学人性情档案》

https://m.zhangyue.com/detail/11304442?p2=10408e9

0 阅读:0

正又直说事儿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