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首起"租机贷"案宣判:18万套现背后藏40余万债务陷阱

风与落叶共舞 2025-04-03 14:37:35

2025年4月2日,上海市静安区人民法院对全市首例以手机租赁为名实施变相高息放贷的案件作出一审判决,被告人戴某因非法经营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一年一个月,并处罚金人民币100万元。这起新型金融犯罪案件揭开了"租机贷"背后的黑色产业链,引发社会对网络借贷陷阱的深度关注。

40部手机套现18万 3个月需还40余万

2023年底,急需资金周转的赵女士经贷款中介吴某介绍,通过扫描二维码下载"某某商城"App,签订了"分期租赁协议"。根据约定,她需在3个月内分12期支付手机价值两倍的租金以买断设备。支付首期租金后,赵女士收到的手机被吴某安排快递直接送往回收商变现。通过这种操作,赵女士累计租赁40余部手机套现18万元,却面临高达40余万元的还款压力。

经调查,该"租机"模式实为戴某精心设计的非法放贷陷阱。其运营的平台通过贷款中介非法获取客户信息,以"无抵押、免征信"为诱饵,引导借款人签订虚高的分期协议。手机回收变现后,平台扣除高额利息、中介费及"折旧费",最终实际放款金额仅为合同金额的40%左右,年化利率却高达37%-1155%。

双重违法构建黑色产业链

法院查明,戴某通过"租机平台+线下放贷"双渠道实施犯罪。2023年7月至2024年2月,其以租机名义向130余人放贷170万元;同时未经监管部门批准,通过现金及转账方式向40余人发放贷款200余万元,年化利率最高达2520%。为拓展业务,戴某还从网络非法获取4000余条公民个人信息,用于精准推销和催收骚扰。

"租机贷"形成了完整的利益链条:贷款中介负责引流客户,租机平台提供资金通道,回收商完成设备变现。借款人看似通过手机租赁获得资金,实则陷入"高息借新还旧"的债务循环。办案检察官指出,这种模式本质是将高利贷伪装成商品交易,通过技术手段规避金融监管。

刑事附带民事追责 筑牢信息安全防线

法院审理认为,戴某违反国家规定,未经批准向社会不特定对象发放贷款,扰乱金融秩序,其行为已构成非法经营罪。鉴于其到案后如实供述且认罪认罚,依法从轻处罚。同时,戴某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的行为虽未达刑事立案标准,但损害公共利益,被判令永久删除相关数据并公开道歉。

主审法官祁婷婷提醒,公众应警惕"租满即送""以租代购"等营销话术,理性选择正规金融机构。若发现异常催收或信息泄露,应及时留存证据并向监管部门举报。随着互联网金融创新,监管部门将持续强化对"伪租赁""变相借贷"等新型犯罪的打击力度,切实维护金融市场秩序。

目前,与该案关联的贷款中介、回收商等已被公安机关采取强制措施,案件仍在进一步侦办中。这起典型案例为网络借贷市场敲响警钟,彰显了司法机关对金融犯罪"全链条打击"的坚定决心。

0 阅读:0
风与落叶共舞

风与落叶共舞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