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开卷有益》有感:全民“开卷”,适应新时代发展

星海月浅浅 2023-07-03 11:58:32

在《开卷有益》这篇文章中,季羡林先生曾送给大学生们一句话:开卷有益,我认为至今天为止,这句话仍是有用的。

《开卷有益》写于1994年,那时候不是每个家庭都能供得起孩子读书,大学生也还很少。

短短二十多年,世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大学生遍地开花,随处可见,许多学子对自己的要求,可能是研究生和博士生的标准。

除此之外,我们获取信息的渠道,也从闭塞变成开放。网络系统的发达,让我们能够及时了解到世界的变化。每天,无数的信息从网络上奔涌而来,日日新,时时新,叫人看不过来。

季羡林先生也想不到世界会发展成今天的模样吧。今天的时代,与二十多年前完全不一样。时代背景不一样,“开卷有益”却一样有用。

《开卷有益》中写了关于读书的三问三答,“书为什么能有这没多大的威力”,“什么人需要读书”,“读什么样的书”。

这里的“卷”是指书,书是传承文化的载体,是人类启蒙的老师,是社会进步的基石。我们从书中了解世界,了解人类发展史,探索未来。

发展到今天,“卷”已经不仅仅指书。在自媒体广泛传播的今天,“卷”还包含各种视频,各种问答,各种科普文,各种专栏和课程等,这些网络信息,同样能让人获取到知识。可以说,当今时代,是知识泛滥的时代,无数知识涌现在我们面前,等待我们开启阅读。

那么,开卷有益,所有“卷”都开启,就能有所收益吗?其实不然。

因此,如何选择对我们有益的“卷”,怎么读“卷”,就很重要了。

读什么样的书?季羡林先生说自己专业的书当然要读,自己专业以外的书也应该如鲁迅先生那样“随便翻翻”,知识面越广越好,得到的信息越多越好,否则很容易变成鼠目寸光的人。

今天,我们能够得到的知识面非常广,信息量非常多。可选择的多,人们反而不知道如何选择,就真的“随便翻翻”。此翻和鲁迅先生的翻大不一样,我们叫“贪多嚼不烂”,反受其害。

鲁迅先生读书的种类也十分广泛,艺术、历史、哲学、医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从古至今,从国内到国外,从专业到非专业,从相似观点到不同观点,各类书籍,他都看。

但鲁迅先生读书,是有针对性地读。他带着问题去阅读,独立思考,仔细研究,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他也会背书,会收集读书笔记,积累素材,隔些日子,还会重读重点标记的内容。鲁迅先生说:“无论什么事,如果不断收集材料,积之十年,总可成一学者。”

当然,泛读只是基础,还要进行精读。人们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一门或者几门,深入研究。在社会上,人还是需要学有所长,才能在某个领域中有所成就,否则终将一事无成。

不管是实体书籍,还是网络上流传的各种信息,我们都要学会筛选,选择自己需要的,选择对自己有用的,可以让人增值的、有价值的知识。

什么人需要读书?

季羡林先生说:“为了人类的继续生存,为了前对得起祖先,后对得起子孙,大学生们(当然还有其他一些人)必须读书。”

在《开卷有益》这篇文章中,季先生主要针对的是学子们。我认为,应这个时代的要求,全民都应该“开卷”。

过去的三年,中国社会发生很大的变化。一个病毒引起的社会改革,全民参与其中。学生们学会了上网课,家长们学会了与各种软件打交道,个体户学会了在网络上直播卖货,老年人也被迫学会使用智能手机……

读书与学习不再是学生、学者和职业人士必须面对的事情,更是所有人都应该参与其中的事情。

通过各种途径“开卷”学习,有利于人们了解世界,了解社会发展,适应新时代需求,应对日新月异的科技更新。

因此,我借季羡林先生的这篇文章,送所有人一句话:开卷有益。

0 阅读:2

星海月浅浅

简介:读书,写作,修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