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记忆:大同乐的岁月荣光

新华都市 2024-11-26 20:59:03

作为一位对深圳历史文化有着浓厚兴趣的读者,我有幸能够捧读这本书。《红色同乐》凭借丰富详实的史料和鲜活生动的历史故事,生动再现了这片土地上一段炽热且深情的红色记忆。在阅读过程中,我仿佛穿越时空,置身于那个热血沸腾的年代,深切地感受到那段历史所蕴含的磅礴力量与伟大精神。

家园变迁,客家情深

在龙岗这片土地上,大同乐宛如一颗岁月沉淀的明珠。它与众多早期聚居地一样,是客家人迁徙历程的生动见证。大同乐的三个社区 —— 同乐、同心、同德,虽地处龙岗区与坪山区交界的边远之地,被马峦山隔绝于滨海之外,但在客家人眼中,这里是他们安身立命的家园。在农耕时代,他们守着这片贫瘠而神奇的土地,遵循着“拜山挂纸”的古朴习俗,那份安然与执着,仿佛是对岁月无声的诉说。吓坑村、阳和浪村、新布村、金钱凹赖屋村、企岭村……每一个村落的名字背后,都蕴含着客家人的智慧与情感。各个村落的建村故事,或因地理特征,或因传说典故,都深深烙印着客家人对土地的眷恋与热爱。

然而,清康熙年间的迁界禁海政策,如一场风暴席卷而来,给这片土地带来了巨大的灾难。百姓被迫内迁,骨肉分离,曾经的安宁被打破,新安县近三分之二区域陷入荒芜,人口锐减至两千余人,大同乐也在这浩劫中几近凋零。但随着康熙八年的 “复界”,转机降临。清朝政府的奖励政策吸引了大批客家人从江西、福建、广东嘉应州等地涌入新安,大同乐片区也迎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这股移民浪潮如涓涓细流,汇聚成河,逐渐形成了现有的自然村落格局。从行政归属的演变,从归善县到惠阳县,再到宝安县龙岗公社,直至如今的同乐、同德、同心三个社区,大同乐在历史的浪潮中不断发展变革。历经六个半世纪的迁徙,客家人在龙岗坪山交界处扎下根来,在在这片土地上书写出革命史诗。

在客家地区,崇文尚武、耕读传家与家国大义的精神如同一座巍峨的灯塔,照亮了历史的长河,而大同乐片区便是这一精神光辉的生动映照。那“蟾蜍罗,咯咯咯,唔读书,没老婆。山鹁鸠,咕咕咕,唔读书,大番薯” 等质朴话语,像一把把劝学的钥匙,开启着一代又一代客家人对知识的渴望之门。“书要读、打要练、老婆唔讨也随便”大同乐与梅州五华的深厚渊源,使得这里的热血男儿在保家卫国的道路上从未退缩。客家人崇文尚武的精神,在时代的浪潮中不断传承与发展,家国大义更是成为他们心中永不磨灭的信念。

烽火岁月,革命印记

大同乐片区的红色基因可以追溯到1934年建立的一鸣学校。这所学校不仅是一所教书育人的乡村学校,更是大同乐片区革命的摇篮。在抗日救亡运动风起云涌之际,一鸣学校逐渐发展成为革命主阵地。中国共产党在这所学校建立了区委和基层党组织,举办了夜校,培养了大量革命人才,宣传了党的抗日主张。一鸣学校不仅开启了民智,还在周围村庄建立了四所夜校,组织广大青壮年和妇女学文化、了解时事,奠定了大同乐片区坚实的抗日群众基础。

曾经,客家人因迁徙经历而有着强烈的家园意识与宗族观念,围屋守护着宗族与小家,甚至存在宗族矛盾。然而,当中华民族面临外敌入侵的生死存亡之际,在共产党进步思想的光辉照耀下,大同乐片区的男女青年迅速觉醒。他们放下过往嫌隙,冰释前嫌,以无比坚定的家国情怀团结一致,抗击外敌。

众多英勇事迹见证着这片土地的热血与牺牲。黄光的回忆里,企岭、水流田、吓坑等村的热血青年纷纷参军至东一支二团,黄屋村的黄俊明早在 1937 年就投身东江纵队,企岭村的曹才英勇无畏却早早牺牲在 1941 年,池屋村的池牛在沙鱼涌战斗中壮烈捐躯。而 1948 年龙岗地区战斗后的上百名伤员被安置在大同乐的十多个自然村内,这也彰显出此地在革命时期作为坚实后方的重要性。

血脉赓续,新程启航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社会主义建设,到改革开放后的快速发展,再到新时代的全面振兴,大同乐片区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奋斗历程铸就了璀璨的红色印记。红色血脉,作为中国共产党政治本色的集中彰显,是新时代共产党人力量的源泉。习近平总书记的号召如黄钟大吕,激励着大同乐片区传承红色基因。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大同乐片区的群众虽然获得了土地,但面临的是土地贫瘠、交通不便、基础设施落后的困境。然而,大同乐人并未被困境吓倒。他们发扬革命时期的吃苦耐劳与攻坚克难精神,从兴修水利入手。自 1952 年起,一场持续近二十年的水利建设运动展开,禾塘、三棵松、清林径、濑湖、茅湖等水库相继建成,同时积极参与片区外三洲田水库建设。水利问题解决后,又积极引进外来种植技术。刘统胜等能手带来的除虫、晒田、灌水技术及良种,使水稻产量大幅提升,成为当地农业发展的转折点,阳和浪村等也借此实现粮食增产,解决温饱并走向富裕。

改革开放的春风吹至大同乐片区,带来了新的生机与希望。1984 - 1985 年,万泉工业区规划建设,开启了工业发展的大门,随后中华雨伞厂等 “三来一补”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各村积极建设厂房,吸引众多企业入驻,家具制造、通讯电子等产业集聚,集体经济迅速增长,村民分红大幅提高。但大同乐人并未满足于此,他们深知基础设施与居住环境的改善是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从 1998 年坑尾村到 2005 年新布村,新村建设如火如荼,村级公园、河道整治、交通改善等项目同步推进,彻底告别了穷山恶水的旧貌。

党的十八大后,新时代的大同乐迎来新机遇。2012 年坪山高铁站建设,2016 年深圳 “东进战略” 实施,曾经的偏远之地如今成为发展的前沿。如今,依托高铁站,东部高铁新城规划建设,高科技产业赋能,集体经济分红可观。未来,大同乐片区将通过城市更新与红色文化资源开发,打造宜居宜业新环境,朝着共同富裕的目标大步迈进。

《红色同乐》是一部深情的红色记忆。正如广东省政府原党组成员、广东省原副省长李容根在序言中所说:“我坚信乡亲们在党的二十大精神的指引下,在家乡党组织的带领下,赓续红色血脉,砥砺前行,将为特区农村城市化建设、东进战略实施做出新的贡献,续写新时代的奋斗华章,扎实推进共同富裕。”这段话不仅仅是对大同乐片区未来发展的美好期许,更是对每一位翻开《红色同乐》这本书籍的读者的深情勉励与鞭策。希望更多的读者能通过这本书感受到大同乐片区的红色精神!

(庄志斌 通讯员 周泳麒)

0 阅读:0
新华都市

新华都市

宣传社会活动和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