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打开银行APP,就发现信用卡权益跟去年比‘大缩水’。”近日,某银行白金信用卡用户陈先生(化名)对红星资本局说到,他发现,其信用卡权益如机场贵宾厅服务和接送机服务次数都比去年少了很多。
权益减少的背后,信用卡的数量也在缩减。近日央行发布了《2024年支付体系运行总体情况》,红星资本局注意到,信用卡发卡量已连续九个季度呈现下降趋势,两年累计减少约8000万张。
除了信用卡数量减少,银行的信用卡中心也在持续收缩。例如,今年1月10日至2月11日,交通银行先后关闭太平洋信用卡中心南昌、深圳、兰州、贵阳四地分中心
发卡量连续9个季度下降
陈先生不是个例,在社交平台上,搜索相关话题,有不少网友都提到自己的信用卡权益正逐年缩水。仅在小红书上,“信用卡权益减少”的相关笔记就超过2000条。其中包括民生银行、浦发银行、中信银行等。
深圳某银行的员工杨先生(化名)告诉红星资本局,从今年开始,其银行的信用卡也开始缩减多项权益,例如减少了刷卡立减金。他还提到,银行员工的信用卡办理任务却没有减少。
权益减少的同时,信用卡的数量也在缩减。红星资本局注意到,2月17日,央行发布了《2024年支付体系运行总体情况》。其中显示,截至2024年末,信用卡和借贷合一卡的在用发卡数量为7.27亿张,较2023年末减少了约4000万张,下降幅度为5.14%。
如果把上述时间线拉长就会发现,自2022年第四季度开始,信用卡发卡量已连续九个季度呈现下降趋势。从2022年末高峰时期的8.07亿张,到2024年末的7.27亿张,累计减少约8000万张。
2月20日,中国企业资本联盟副理事长柏文喜向红星资本局表示,信用卡数量缩减有多方面原因,一是监管政策趋严,2022年7月原银保监会与中国人民银行联合发布了《关于进一步促进信用卡业务规范健康发展的通知》,其中规定了长期睡眠卡的占比上限,超出后不得新增发卡。这就促使银行清理不活跃客户,导致存量客户减少,持卡量下降。
二是市场竞争加剧,移动支付、第三方支付以及联网金融产品如支付宝花呗等,抢夺了部分信用卡客群。此外,还有银行出于成本效益考量,调整信用卡权益;和90后、00后新用户需求变化等原因。
专家:信用卡业务“跑马圈地”时代成为过去
红星资本局注意到,2月11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官网显示,贵州金融监管局批复同意交通银行太平洋信用卡中心贵阳分中心终止营业。不止贵阳,从1月至今,交通银行先后关闭太平洋信用卡中心南昌、深圳、兰州三地分中心。更早前,2024年下半年,交通银行太平洋信用卡中心桂林和柳州两个分中心也相继关闭。
不止交通银行,华夏银行也于去年关闭了其信用卡中心天津分中心和青岛分中心。还有蒙商银行于2023年关闭了信用卡中心的呼和浩特分中心和呼伦贝尔分中心。
部分银行也在调整内部信用卡业务。早在2023年10月,上海农商银行公告称,其信用卡部被调整为零售金融总部、财富管理及私人银行部、个人贷款业务部、基础客群经营部。还有几家银行也停止了单独信用卡APP的运营,将相关业务迁移至银行APP。
信用卡业务调整背后,红星资本局注意到,多家银行的信用卡交易额正出现下滑趋势。如中信银行(601998.SH )2024年三季报显示,截至2024年9月末,该行信用卡贷款余额为4985.24亿元,较上年末减少227.36亿元,下降4.36%。平安银行(000001.SZ)2024年三季报显示,截至2024年9月末,其信用卡应收账款余额为4530.88亿元,较上年末下降了11.9%。
资深信用卡专家董峥对红星资本局表示,如今信用卡市场达到了“饱和”状态,从增量经营向存量经营转型的趋势难以改变。这也推动了信用卡业务进入了“调整期”,直接反映出来的就是发卡量增速放缓、流通卡量规模下降,以及交易额、信贷余额下滑,导致信用卡业务收入明显减少。
董峥也提到,信用卡业务“跑马圈地”时代成为过去,以客户为中心、以消费需求为导向的服务性驱动的“精耕细作”时代已然开始。银行在业务理念、经营思想等方面要敢于创新,才有可能为信用卡业务度过寒冬期后的持续健康发展打下基础。
红星新闻记者 强亚铣
编辑 肖世清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