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是全球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核心组成部分,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人类所有的衣食住行,都与植物息息相关。中国是世界上植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有高等植物3.6万余种。因此,保护植物资源及其多样性已成为国家发展的战略选择,对于构筑生态安全屏障、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近日,长江大学园艺园林学院植物生态团队先后在国际著名学术期刊Land Degradation & Development和Resources, Conservation & Recycling上发表两篇论文,分别揭示了种子库多样性与湿地植被群落的诸多关联,以及地膜覆盖减量对提升土壤质量的影响。
论文“Buffering effects of soil seed bank on annual plant community composition after wetland drying”的研究结果发现,较高的种子库多样性和植被与种子库之间组成相似性可能为湿地植被群落抵御持续水分变化的影响提供了潜在的重要功能缓冲。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休眠的生活史阶段可能是种子库多样性的重要来源。
研究表明,在亚高山泥炭湿地中,种子库在湿度变化过程中发生了较弱的改变。虽然种子库对湿地植被群落的再生潜力随着土壤湿度的增加而降低,但在相对干燥的亚高山湿地仍存在功能种子库。但在恢复水文条件下,种子库对湿地干扰后植被多样性的恢复仍是不可忽视的因素。因此,更好地了解种子库在环境变化下的缓冲作用,将大大提高我们对湿地一年生植物群落未来分布和持久性的预测。
论文“Reduced plastic film mulching under zero tillage boosts water use efficiency and soil health in semiarid rainfed maize field”的主要目标是在地膜减量背景下,既保留部分抑蒸和其他功能,又通过改善当值生长季降雨入渗和利用的办法,改善作物根区土壤水分条件和地气交换过程,从而促进作物生长和水分利用,达到地上和地下部分良性互动,提升土壤质量。
该研究首次揭示了地膜减量不减产的关键影响因素和根土系统调控机理。因此,隔沟覆膜结合免耕技术在降低地膜用量的同时可以提高雨水入渗,提高水分利用效率。通过提高菌根真菌丰度和土壤有机碳含量,进而提高土壤质量,有望成为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稳定作物生产的一种有前景解决方案。该方案能为旱地雨养农业区作物高产稳产和土壤可持续管理提供新的科学依据。
值得一提的是,这两篇论文的第一作者均为长江大学园艺园林学院讲师、硕士生导师任爱天。他的主要研究方向为土壤微生物生态学和全球变化生态学,通过实验和整合分析等手段研究植物与土壤微生物之间相互作用;全球变化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以及这些微生物的变化如何影响生态系统功能。
近年来,任爱天老师在Biology and Fertility of Soils等主流期刊以第一作者发表多篇SCI论文,发表中文核心论文10余篇。先后参与“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湖北省“十四五”重大科技援藏项目。此外,他还承担学校《植物生态学》《普通生态学》《生态学前言》等本科和研究生核心课程的教学工作。
长江大学园艺园林学院拥有一支实力雄厚的师资队伍,现建有9个科研团队,近5年来承担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100余项,获得省部级各类奖励19项,国家发明专利25项,成功培育新品种3个,出版专著、教材20余部,发表高水平论文700余篇,其中核心、权威200余篇,SCI、EI收录200余篇。
未来,学院将继续聚焦国家生态文明战略,不断加强植物生态科研攻关和园艺园林人才培养,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方面作出更大的贡献。
更多精彩资讯,欢迎关注长江大学本科招生!
本文素材来源:光明网、长江大学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