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长盛期的修剪
当豆角主蔓长到1.2 - 1.5米时,进行第二次摘心。这时摘心的豆角,结果量能比不摘心的增加20% - 30%。
及时剪掉下部的老叶、黄叶和病叶。据试验,保留完整叶片的豆角植株,光合作用效率比老叶较多的植株高出约40%。下部叶片过多会遮挡阳光,影响通风透气,还容易滋生病菌传播疾病。
三、施肥管理
合理的施肥是高产的关键环节。基肥应以有机肥为主,配合适量的化肥。例如,每亩施入腐熟的农家肥3000 - 5000千克,尿素10 - 15千克,过磷酸钙50 - 60千克,氯化钾10 - 15千克。有机肥能为豆角生长提供长效的养分,改良土壤结构。
在开花结荚期,要进行追肥。这个时期豆角对氮、磷、钾的需求大增。数据显示,该时期每亩追肥施尿素15 - 20千克,磷酸二氢钾100 - 150克作叶面喷施。通过对比,适时追肥的豆角植株,结荚数量和质量明显优于未追肥的植株。
补充微量元素也尤为重要。如钙元素,它影响豆角果实的硬度。在缺钙土壤中,豆角果实容易出现空心现象。通过土壤检测,缺钙土壤中的豆角空心率可达30%左右,而适量补充钙肥后,空心率能降低到10%以下。
四、病虫害防治
病害防治
豆角常见的病害有锈病、白粉病等。锈病以危害叶片为主,严重时会影响产量。传统的化学防治方法是用粉锈宁1500 - 2000倍液喷雾。但近年来,随着生物防治技术的发展,一些生物农药如硫磺悬浮剂500 - 800倍液,防治效果与化学农药相当,并且对环境友好,减少了农药残留。
白粉病也是高发病害,发病初期及时喷施多菌灵800 - 1000倍液或者甲基托布津1000 - 1200倍液,能够有效控制病情。据统计,适时防治白粉病的豆角产量损失率能控制在5%以内,而不防治的损失率可能高达30% - 50%。
虫害防治
豆荚螟是豆角的主要害虫,它会蛀食豆荚。传统的防治方法是使用氯氰菊酯等有机磷农药。现在,可以采用性诱剂诱捕豆荚螟成虫。据统计,性诱剂诱捕法能使豆荚螟的虫口密度降低60% - 70%,相比于传统农药防治,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
五、灌溉技术
豆角生长过程中,合理的灌溉是保证高产的重要措施。一般来说,播种后保持土壤湿润,这样有利于种子发芽。根据实验,种子发芽的最适土壤含水量为70% - 80%。
在开花结荚期,需水量增加。要保持土壤见干见湿,避免积水。研究发现,此时如果连续积水3 - 5天,豆角结荚率会下降15% - 20%。
夏季高温时,最好在早晨或傍晚进行灌溉,防止因气温骤变对植株造成伤害。
六、采收技术
豆角的采收时机很重要。一般来说,豆角长到8 - 12厘米长,颜色鲜绿,豆荚尚未鼓满时就要采收。
从经济价值来看,早期采收的小豆角虽然个头小,但品质好,单价高。而且,早期频繁采收还能促进后续果实的生长,使整个豆角的产量提高。数据显示,在适宜的采收频率下,总产量比采收不及时的要高15% - 20%。
采收时要用剪刀从豆荚基部剪下,避免损伤植株。如果不小心损伤了植株,会影响后续果实的生长,甚至可能引发病害。
高产豆角种植是一个系统的工程,从种植前的精心准备,到种植过程中的修剪、施肥、病虫害防治、灌溉,再到最后的采收,每一个环节都需要依据科学技术和实际经验去操作。这些技术要点相互关联,只有将它们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实现豆角的高产,满足市场需求,为种植者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