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你忽略了的经济学

盛峻评历史 2023-02-22 17:16:15

生活中的经济学之婚礼中的彩礼房子和车子

在中国,不,乃至在整个世界,结婚都是一件皆大欢喜的好事。曾经,除了极特殊的情况,结婚的男女双方,以及双方的家庭都对结婚持有一种十分积极、乐观的期待,尤其是男女双方和双方的父母。

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中国的婚姻开始多了一份杂质,原本喜庆、美满和幸福变得越来越少,而压力、矛盾、争吵和对立,越来越多了起来。

房子、车子、彩礼、排场等等,开始成为困扰中国人生头等大事,尤其是男性一方,给整个中国社会都添上了一抹压抑和冷漠。今天,笔者就从经济学的角度,对社会上的男女婚恋问题,进行一个十分浅显的分析,希望有助于问题的剖析和解决。

在开始分析之前,笔者要强调几点:1、笔者自认为是站在了一个比较客观的立场;2、仅对结婚环节进行粗浅的经济学分析,过细的细节请忽略;3、婚恋和婚姻不只是物质和经济,还有感情、权利、义务、担当和幸福,还有人类整体的历史责任,在这里不予涉及;4、笔者认为男女平等,应该是大家共同努力的方向,而不是"报复"历史的衡量标准,毕竟在父系社会之前,还有一个母系社会。大家不能算是扯平了么?

关于结婚的各方成本收益分析

在进行分析之前,笔者先提出自己的假设基础。首先,笔者假设男女平等,进而在客观公平的基础上规定,男女自由婚恋基础上的结婚成本收益,按理应该符合平等和对等关系。

假设男女双方的结婚成本为C,男方和女方的结婚成本分别为C男和C女;

C=C男+C女

假设男女双方结婚必不可少的成本为结婚必要成本,合计为CB,男女双方的结婚必要成本分别为CB男和CB女。

CB=CB男+CB女,根据男女平等假设,CB男=CB女。

假设必要成本之外的成本为男女之间的利益输送(这里使用"利益输送"一词,并无特殊含义,只不过是为了便于理解),设结婚利益输送合计为D,其中男方给女方的结婚利益输送为D男,女方给男方的结婚利益输送为D女。结婚利益输送的具体包含范围,笔者不在这里详细列举,同时强调在现实中存在D男>D女、D男=D女和D男<D女三种情况。

D=D男+D女

假设男女之间的净结婚利益输送为d,则:

d=D男-D女,d存在大于零,等于零和小于零三种情况。至于现实社会中的具体情况,笔者先不做定论,大家各自心中也有结论,后文的分析会有涉及。

由以上关系可得:

男方结婚必要成本CB男=C男-C男

女方结婚必要成本CB女=C女-D女;

根据男女平等的假设,即CB男=CB女,得:

C男-D男=C女-D女;

又因为d=D男-D女;

所以C男-C女=d

假设结婚的实际净成本总计为c,男女各方的结婚实际净成本分别为c男和c女。如果将男女双方家庭考虑为一个整体,互相的利益输送不影响总的利益之和,因此

c=C男+C女-(D男+D女)=CB男+CB女;

c男=C男-D女

c女=C女--D男

关于结婚的成本我们先分析到这里,接下来我们分析结婚的收益。假设不考虑成本的男女双方的结婚总收益为R,男方和女方的结婚收益分别为R男和R女。假设男女婚姻自由平等,则R男=R女。

假设结婚的净收益为收益减去结婚的净成本为r,男女双方的结婚净收益分别为r男和r女,即:

r=R- c=R男+R女-C男-C女+D男+D女=R男+R女-CB男-CB女

r男=R男-c男=R男-C男+D女

r女=R女-c女=R女-C女+D男

假设男女结婚净收益差为r差,则:

r差=r男-r女=R男-C男+D女-R女+C女-D男=-2 d

从理论上说,因为d存在大于零,等于零和小于零三种情况,所以-2 d也就存在大于零,等于零和小于零三种情况。

不过现实当中,从目前的中国婚恋市场上看,男女结婚的过程中,在考虑到房子、彩礼、车子、婚礼等的综合支出中,普遍是男方的支出显著大于女方,因此,d在大概率下是显著为正的,也就是说-2 d在大概率下是显著为负的。也就是说,在利用经济学的粗浅的成本收益计算中,在一次典型的婚礼过程中,男女双方的收益差是显著不利于男方的。

这仅是最基础的分析,如果考虑到男女双方的支出,婚后男方给予女方的利益输送相当一部分会留给女方父母,而女方给男方的利益输送大多归小两口家庭,那么在不平等程度上,可能会更加明显。

婚恋市场的供需分析

在以上的结婚利差所得r差-2d的基础上,我们对当下的婚恋市场进行供需分析,为了便于理解和简单,同时考虑到男追女占据主流的中国实情。我们假设男方是中国婚恋市场的需求方,而女方是婚恋市场的供给方。

图1

我们假设这是一个理想状态的平等婚恋的开始状态,我们假设收益差r差为婚恋市场上的一场婚姻的价格P,婚恋市场上的真实结婚数量为Q。供给曲线为S,需求曲线为D。在一开始供需平衡的点为A。此时的结婚成本为p,结婚数量为q。

之后,因为重男轻女的思想,导致婚恋市场在供给不变的情况下需求增加。

图2

此时的供给曲线不变,而需求曲线从之前的D1变为了D2,此时,新的平衡点为A2,新的婚姻价格和婚姻数量分别为p2和q2,大家不难发现,新的婚姻价格变高,而同时结婚数量也增加了。

以上变化是最理想的变化,在这一过程中,因为感受到了需求的增加,供给方发现有了加价的可能,因此,供需变成了这样:

图3

在同样的价格上供给减少了。原因是供给方看到了涨价的机会,因此,最终的平衡不是A2,而是A3,最终的平衡婚姻价格和数量也不再是p2和q2,而是p3和q3。大家会发现,最终的婚姻价格明显的提高了,但是结婚数量却小幅的下降了。

如果大家觉得现实是如此的,那么你就大错特错了,因为这个推演过程的开始是一个理想的平等的平衡状态,而现实中的开始并不是这样的,而是这样的:

图4

大家可能会问,这个图4和图1不是一样的吗?笔者告诉大家,不一样,差别在哪里呢?差别在于供给曲线S和需求曲线D的斜率变化了,其中S的斜率变大,D的斜率变小了。这一变化代表着什么呢?代表着供给和需求的价格弹性变化了。简单的来说,在变化之后,同样的价格变化,供给和需求量变化不大。

为什么呢?首先,中国男性大都有一种责任性的"结婚强迫症",无论是自己有传统的思想,还是家里长辈的传统思想比较重,都会认为结婚是必须的,而且大多会期待在27 8岁之前结婚,因此,对婚姻价格的敏感性不是很强。

其次,对于女方,因为男女比例的相对失衡,以及中国社会近年来在舆论导向和市场宣传,以及中国传统思想对女性弱势保护意识的重视,因此,倒是一定比例的女性自我优越感的膨胀,导致其对婚姻价格的期望比较高,所以单位价格的婚姻价格变动,对女方的吸引力变小。

因此,中国婚姻市场上的供需便发生了以上变化,这时候,再来考虑在供给不变,需求变大情况下的市场变化,便如下图:

图5

当需求变化之前的D1变为了D2,此时,新的平衡点为A2,新的婚姻价格和婚姻数量分别为p2和q2。同样是新的婚姻价格变高,而同时结婚数量也增加了。但是大家不难发现,和之前的图2里面的变化相比,图5里新的婚姻价格变高的更加明显,而结婚数量增加的不太明显。

进一步考虑供给方提高心理预期的情况,便如下图:

图6

和图3一样,最终的平衡不是A2,而是A3,最终的平衡婚姻价格和数量也不再是p2和q2,而是p3和q3。大家会发现,和图3相比,最终的结婚数量同样是小幅下降,但是最终的婚姻价格提高的幅度,趋势远超了图3里面的幅度,变得更加夸张了。

讲到这里,其实关于中国婚恋市场的情况,已经基本解释的清楚了。但是有一点确是和现实不太一样的,那就是结婚数量下降的很明显。这又是为啥呢?我们来看下图:

图7

笔者在图7里面加了一个供给曲线s和需求曲线d。这又和之前的供给曲线S和需求曲线D有什么样的区别呢?如果说S和D分别代表着整个市场的供给和需求,那么s和d就分别代表着局部市场的供给和需求。

前面的分析是针对整个市场的,但是微观的婚恋受到地域、城乡、文化层次、思想价值观、职业、亲朋圈子等因素的影响,其实每个微观主体都只能在一定的非常小的范围内选择自己的未来的另一半。

但是在这个范围内,可供选择的男方的优先性,导致男方微观局部的价格弹性要显著高于整个市场的弹性,因此对价格变化更敏感。而女方在互联网时代,接触到的都是整个市场最前沿的信息和价值观导向,因此导致其价格弹性是跟着整个市场相一致的。

所以,在微观市场其实是价格敏感的男方需求和价格不敏感的女方供给,因此也就是图7里的供给曲线s和需求曲线d。

这样的供需达到的平衡是a点,此时的平衡婚姻价格和结婚数量分别为p´和q´。大家可以明显的发现,在新的平衡中,价格下降的不大,但是结婚数量下降的幅度确是很大。

现实中,除了极少数的精英男和富二代,绝大多数的微观市场上其实是在a点获得了平衡,而不是在A点,所以最终就出现了婚姻价格明显上涨,而结婚数量明显下跌的现象。

最后,笔者觉得,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是没有错,但是婚姻首先不能只有经济基础,而且经济基础也需要双方一起努力,而不是单方面的索取。什么时候d变成了零,而C=CB了,那中国的婚姻市场一定是平衡而又幸福的。

用经济理论解释现实,用现实完善经济理论,我是同道论道,期待大家的关注!

0 阅读:7
盛峻评历史

盛峻评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