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东西,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失,后人再提起的时候,只有经历过的人才知道。
这就是历史。
比如这个:
两个轮子放桌子上,幕天席地,是干啥的?
恐怕,只有八九十年代以前出生的人才知道。
现在的孩子们,从小iPad,长大电影城,谁会见过荧幕背后的胶片放映机?
夜幕降临,放映员们骑着二八自行车从县城赶来,孩子们欢欣雀跃地追逐着,来到村里的放映地。
他们搭荧幕、挂喇叭,最后把神秘的放映机摆在桌面,娴熟地搬弄着各种零件、按钮、机关,一通电,一道白光射出,电影快开始了。
整个过程,看得孩子们目不转睛,宛若高科技下乡,吉卜赛人来到了马孔多。
干完活吃完饭,俊男姑娘,老少爷们,妇孺垂老,拎着座椅,带着衣服,呼朋唤友,拥坐在荧幕前。
荧幕后也有淡定的观众,看的是左右颠倒的画面。
飞蛾、蚊虫在白色的射线中上下翻飞。
观众没有瓜子,没有爆米花,都席地而坐,津津有味,边看边讨论。
现场总少不了俏皮者的解说、感叹,预言情节的发展,引来更多讨论。
刺耳的喇叭声,观众的笑声,中间换带暂停时母亲唤孩子的喊声;
还有村干部借喇叭的讲话,放映员在100瓦的灯泡下迅速倒带,两只轮子哗啦啦飞快的转动声……
这一切,都已经成为了历史。
只有和笔者一样年岁的人才能知道,活动电影放映机和胶片电影,曾给乡村带来多少新奇、快乐和想象。
1980年代我们见识的这种高科技,其实已经有了100年的历史了。
1891年的今天,5月20日,世界上首个活动电影放映机研究成功。
在这一天,也放映了世界上首部电影。
说来令人难以置信,这部名为《迪克森的问候》的影片,在这一天上映时,只有3秒钟。
没错,不是30分钟,也不是3分钟,而是3秒钟。
就这,也有100多个人受特邀,公开观看了这部影片。
这3秒,是人类光影技术的革命性突破。从此,电影技术诞生了。
放电影要有两个基本的硬技术须突破:一是胶片,二是放映机。
电影胶片的基础是照相技术,它在1839年就诞生了。
1889年,法国摄影学家设计了一种“摄影枪”,可以移动摄像,1秒能连续拍摄12张照片。
美国发明家爱迪生看到后,把这些胶片用柔韧的塑料薄膜做载体,连接成胶卷。
然后,在胶片边上打成孔,与齿轮匹配起来。这样就可以平滑、稳定、连续地观看胶片上影像了。
爱迪生还见识了德国人发明的电动快速“视镜”,它利用人类的视觉暂留原理,让连续、有序而迅速通过光源的图像,有种让人看起来好像是在动的假象。
爱迪生让他的实验室团队,把这两项技术合成起来,配上留声机,加上观看装置,就成了电影放映机的雏形。
机器被封装在一个很大的木箱子中。
19毫米宽的胶片,上下S形排列成数排,用一组轮轴运转,由齿轮带动胶片,快速拉过顶端放大的观看镜头,形成视觉暂留效应。
同时,一个电灯在胶片后方,将胶片上的图像投射到镜头上。
镜头上方,有一个用于观看电影的窥孔,装在木箱上。
观影如此完成。
1891年5月29日,150名国际妇女协会成员,受邀公开观看了《迪克森的问候》这部3秒钟的影片。
纽约《太阳报》报道了他们在大箱子里看到的电影:
“在盒子的上方,是一个大约直径为1英寸的小孔。通过这个小孔,他们看到一个男人的照片。
这是一张很不寻常的照片,他以最自然和优雅的动作弯腰、微笑,挥动他的手并且脱下帽子。每一个动作都很完美……”
后来,发明家们又发明了更连续、更完美的胶片影片,放映机的技术日趋成熟。
到了1894年,纽约百老汇已经开始摆放了这种进化版的电影放映机,进行商业演出。
在那里,10台机器分设两排,播放不同的电影。
观看者只需投币支付25美分,就可以观看1排5部电影。(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