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7年,一名国军参谋闯入解放区,对我军首长说:我是"代号902"
1947年深秋,东北解放区的一处军事哨所外,一个身穿国民党军服的人影正在寒风中缓慢前行。巡逻的战士们立即警觉起来,纷纷举枪对准这个不速之客。这名军官没有丝毫慌乱,而是镇定自若地要求见指挥官。
更令人费解的是,当他被带到营部后,竟然拒绝透露任何信息,只说了一句让在场所有人都感到困惑的话:"请你们跟中央联系,告诉他们,我的代号是902。"
究竟是什么样的身份,能让一个国军军官如此大胆地闯入解放区?这个神秘的"902"代号又意味着什么?在这个特殊的年代里,这位军官究竟经历了怎样惊心动魄的故事?
一、从黄埔军校到军统特工
1939年,赵炜以优异的成绩考入黄埔军校第十七期。在校期间,他的军事素养和个人能力获得了教官们的一致好评。尤其在战术指挥和军事情报分析方面,赵炜展现出了过人的天赋。
毕业前夕,军统特务处的一位高级官员来校挑选人才。这位官员注意到了赵炜在军事情报课程中的出色表现,便向他发出了邀请。当时的赵炜并未立即答应,而是提出要先了解军统的具体工作。
1941年春,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赵炜接触到了一批从沦陷区逃出的难民。他们讲述的故事深深触动了赵炜。为了能更好地了解敌情、保护民众,赵炜最终决定加入军统。
进入军统后,赵炜被分配到了特务处第四科。在这里,他接受了为期半年的特工训练,内容包括密码学、侦查技术、情报分析等专业课程。训练期间,赵炜表现出色,多次在模拟任务中获得好评。
1942年底,赵炜被派往南京执行第一次任务。任务要求他潜入日伪政府机关,搜集军事情报。在这次行动中,赵炜不仅完成了任务,还意外发现了一个重要的情报网络。这次成功让他迅速受到军统高层的重视。
然而,在执行任务的过程中,赵炜逐渐发现军统内部存在严重的腐败问题。一些高层官员不顾民族大义,暗中与日伪势力勾结,甚至出卖情报。这些现象让赵炜开始对国民党统治产生怀疑。
1943年至1944年间,赵炜多次参与了针对日军的情报行动。在一次行动中,他亲眼目睹了共产党领导的游击队如何组织群众、保护百姓。这些经历让他开始关注共产党的抗日活动。
1945年初,赵炜调任军统东北站。在这个位置上,他有机会接触到更多机密情报,也看到了更多国民党统治的黑暗面。特别是在接触了一些进步青年后,赵炜开始秘密阅读进步书籍,思想逐渐发生转变。
就在这时,一个意外的机会让他接触到了中共地下党员。这次接触成为了他人生的重要转折点,也为他后来成为代号"902"的地下工作者埋下了伏笔。
二、与地下党的初次接触
1945年冬天,东北的一场大雪过后,赵炜接到了一个神秘的纸条,上面写着"明日下午三点,北市场杂货铺"。这张纸条是他在军统办公桌的抽屉里发现的,字迹工整,没有署名。
第二天,赵炜准时来到北市场。在一家不起眼的杂货铺里,他遇到了一位自称"老王"的中年男子。这位"老王"是一名地下党员,化名"石坚"。两人的第一次谈话只持续了二十分钟,但这短短的时间里,"石坚"展现出了令人信服的分析能力,他详细阐述了当时的政治形势。
三天后,两人在一家茶馆进行了第二次接头。这次会面中,"石坚"指定了几个固定的联络地点,包括西市的一家药铺、南城的一处澡堂,以及城东的一家照相馆。每个地点都经过精心挑选,既便于接头,又不容易引起怀疑。
为了考验赵炜的可靠性,地下党安排了一系列测试。首先是让他传递一些无关紧要的消息,观察他的工作方法是否严谨。接着,又让他完成一些简单的联络任务,考察他是否具备基本的地下工作能力。
在第三次见面时,地下党给赵炜布置了一个特殊的任务。他们要求赵炜在三天之内,设法打探到军统特务处一份关于搜捕地下党员的行动计划。这是一个极具风险的任务,但也是对赵炜的重要考验。
赵炜成功完成了任务。他不仅获取了那份行动计划,还额外提供了特务处最新部署的详细信息。更重要的是,他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表现出了极强的保密意识,没有留下任何可疑痕迹。
经过这三次接触,地下党组织认定赵炜确实具备成为地下工作者的条件。1946年初的一个傍晚,在城郊的一处偏僻农舍里,组织正式接纳了赵炜,给他安排了代号"902"。
从此,赵炜开始了真正的地下工作生涯。组织给他制定了严格的联络制度:每次接头时间不得超过三十分钟,见面地点必须不断变换,传递信息时要使用特殊的暗语和暗号。
为了确保安全,组织还专门派人教授赵炜各种隐蔽技能,包括如何利用日常用品传递信息、如何识别跟踪、如何应对突发事件等。这些训练为他后来在军统内部开展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这段时期,赵炜逐步建立起了自己的情报网。他小心谨慎地挑选可靠的下线,同时积极寻找军统内部的进步力量。很快,他就在军统特务处发展了三名地下工作者,为后续的情报工作创造了有利条件。
通过这一系列的接触和考验,赵炜完成了从军统特工到共产党地下工作者的转变。这个转变过程虽然危险,但也为他日后在敌营中开展更大规模的情报工作奠定了基础。
三、在敌营中的危险情报工作
1946年春,赵炜开始在军统特务处展开更深入的情报工作。他利用自己参谋的身份,巧妙地将办公室设在了档案室旁边,这个位置使他能够方便地接触到重要军事文件。
在军统工作期间,赵炜建立了一套独特的情报传递系统。他在东北各地的照相馆中安排了多个联络点,借助照相冲洗的过程传递加密信息。每份情报都被缩微处理后藏在普通照片的背面,再通过特殊化学药剂显影。这种方法既安全又不易被发现。
同年夏天,赵炜成功策反了军统特务处的一名高级参谋张明。这位参谋掌握着军统在东北地区的部分人员布置信息。通过张明,赵炜获取了多份重要的军事部署文件。更重要的是,张明的加入为地下工作网络增添了一个重要据点。
为了扩大情报网络,赵炜开始在军统内部物色有进步倾向的青年军官。他注意到通信科的李副科长经常阅读进步书籍,便通过工作往来与其接触。经过半年的考察,李副科长最终加入了地下工作网络,成为传递军事电报的重要环节。
在军统内部,赵炜组建了一个秘密的地下小组。这个小组采用分散式管理,成员之间互不相识,只与赵炜单线联系。每个成员都有专门的任务:有的负责收集情报,有的负责传递信息,有的则负责观察敌情动向。
1946年末,一次危险的突发事件考验了这个地下网络。军统突然展开内部大清查,所有人员都要接受严格审查。赵炜临危不乱,立即启动了应急预案。他指示所有成员暂停活动,销毁可能暴露身份的文件,同时利用自己在军统的职务之便,巧妙地转移了调查的方向。
1947年初,赵炜获悉军统准备在东北展开一次大规模的特务行动。他立即组织网络成员收集相关情报。经过周密调查,掌握了行动的具体计划、人员部署和目标名单。这些情报及时传递给了组织,使多名地下党员避免被捕。
为了掩护身份,赵炜不得不参与一些军统的日常行动。但他总是设法提前通知组织,并在行动中制造各种"意外",使行动无法顺利进行。这种双重身份的工作极其危险,稍有不慎就会暴露。
在这期间,赵炜还建立了一个备用的通讯网络。他在东北各地的邮局安插了可靠的工作人员,建立了一条秘密的邮递线路。这条线路采用多重转运的方式,即使某个环节出现问题,也不会影响整个网络的安全。
到1947年中期,赵炜领导的地下情报网已经发展成为一个规模可观的组织。这个网络不仅在军统内部建立了据点,还渗透到了国民党其他军政机构,为组织提供了大量有价值的情报。
四、惊险的转移过程
1947年8月的一个深夜,赵炜收到了一份极其重要的密报:军统特务处已经开始怀疑内部有共产党的地下工作者。更严重的是,几个关键线人已经被秘密逮捕,正在接受严刑拷打。
情况万分危急,但赵炜必须继续维持正常工作。白天,他仍然准时出现在办公室,处理日常文件。晚上,他则开始秘密部署撤离计划。首先,他指示所有地下网络成员立即销毁文件,暂停一切情报活动。
与此同时,赵炜在军统内部的关系网发挥了作用。通过一名被他策反的审讯人员,他得知被捕的线人虽然遭受酷刑,但都没有暴露重要情报。然而,军统已经掌握了一些可疑线索,正在层层深入调查。
9月初,形势更加严峻。军统特务处突然宣布实行全面戒严,所有人员不得随意外出,办公室和宿舍都被秘密监视。赵炜注意到,有几名陌生的特务开始频繁出现在他的办公室周围。
在这种情况下,赵炜采取了一系列巧妙的反侦察措施。他故意在办公桌上留下一些"可疑"的文件,这些文件实际上是他精心准备的假情报。同时,他还装作对某些地方格外关心,引导军统的注意力转向错误的方向。
9月15日,一个看似平常的下午,赵炜接到了组织的紧急指示:必须立即撤离。组织已经在城郊准备好了接应人员。但是,如何在严密监视下安全脱身,成为了最大的挑战。
赵炜制定了一个大胆的计划。他借口要检查边境安全工作,申请了一次实地考察的机会。这个请求获得了批准,因为他之前就经常进行类似的工作检查。军统派了两名特务随行,表面上是协助工作,实际上是监视他的行动。
考察小组从早上八点出发,预计傍晚返回。中午时分,车队到达了一个边境小镇。赵炜提议在当地一家饭店休息用餐。就在两名特务在饭店用餐时,赵炜借故去洗手间,通过预先安排好的后门离开,迅速钻进了一辆等候多时的农用车。
农用车载着赵炜,走走停停,经过了数个隐蔽的中转点。每到一处,都会更换车辆和装扮。这种迂回转移的方式,成功地甩掉了可能的追踪。经过近十个小时的周转,他终于到达了组织安排的安全地点。
然而,真正的考验才刚刚开始。为了掩护其他地下工作者安全撤离,赵炜不得不在这个安全点停留了三天,协助组织做好善后工作。这期间,他还要通过各种渠道,持续向组织传递军统的动向信息。
这次惊险的转移行动,不仅保护了赵炜本人的安全,更重要的是保存了一个重要的地下情报网络。尽管部分成员被迫暴露,但核心骨干都安全脱身,为后续的工作保留了力量。
五、新的革命使命
成功转移后的赵炜并未停下脚步。1947年10月,组织给他安排了新的任务:建立东北地区的地下交通网络。这个网络的主要职责是护送重要人员和传递关键文件,要求更加严密的组织性和更高的安全系数。
赵炜立即着手组建交通站。他首先在几个重要城市设立了固定联络点,这些联络点表面上是普通的商铺,如杂货店、茶馆、照相馆等。每个联络点都配备了经过严格训练的交通员,负责接应过往的同志。
在建立联络网的过程中,赵炜特别注意防范敌人的侦查。他采用了"一站多点"的方式,即每个城市都设立多个互为备用的联络点。这些联络点之间采取单线联系,互不往来,即使一处暴露,也不会危及其他据点。
为了确保交通线路的安全,赵炜在东北各地培训了一批专业的交通员。这些交通员要掌握复杂的联络暗号、熟悉多条安全路线,还要学会在紧急情况下如何转移和隐蔽。每条路线都经过反复勘察,避开敌人的封锁线和检查站。
1948年初,这个交通网络经受了第一次严峻考验。一批重要的军事文件需要从东北送往华北,途中要经过多个敌占区。赵炜亲自设计了运送方案,将文件分成多份,通过不同的路线传递。结果全部文件都安全送达,没有引起敌人的注意。
随着工作的深入,赵炜还在交通站中建立了情报收集系统。每个联络点都担负着收集当地情报的任务,这些信息通过交通员定期汇总,为组织提供了大量有价值的参考。
1948年夏,东北局决定扩大地下交通网络的规模。赵炜在原有基础上,又增设了多个分支线路。这些新线路主要服务于农村地区,与城市交通网形成互补。为了掩护这些交通站,赵炜还建立了多个伪装性质的商业网点。
在执行任务期间,赵炜始终保持着高度警惕。他定期更换联络方式和暗号,并要求所有交通员严格执行安全规定。每个月,他都要亲自检查各个联络点的工作情况,及时发现和解决存在的问题。
到1948年末,这个地下交通网络已经发展成为一个覆盖东北大部分地区的系统。它不仅承担着人员和文件的传递任务,还成为了组织掌握敌情的重要渠道。网络中的每个成员都以普通百姓的身份生活工作,但却在关键时刻发挥着重要作用。
1949年初,随着解放战争向纵深发展,这个交通网络的任务也随之改变。它开始承担起接应解放区干部、运送军用物资的重任。在这个过程中,赵炜和他的同志们继续坚守岗位,为最终的胜利默默付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