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断言:试管婴儿寿命仅40年,那首例试管婴儿如今怎样了?

豌豆侃法 2024-11-05 10:23:09

在今年 10 月 25 日的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上,生命科学研究奖得主、中国工程院院士乔杰指出:当下我国已然成为辅助生殖技术服务周期数居首的国度。然而在当初我国第一例试管婴儿出生的时候,“四十岁大限”、“先天缺陷”、“智力低下”,这些耸人听闻的词汇,像幽灵般笼罩在“试管婴儿”这个群体之上,在互联网的角落里不断发酵、蔓延。

这些流言蜚语,不仅刺痛着那些通过辅助生殖技术来到这个世界的个体,也困扰着无数渴望拥有孩子的家庭。然而,真相究竟如何?我国首例试管婴儿于 1988 年诞生,如今她已三十六岁,那她现今状况怎样?身体是否还好呢?

开启生命奇迹

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中国农村,生育问题不仅仅关乎个人,更与家庭的完整、家族的延续紧密相连。在当时女性若无法生育,通常会承受巨大的社会压力,乃至被视为不祥之人。这种观念实在荒谬且不公。

郑桂珍,一介平凡的农村妇人,此刻正深陷这般难题之中。结婚多年,却始终未能怀上孩子,这让她在村里抬不起头,承受着来自婆家和周围人的冷嘲热讽。

农村的压力,家庭的期盼,促使郑桂珍用尽各类求子之法,无论是偏方,还是求神拜佛,可终究未能得偿所愿。郑桂珍和丈夫差点儿就放弃了,甚至想着就算了吧。

但是命运的转机出现了。郑桂珍与丈夫偶然得知,北京的一家大医院正在钻研“试管婴儿”技术。彼时,他们对“试管婴儿”一词,陌生中夹杂着期待。即便他们心里不安但还是启程去北京了。

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他们见到了辅助生殖技术领域的专家张丽珠教授,他们觉得这次一定可以怀上孩子了,希望的种子在他们的心里生根发芽。

但是现实却给他们泼了一盆冷水。郑桂珍彼时年近四十,属高龄产妇之列,因而手术面临的风险颇高。而她的情况也很复杂,因为两边的输卵管都堵了,手术的难度和风险也大了很多。

并且在此之前,张丽珠教授的团队之前已经尝试了十二次,但都没成功。郑桂珍的状况于所有患者中最为糟糕,团队成员对于此次手术的结果普遍缺乏信心。

张桂珍一遍遍地请求张教授,甚至签了手术风险责任书,表明了她破釜沉舟的决心:“不管是成功还是失败,我都能接受,但如果连试都不试就放弃,这绝对不行。

正是这份坚持,打动了张丽珠教授及其团队。他们顶着巨大的压力,克服了技术上的难题,最终成功完成了这台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手术。

1988 年,在中国大陆,首例试管婴儿郑萌珠呱呱坠地。这个名字,既体现了父母对新生宝宝的期盼,也标志着中国辅助生殖技术的首次成功。

打破流言蜚语

郑萌珠的诞生,不仅为郑桂珍夫妇带来了希望,也为中国辅助生殖技术的发展打开了大门。

然而伴随着喜悦和希望,也出现了质疑和担忧。诸如“试管婴儿会短寿”“试管婴儿存在先天缺陷”之类的谣言悄然传播。在郑萌珠的成长过程中,这些谣言如同阴影一般笼罩着她的家庭。

郑桂珍对女儿的健康格外小心,生怕她出现任何意外。但郑萌珠却乐观开朗,她认为生命来之不易,更应该珍惜当下,享受生活。

在母亲的细心呵护下郑萌珠不仅健康地成长,还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成为一名优秀的医务工作者,用自己的行动回馈社会,也打破了那些无稽之谈。

试管二代的诞生

1988 年,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的产房,清晨之际一名女婴呱呱坠地。而在三十一年后,同样是在这家医院,郑萌珠自然受孕产子,完成了生命历程的奇妙轮回。

2019 年,郑萌珠自然受孕,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顺遂产下一名男婴。这则消息再度激起社会的广泛瞩目,全然粉碎了“试管婴儿活不过四十岁”的无稽之谈。郑萌珠的儿子,作为“试管婴儿二代”,象征着试管婴儿技术走向成熟,也代表着无数不孕不育家庭的希望。

从第一例试管婴儿诞生至今,这项技术已经走过了三十多个春秋。试管婴儿技术持续演进与革新,其发展的步伐从未停歇。这项技术从一开始的摸索,到现在越来越成熟,给很多不孕不育的家庭带来了新的希望。

根据国家卫健委的数据,中国每年有超过30万个宝宝是通过辅助生殖技术来到这个世界的,试管婴儿已经成了帮助解决不孕不育问题的重要方法。

人造子宫工厂是科技的巅峰还是伦理的噩梦?

如果说试管婴儿技术是辅助生殖领域的里程碑,那么人造子宫技术则更具颠覆性。

从2017年美国费城儿童医院利用塑料袋创造人造子宫环境并成功孕育小羊羔开始,人造子宫的概念就逐渐进入公众视野。这项实验表明,人造子宫技术可能真的能成为现实。

生物专家哈希姆·盖利提出的“ECtolife”婴儿工厂项目更是将这一概念推向了极致,设想通过现代生物技术和人工智能,打造一个模拟子宫环境的婴儿工厂。

人造子宫技术的问世,让无法自然怀孕的女性看到了希望。它可缓解女性分娩之痛,提升早产儿的生存几率,减少妊娠时的并发症,从而为母婴健康提供有力保障。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人造子宫技术是对女性生育权的解放,让女性拥有更多选择。但是这项技术的潜在影响远不止于此,它触及了人类伦理的底线,引发了广泛的争议。

首先,人造子宫技术可能会重新定义女性在社会中的角色和地位。生育不再是女性的专属,这可能会削弱女性在家庭和社会中的地位。

此外,这项技术可能会对传统的家庭结构带来冲击。传统的家庭结构建立在血缘关系之上,而人造子宫技术可能会挑战这种传统的家庭模式。

更令人担忧的是,人造子宫技术与基因编辑技术的结合,可能带来更加严重的伦理问题。“ECtolife”项目设想中的人造子宫工厂,不仅可以模拟子宫环境,还可以对胎儿的基因进行编辑。

这意味着父母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定制孩子的外貌、智力、体能等特征。这种“定制婴儿”的概念,引发了伦理学家和社会学家的强烈担忧。

基因编辑技术本身就存在巨大的风险和不确定性,对人类基因库的潜在影响难以预估。更重要的是,这种技术可能会加大社会的不公平,让有钱人通过基因编辑获得更好的基因优势,而穷人则被远远甩在后面,导致社会阶层更加固化,最终可能会出现“基因歧视”。

正如世界名著《美丽新世界》所描绘的反乌托邦世界,婴儿被集中培育,被划分等级种姓,个人失去独立思考和情感体验的能力,沦为社会机器的螺丝钉。

这样的未来,确实让人感到害怕。

结语

从郑萌珠的诞生,到人造子宫技术的出现,辅助生殖技术的发展历程,展现了科技进步为人类带来的希望,同时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伦理挑战。

科技是一把双刃剑,我们既不能盲目乐观,也不能一味抵制。我们应该理智地看待科技的优缺点,谨慎评估,同时积极寻找科技和伦理之间的平衡点。

对于那些渴望拥有孩子的家庭来说,试管婴儿技术无疑是一个福音。它助力众多不孕不育的夫妻达成为人父母之愿,为众多家庭送去欢乐与希望。

从试管婴儿到人造子宫,科技正在改变人类生育的未来。这是一个充满希望的时代,也是一个充满挑战的时代。

我们相信,只要我们能够理性地运用科技,尊重生命的价值,坚守伦理的底线,就一定能够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在这个未来里,科技与伦理和谐共生,人类的生育方式更加多元化,每个家庭都能够拥有幸福的未来。

信息来源:大众网《我国首例试管婴儿诞生已30余年,辅助生殖技术全球领先》

北京日报客户端《中国大陆首例试管婴儿,当妈妈了!》

39健康网《中国首例试管婴儿郑萌珠,被专家断言活不过40岁》

妇产科网《世界首个人造子宫工厂,年产3万婴儿,娃真的不用自己生了么?》

文|芷缘

编辑|芷缘

0 阅读:5
豌豆侃法

豌豆侃法

谢谢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