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云:“瓠白茄子青,软美胜粱肉。”说的就是蔬菜的重要性。那么“瓠”字该怎么读呢,它既不读“piáo”,也不读kuā,今天我们来认真了解下。
一、“瓠”该怎么读?
正确读音:hù
同音字:户
部首:瓜
结构:左右结构
关于“瓠”,《广韵》上说:“胡误切”,《集韵》《韵会》《正韵》上说:“胡故切,音护”,因此“瓠”确实应该读“hù”,而不读piáo(瓢)。而事实上,在古代它还不只一个读音,根据《广韵》:“户吴切”,《集韵》《韵会》《正韵》“洪孤切,音胡”和《集韵》:“黄郭切,音雘”来看,“瓠”它还应该读“hú”(葫)和“huò”(货)。只不过到了现在,汉字拼音重塑之后,只有“hù”这个读音了。
二、“瓠”字怎么解释
1.原意指的是一年生的草本植物-瓠和它所结的果实-瓠瓜。
瓠属于茎蔓生,夏天时开白花,果实呈长圆形,鲜嫩时可以食用,一般做炒菜。《诗・小雅》曾说:“幡幡瓠叶,采之亨(烹)之。”到现代,瓠在农村地区十分常见,果实一般叫作“瓠瓜”,四川达州的某些地方的方言还把它叫“瓠条”。组词:瓠瓜、瓠犀。其中瓠犀是瓠瓜的子(籽),因为排列整齐,加之色泽洁白,所以在古代常用来比喻美人的牙齿,出自《诗经·卫风·硕人》。原文如下:“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盻兮。”
2.瓦壶。古音读“hú”时的解释。
3.大、空阔。
“瓠”和“落”连用时,原音读“huò”,现在统一读“hù”。瓠落,一指潦倒失意的样子,二指空廓的样貌。瓠落也就是大、空阔之意。“瓠落”一词最早出自《庄子·逍遥游》,此篇文章现在选入了高中语文课本,名为《五石之瓠》。
三、“屈谷巨瓠”什么意思?
谷的繁体字为榖,原词“屈榖巨瓠”最早出自战国的《韩非子·外储说左》,原文上说:“今田仲不恃人而食,亦无益人之国,亦坚瓠之类也。”到了南朝宋时期,范晔著的《后汉书·孔融传》才有了“屈谷巨瓠”这个成语的整体。原文上说:“至于屈榖巨瓠,坚而无窍,当以无用罪之耳。”。现在“屈谷巨瓠”主要用来比喻无用的东西。当然事物、学说等有用无用,要看用什么样的眼光看,也要看用在什么地方,不然就会如《五石之瓠》里那样,易贻笑大方。
四、“瓠”的字形演变
“瓠”属于形声字,从瓜,夸声。“瓠”左边为“夸”,属于会意字,最初字体为左右结构,为“言”加“夸”,左口表示说话,右边上部分为人,下部分为“亏”,意味着人有所欠缺才会用嘴巴夸大。“瓠”右边为“瓜”,金文到小篆时,字体酷似瓜形,外面两竖像藤蔓,内像茎、果,后来藤、茎分离,字体简化成了瓜。当然,“瓠”的字形演变也是如此,“夸和“瓜””都简化了,“瓠”的小篆字体到楷体,就变化不大了,字形由圆润到方正,然后逐步简化下来。
五、“瓠”字在古文献中的运用
1.瓠白茄子青
园居漫兴 其二十五
[明]孙承恩
瓠白茄子青,软美胜粱肉。
百年腐儒餐,饫饱堪鼓腹。
瓠,指瓠瓜。软美,柔和美好或温顺。粱肉,指精美的饭食。“瓠白茄子青,软美胜粱肉。”大意就是说:吃着洁白的瓠瓜和青嫩的茄子,远远比那些精美的珍馐佳肴更让人感到美好、舒适。后两句说又说:多少年以来,那些迂腐正直(不明事理)的读书人就是吃着这样的饭菜,而且还吃得肚子饱饱的。本诗作者孙承恩,松江华亭人,字贞父(甫),号毅斋,孙衍子。曾任职编修,最高做到礼部尚书,在嘉靖皇帝时因不肯穿道服罢官。全诗看似说生活只需粗茶淡饭,便能安闲舒适,暗地里却表达出了他坚守气节、不肯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
2.厌伴老儒烹瓠叶
和董传留别
[宋]苏轼
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
厌伴老儒烹瓠叶,强随举子踏槐花。
囊空不办寻春马,眼乱行看择婿车。
得意犹堪夸世俗,诏黄新湿字如鸦。
粗缯,粗布衣服。华,有光彩,气质升华。厌,厌恶。踏槐花,指的是参加科举考试。“厌伴老儒烹瓠叶,强随举子踏槐花”说的就是:(董传)不喜欢陪伴着那些年老的儒生一起清谈之前过“烹瓠叶”那样的苦日子,于是决定跟随举子们去参加科举考试。本诗看似一首送别诗,实则为祝愿诗。全诗中,“腹有诗书气自华”一句历来被人称颂,说的就是饱读诗书,满腹经纶的人,时间一久,身上自然就有一种与众不同的气质。这里就是作者苏轼对朋友董传的称赞,说他尽管生活贫困窘迫,粗衣在外,但满腹经纶在内,早晚有一天会取得成功,全诗饱含了诗人对朋友董传的美好祝愿。
六、结语
瓠白茄子青,软美胜粱肉。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汉字文化源远流长,一字一句,成诗成词成文,都能让人欲罢不能。识字读书,短时间看似无用,但经历漫长时光后,腹有诗书气自华。从此,你的灵魂便与众不同,人生也就不再寡淡无味。
就是葫芦,我们叫fu子,不是hu子
瞎磨嗯妈外板鸡,标题内容不符
瓠齿樱唇白雪肤,春山黛绿晚云乌。忽闻巧笑忽流盼,任是无情骨也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