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瀚宇宙中,火星一直是人类高度关注的焦点。它是太阳系中与地球最为相近的行星,无论是地质、气候还是生命存续的可能性都是无数科学家为之侧重的研究方向。而在最近,《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发布了一项研究成果,提出火星存有大量液态水。
研究成果来自于加州大学的海洋研究所,他们通过分析美国NASA洞察号火星着陆器搜集的相关数据,计算出火星除了两级冰冻水之外,地表极有可能存在大量液态水,其深度甚至可达1.6千米,足以覆盖整个行星。
这无疑颠覆了此前人类对于火星的认知,此次发现对我们究竟意味着什么?是否能提高人类未来移居火星的可行性?
火星液态水大约43亿年前,火星正处于温暖湿润的时期,大气层防护出众,地面水流源源不断。按照美国宇航局科学家估测,当时火星海洋的平均深度深达137米,总面积至少有2000万立方千米,这甚至超过了地球北冰洋的海水总量,因此科学家也认定火星是最有机会孕育出生命的行星。
时过境迁,如今的火星失去了大量水分,约87%的水消失不见。现在火星只剩下密集的火山、无垠的沙漠和幽深的裂谷。这是由于3~40亿年前,火星磁场突然发生了崩溃,致使大气层直接暴露在太阳风之外。
长年累月的侵蚀之下,火星的大气层变得越发稀薄直至消失。大气压随之发生骤降,液态水被大量蒸发变成带电粒子,沿着火星磁力线上升至太空,进一步导致温室效应减弱,最终让火星从一个温暖宜居的行星沦为了如今寒冷干燥的模样。
不过也有一种声音认为,昔日火星上的大量液态水不可能完全逃逸至太空,更多的水分应该是以沉积岩的形式存在于地表以下。为了探索火星的水源之谜,人类迄今为止已进行了多次火星探测任务。
1996年美国发射火星全球勘测者探测器,发现了水源冲刷形成的新冲击堆积物。2001年美国发射奥德赛火星探测器,在火星大气中发现了微量水蒸气。2003年欧洲航天局发射火星快车,在发现了类似罗布泊的干枯盐湖。2011年美国的火星勘测轨道器在火星表面,拍摄到了水源溶解矿物后沉淀形成的季节性斜坡纹线。
这一切探索都表明,火星在相当漫长的时间内,是存有大量水源的。而2018年美国洞察号探测器的成功着陆,让人类对火星的认知有了更加具体的进步。
洞察号着陆器将进行为期四年的收集行动,任务目标是深入火星内部,通过探测地震活动热流与内部成分,来进一步揭示火星的内部奥秘。
2018~2022长达4年的收集过程中,洞察号累计收集了1319次的火星地震探测,这些地震皆是火山区震动和陨石撞击所引发,期间加州大学科学家利用产生的地震波传播速度,竟然探测到了巨大的液态水储层。
科学家使用了岩石物理数学模型,其技术原理与在地球勘探水源,寻找油气资源的技术是一样的。最终结果显示,地震波所穿过的物质,用饱含液态水的破碎火成岩来解释最为合适。这些液态水深度可达1.6千米,体量可覆盖整个火星表面。但同时由于液态水深埋地下10~20千米,开发利用难度极大,因此又无法充当未来火星定居点的可靠水源。
但无论如何,这个新发现还是具备重大意义,一方面它证实了火星的水资源并未流失太空,绝大多数被深藏于地下。另一方面地下水储层证明火星过去与现在是极有可能存在微生物的,这让人类移民火星的计划不再是天方夜谭,火星是完全具备成为人类未来家园的潜力的。
火星的潜力其实我国在火星探测上也曾有过重大发现,2021年5月我国发射祝融号火星车,并着陆于火星温度最高的低纬度地区之一乌托邦平原南部边缘。在长达350天的运行历程中,祝融号累计行驶两千米,为我国科研机构提供了宝贵探测数据。
我国科研人员根据祝融号传回的观测数据,首次发现了着陆点的沙丘表面呈现出龟裂、多变形脊、带状水痕等特征。地球上的含盐沙丘在低温状态下,发生降霜与降雪后也会形成类似液态水活动痕迹。
可沙丘表面的液态水又从何而来呢?根据我国科研人员的进一步探索,最终确定该地区的含水特征并非来自地下,而是因为霜降与降雪。这表明火星低纬度地区的沙丘表面并非一成不变,在不同气候条件下也会发生显著变化。那么我们未来在火星寻求生命痕迹时,可以有针对性的优先选择耐盐微生物。
太阳系中工共有八大行星围绕太阳旋转,其中4颗与地球相似,主要构成部分为岩石,这类行星被称为类地行星,分别是金星、水星、地球与火星。可为什么在地球八大兄妹中,人类对于火星的探索欲是最强烈的呢?
这是因为与其他行星相比,除地球外,火星最接近太阳系宜居带,是全球科学家公认最有希望孕育和存在生命的星球。像水星,白天温度高达430摄氏度,夜晚又骤降至零下170摄氏度,就连探测都极为艰难,更遑论培育生命。
金星的生存环境同样恶劣,96%的大气为二氧化碳,形成严重的温室效应,表面气温常年高达460摄氏度以上,大气压更是为地球的92倍。火山喷发还带出了大量硫化物,几乎遮挡了所有阳光照射,内部暗无天日宛如地狱。
相较之下,火星无论是土壤特征、表面物质组成、气候环境特征、物理场都较为适宜生命的繁衍。人类自出现在地球开始,就不断为生存空间和环境而奋斗。当地球承载达到人类发展上限时,火星便是我们最大的寄居希望。
不过目前,火星距离成为人类适宜的居住星球还很遥远,目前它还过于寒冷、干燥、贫瘠与荒芜。我们需要提升火星表面温度,改善火星大气的密度组分,这项工程可分为三步:
1.派遣机器人进行实地科学实验:2.建立科考站,派遣人员进行环境改造:3.建设火星城市,逐步开启人类移民。
这个时间跨度可能要长达千年之久,但宇宙探索就是人类航天技术发展打的驱动力,火星移民一定未来可期。
而火星探测至今,摆在人类面前的直观挑战一共有四个,第一是时间距离挑战,火星与地球平均相隔2.25亿公里,往返飞行起码需要18~30个月左右。如此遥远的距离不仅对宇航员物资带来了巨大考验,一旦遇见紧急事故,地面信息传输延迟也要长达分钟,难以有效处理紧急事件。
第二是辐射威胁,太空充满有害的宇宙辐射和太阳粒子,火星又缺乏类似地球磁场的防护,这增加了宇航员的健康风险。
第三是火星的极端环境,白天气温20摄氏度十分适宜,但夜晚最低温可骤降至零下125摄氏度。并且市场爆发特大沙尘暴,一持续就长达数月之久,人类目前对此尚无解决方案。
第四是生命支持系统,人类在火星居住需要长期稳定可靠的食物供应体系,而火星大气层极为稀薄,可直接利用水源也极为有限,人类究竟要如何打造可长期持续的物资体系呢?
信息来源:
科普中国:火星上的水和大气是如何消失的?科技日报:火星地表下或有大量液态水 红色星球宜居性尚需重新考量观察者网:美国研究团队发现火星地表下或有大量液态水,“水量可覆盖整个火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