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知青我骄傲

小鄢飞刀 2025-03-29 08:53:37

如果有人问我,人生中的哪一段经历对我的影响最深刻,我亦会毫不犹豫地告诉他,就是我的知青生涯。知青,对于现在的年轻人来说这是一个陌生的词汇,但是对于我们五零后和六零后来说,那就是一辈子萦绕在我们心中的伟大信念,知青是我们这代人的特殊经历,履历中特有的符号。在那段特殊历史时期,知青为国家承担了极大社会责任。历尽艰辛,把辛勤的汗水留在了那片苦涩的田野上,把青春献给了共和国最艰难岁月。知青生活已成为历史的过往,虽这段知青生活离开我四十多年了,但是一些往事依然深深地印在我的记忆里。

1975年7月,刚刚走出校园的我在党中央的号召下,毅然而然的加入到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大运动当中,懵懂的我背着母亲亲手收拾的行李袋,心中带着那青涩的惆怅和小小的紧张一路步行,终于来到了这个我人生新的起点--西岭公社挖沟大队潮水岩屯生产队,一路走来脚板已经麻木的我看到的却是寥寥几座茅草平房,这就是我们的知青点,当时别提心里有多失落。我们的到来,受到了乡亲们的欢迎,帮我们拿行李搬木箱,分配房间,从此我开始了艰苦而宝贵的知青生涯。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因为父亲在我很小时就去世了,家里三子妹(我是老二,上有一个哥哥,下有一个妹妹)都是靠着母亲那一点点微薄的收入含辛茹苦的拉扯大的,小时候吃了不少苦,早早就磨砺出了吃苦耐劳的心性,再加上平时生活中我都比较豪爽开朗,所以从第一天我就告诉自己,困难不可怕,可怕的是自己没有信心去战胜困难,既然来到了这里,那就好好的锻炼自己。初到潮水岩,衣服破了要自己缝;床脚、椅子腿坏了,要自己修;连吃饭都要自己做。说实在的,一开始大家都有点没章法,那个年代的知青们大多都是16、17岁的少男少女。假若放在当今年代,他们都还是生长在蜜罐里的乖儿娇女,被供起来。但是当年的我们却不是。16、17岁的我们,在人生本应最天真浪漫的时候却干着最原始、最粗重的农活,自然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一开始没有专门的“伙头兵”,大家干完活回来要么自己做自己的,要么两个人凑个伙,久而久之大家发现这样既浪费资源又浪费时间,于是就决定以10个人为单位,每天轮流做饭。因为小时候常常帮母亲操持家事,饭也做过,所以每次轮到我做饭的那天就是大家伙吃得最香的时候,甚至有人提议让我专门做饭好了,但是我没有同意,毕竟来到了农村,就是来接受艰苦生活的洗礼的,每天都烧火做饭实在不符合我的性格,不管怎样的艰苦条件,我都抱定扎根农村、拓荒奋斗的坚定信念。其实,在所有的困难中,做饭还只是一个小小的点缀而已,真正让我们感到棘手的还是饮水问题,大家且听我娓娓道来,潮水岩屯生产队,是一个比较偏僻的小村子,道路、水电等基础设施自然是不可能得到完善的,而且生产队附近没有多少能利用的饮用水源,唯一的饮用水源就是一个会涨潮落潮的岩洞----潮水岩,这个潮水岩冬暖夏凉,岩洞的出水口直径约2到3米,非常神奇,这个潮水岩会像大海一样涨潮退潮,可是这个潮水岩涨潮是不定期不定时的,在丰水期,该岩洞几乎每天都涨潮一次,潮水岩涨潮时,岩洞内的水位慢慢涨高,大概一二十分钟,潮水冒出岩洞外,形成一条清亮的小溪。大约半小时后,潮水又慢慢回落,直至岩洞干涸。不管涨潮还是退潮,岩洞里都会发出“咕咚、咕咚”的声音,而且当地的老乡们根据多年的经验总结出来,潮水岩如是早上涨潮,翌日不是雨天就是阴天;如是晚上涨潮,次日必是晴天,真的是很神奇。而我每天都要扛着扁担、挑着水桶到这个潮水岩好几趟,以解决队里的生活用水问题,在春夏丰水期还好,即使不涨潮洞子里的水位也比较高,这时在洞口往下走一点,就可以打得到水了,但是到了秋冬季节枯水季节就很少涨潮了,而且固定水位会持续下降,最干旱时我就得从洞口走下去十几米才能得到一担珍贵的饮用水,现在回味起来我都不得不佩服当年的自己哪里来的这等勇气。也正是因为有了坚定的信念和充足的勇气,平时队里农活劳功时我都是最积极、最卖力的那一个,农活的“十八般武艺”,我可以说是样样精通。尽管是个女孩子,但是锄头、镰刀、扁担粪勺等各种农具,无不使用纯熟,挥洒自如;虽然身矮体轻,但是百十来斤的重担挑在肩上,照样爬坡上坎,行走如飞。对于使用打谷机这类需要手脚协调的新式农具,我使起来也是得心应手,不过这其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就是一开始的时候用牛犁田,因为我敢打敢冲的性子,所以一我一个女孩子也被分去犁田了,说实在的,一开始看着水田,再想想水田里的蚂蟥,我心里真的是不点忐忑不安的,但是,我在心中默默的唱了一遍《国际歌》后,原来那畏惧的心理也烟消云散了,我先是跟在老乡后面,看他们如何掌犁,如何转弯,把其中的细节都深深的记好,然后在自己的脑海里演练了两遍后我就自信满满的对老乡说主动请战了,那位老乡冲着我笑了笑说道:“你个妹崽崽,胆子蛮大啵,个崽人上你呗怕啊?”,我则微笑而不语,接过了老乡手中的牛绳,照着牛屁股甩了一鞭子,那牛真的就迈开那豪放的步子向前走了起来,看着犁刀在泥土中破出,看着身后那被犁开的土地,我兴奋的向天欢呼,原来这就是我在劳动中得到的幸福感,当然这犁田也不是一帆风顺的,等犁到了田边,要转弯时这牛却和我杠上了,无论我是“嗷”还是“呜”的叫唤,它就是站在那对我不理不睬,我想用力拉牛绳来让它转弯,可当时我一个小妹崽力气根本就不够,正当我尴尬的杵在田边时,老乡过来了,笑着说对我说:“妹崽,你喊牛转弯还是没学透着啵,来看我是哪子搞的”,后来,在老乡的示范下,我才知道,是我的口令叫错了,让牛前进和转弯都是有专用口令的,而且还得拉着牛绳配合好,当我第一次独立的让老牛转好了弯后不禁感慨到,毛主席的那句话说的真的很对的“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虽然艰苦,但是我们也在艰苦的日子里重塑我们的人生。

当然,知青生涯里艰苦也不是全部,这期间也伴随着我们人生中快乐的小插曲,在适应了下乡生活以后,忙完一天的农活,大家也不像一开始的时候吃了饭躺床上就休息了,有几个有点文艺细胞的知青开始耐不住寂寞,或在寝室里,或跑到室外,吹吹口琴、唱唱小调,给原来枯燥无味的生活撒下了一把甜甜的白糖,而我体内的艺术细胞也就是在那个时候被激发了出来,不管白天干活有多累,可是一到晚上唱歌、跳舞的时候,我就觉得此时的我体内有用不完的能量,在每天晚饭后,只要天气允许,我们几个小姐妹就凑在一起,唱一唱《东方红》和《保卫黄河》,再跳一跳自己编导的《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和《喀秋莎》等革命曲目,玩到了兴起还会拉上老乡们一起唱歌、跳舞,其乐融融,这些小小的娱乐活动不光消除了我们一天劳作的苦闷,也欣籍了我们压抑的心灵,让我们更加坚定了“扎根农村,建设祖国”的决心。终于,在1978年11月,因为国家经济建设的需要,我们下乡知青们响应国家号召,“回城”工作,我被招工到了桂林汽车总站,在陆地运输的岗位上继续建设祖国,说实话,能回城我当然是十分高兴的,可是当我真的背上行李包,即将踏上回家的汽车时,我回眸一望,看着这个我挥洒了三年青春的地方时,心中却是满满的不舍,原来欢快的步伐也沉重了起来,这时我才知道,原来经过三年的熏陶后我早已经把这里当成了自己的“家”,如今我现在心里的感觉就是如同当初我离开母亲来到这里时一样一样的,而当时我的不禁热泪盈眶,一步一回头,送别的乡亲们看到我这个样子不禁走了过来,拍了拍我的肩膀:“小鄢啊,我知道你舍不得走,可是现在国家的建设需要你,你得到更重要的岗位上去啊,我唯一的希望就是你别忘了这些父老乡亲们,有时间多回“家”看看”,正是这句无比朴素却又无比暖心的话把我送上了“回城”的汽车,我的知青生涯也正式画上了句号。

回顾下乡三年的经历,我感慨万千。在艰难困苦的生活中更能够体会到母亲养育我们时的艰难、更能体会到师长教导我们所付出的艰苦努力、无私奉献,这艰苦的岁月在我的脑海中播下了感恩、知足的种子,与水岩村乡亲们三年的朝夕相处,培养了我对生活更深层次的理解,使我充分感受到生活的不易,养成了不怕困难,迎难而上的品德。从16岁到19岁的三年,是一个人一生中最宝贵的青春年华。在这三年中,虽然我因此没有成为金字塔尖上的大学生,但是我却无怨无悔,因为我用自己辛勤的汗水为祖国的建设添了一份力,为自己的一生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开端,奠定了一个坚实的基础,无悔于青春!更无愧于人生,在这里我可以豪情万丈的向所有人说出这一句“我是知青我骄傲”。

后记--知青是那个年代了不起的一种社会群体。每一个知青的经历都是一个故事,每一个故事里的知青,都能折射出当年的时代印记。知青们都来讲一讲你们当年的故事吧!

说明:因为当年实在条件有限,所以没有留下知青时的照片,所以只能在网上找了一张,文章是真实,是原创,相片不是!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