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妈妈的过度共情故事:医院之行的潜在教训

暖暖小芽屋 2025-03-26 18:12:57

深夜里,微信的提示音打破了家的宁静。

李女士看着手机屏幕,闺蜜小王发来了一段哭诉的语音消息。

小王的声音沙哑而无助:"孩子生病了,我整夜没合眼,他哭我就跟着哭,最后自己也烧到了39度。

全家都觉得我矫情,可是真的很难熬。"一番话让李女士心头一震,这不就是她自己那段日子的翻版吗?

情感边界:温柔带来的隐形危害

细细想来,李女士发现身边很多妈妈都有类似的经历。

她们总想把孩子照顾得无微不至,宁可自己累到极限,也不忍心孩子受一点委屈。

这样的温柔看似动人,实际却在悄悄摧毁双方的情感边界。

自打女儿出生,李女士便在不同群里晒出自己和孩子的各种互动。

孩子摔了玩具,妈妈总是轻声道歉:"都是妈妈没放好。"儿子不肯吃饭,她就连夜做各种辅食。

可当孩子稍有不如意时,情绪失控地打砸东西,她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情绪共鸣还是情感吸血?

育儿中的深思

共情是架在母子之间的桥梁,却不是负担所有情绪的货车。

长久以来,李女士觉得自己能感知孩子的一切,以为这样就能一切顺遂。

实际上,这种过度浸入让她无暇兼顾自己。

松江区的一个案例上了新闻:一个男孩在早餐中没见到草莓便闹得不可开交,他的妈妈也泪盈于睫地道歉。

共情如果不加节制,会把孩子养成情感的"吸血鬼",吸纳母亲的心力和健康。

健康共情指导:三步改善亲子关系

改变要从打破旧有的循环开始。

如今,李女士在育儿师的建议下,决定适度把握共情:

母亲的自我成长:在亲密关系中找到平衡

通过这些方法,李女士慢慢意识到,母爱不仅仅是无条件的付出。

在坚持一定的规则、同时兼顾自我关怀时,孩子的成长才不会建立在母亲的牺牲之上,而是互相滋养。

些许日子之后,李女士面对孩子撒娇的请求时,不再急于满足,而是微笑着说:"妈妈理解你的心情,可我们得按约定来。

孩子愈发习惯于接受这样的节奏,反而少了以往的任性。

结尾的时候,李女士坐在自家小院里,看着孩子欢快地在阳光下追逐,她终于明白:做母亲无需完美,每一次妥协都是成长的契机。

她不再强求自己把孩子的世界经营得万无一失,只愿给予足够的爱与指引,让他们长成独立、温暖的人。

通过适度的引导共情,她学会了重新定义这份亲密关系的界限。"足够好的母亲"不需要把生活营造成满分的答卷,恰恰是在不完美的练习中,生命的韧性悄然生长。

想到这里,她莞尔一笑,看向远处的蓝天,目光坚定而温柔。

0 阅读:4
暖暖小芽屋

暖暖小芽屋

育儿干货分享,助新手爸妈轻松养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