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智瑶,到底是忠还是奸?

尚书乔 2020-12-20 14:07:19

历史上的智瑶,到底是忠还是奸?这个问题很多人一直争论不休,历史的真相如何?让我们慢慢拨开历史迷雾,还原真实的智瑶。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把智襄子智瑶(智伯)描述为浅薄骄横、狂妄自大、贪财好利、目光短浅之人,最终因为自己的品德卑劣、缺乏远见而自取灭亡,为了佐证,司马光特意列举了三个事例。

智瑶

1、智襄子智瑶当政后,他与韩康子、魏桓子在蓝台饮宴,席间智瑶戏弄韩康子,又侮辱他的家相段规。又以智瑶的家臣智国的口吻告诫智瑶此举不当,提醒智瑶,你一次宴会就开罪了人家的主君和臣相,又不戒备,只怕会招致灾祸!

智瑶联合韩魏进攻赵家

2、智瑶向晋国其他三卿索要封地,向韩康子和魏桓子索要领地时,二卿的家相一致向主人献策,要主人贡献一些领地给智瑶,如果不贡献领地,会招致智瑶讨伐。智瑶索要领地,会引起其他大夫的惊惧和警觉,让智瑶陷于孤立;把一部分领地贡献给智瑶,能使智瑶骄傲轻敌,又使其他大夫借机更紧密联结起来,共同对抗智瑶的索要和讨伐。

水灌晋阳

3、智瑶向赵襄子要蔡和皋狼的地方未能得逞,一怒之下率领韩、魏两家甲兵前去攻打赵家。赵襄子逃到了晋阳,在这个赵襄子父亲手上就已经苦心经营好的地方对智瑶进行了顽强抵抗。智瑶引入汾河水灌入晋阳城。赵襄子命悬一线之际派张孟谈秘密出城来见韩、魏二人,韩、魏二人本就有反叛之意,加上张孟谈的游说,最后韩、魏两家倒戈,联合赵家杀死智瑶。智瑶落得个身败名裂的可耻下场。

晋阳古城遗址

最后,司马光还以智瑶为反面教材,提醒皇帝录用人才必须要坚持“德才兼备”、“以德驭才”,否则容易导致家国覆亡的惨烈下场。

智瑶果真如司马光所描述的这样吗?事实上并非如此。

赵简子死后,智瑶继承了赵简子的执政地位,作为一个初涉政坛的新星,他的理想也是匡扶晋国霸权,这是他与赵简子的共同点,身为国之卿士,以国家为重。在赵简子死后,他扛起了晋国的大旗,继续着晋国的争霸行动。接着,智瑶就展开了一系列的军事行动。公元前472年,智瑶率领军队在犁丘与齐国上卿高无丕对峙,此战智瑶身先士卒,作战勇猛,晋军看主帅都如此奋不顾身,个个拼死向前,齐军招架不住,大败而归。智瑶亲手俘虏了齐国大夫颜庚。继而于公元前468年出兵讨伐郑国,但由于下属赵襄子要保存自己实力而拒绝执行他的命令,功亏一篑,没有攻下郑国都城,劫掠了郑国大片物资满载而归。

智伯渠

智瑶率军南征北战,使晋国声望大大提高,许多在晋国内乱时脱离晋国影响的小国,都纷纷重新归附。在晋国君主晋出公眼里,智瑶是一个以国家为重的忠臣良将,在他的辅佐之下,晋国似乎有望重夺中原霸主之位。但作为晋国的执政,智瑶心里很清楚,晋国国君被逐渐坐大的世卿瓜分而大权旁落,以致政出私门,若要恢复晋国霸业,必须增强晋国国君实力,使君主能真正掌控大权,才能主导晋国一致对外,实现晋国的霸业。所以,率先拿出自己的一个万户邑献给晋出公,并要求其他三卿也效仿他,拿出自己的一部分领地献给国君晋出公。

然而,赵、韩、魏却是饱藏私心的,韩、魏表面上的确拿出了自己的领地献给国君,但实际上反叛的心意已决,当赵襄子和智瑶撕破脸皮后,智瑶联合韩、魏两家讨伐赵襄子,结果因韩、魏两家倒戈,反过来联合赵襄子攻打智瑶,致使智瑶最后兵败身死。三家联手瓜分智氏封地并疯狂杀戮智氏一族两百多人,智氏遭受灭族之灾。紧接着,三家联手上演了一出大戏:三家联手攻打君主晋出公,出公无力抵抗,只好被迫出逃,结果病死在路上。 三家又把晋国留下的其他土地也瓜分了,史称“三家分晋”。

赵、韩、魏三家叛国弑君(虽没能杀死晋出公,但直接导致晋出公的死以及晋国的灭亡)并分裂国家,这种行径实为卑劣狠毒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最终却被美化为兴兵伐恶的义举。而智瑶忠君爱国,惨遭叛臣杀死,反被诬为“不仁狂妄、祸国殃民、极武而亡”的反面典型。成为历史上被黑得最惨的一位忠臣,这也实在是咄咄怪事了!

0 阅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