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翎谕
本文声明:本文为短篇小说,内容纯属虚构,请理性观看
前言小的时候,村里人总说二叔二婶是“势利眼”,成了城里人,看不上老家的亲戚了,因为亲戚去市里,二叔他们从来不让亲戚上他们家。
等我后来在省会买了新房,短短一年时间,我家就成了“免费招待所”。
那些不请自来、不懂规矩的亲戚,让我忽然明白了二叔他们当年的无奈。
现在想来,城里人不喜欢留亲戚住,真的不是人情淡薄,而是不得已的选择。
01记得小时候,每到过年走亲戚,二叔家总是让村里人议论纷纷。他们家住在市里,开着小店,日子过得殷实。
可每次村里亲戚去串门,二叔二婶总是把人往外面饭店里领,从不让人在家里吃饭住宿。
“二房这是成了城里人,嫌弃咱们乡下人了。”三婶总是这样说。我还记得那年暑假,三婶带着表妹去市里看病,想在二叔家借住一晚,结果二叔二婶找了个托词,硬是把人打发去住旅馆了。
从那以后,三婶逢人便说二叔家“势利眼”,说他们“忘了老家的亲戚”。
可在我心里,二叔二婶却是最亲切的人。每年寒暑假,妈妈都会让我去二叔家住上几天。
二婶会给我买新衣服,二叔则带我去游乐场。他们对我的疼爱,让我百思不得其解:为什么村里人说他们不讲亲情?
印象最深的是我十二岁那年的暑假,那天我发烧到39度,二婶二话不说背着我去医院,在输液室守了一整晚。
第二天,她把床单被罩全都换了新的,还特意煮了冰糖雪梨。这样的二婶,怎么会是不近人情的人呢?
“小芸,你要记住,城里跟乡下不一样。”某天晚上,二婶突然对我说这句意味深长的话,我似懂非懂地点点头。当时的我哪里能理解这句话的分量,直到多年后,我才真正明白她话里的无奈。
那些年,每逢节假日,村里总有人要去二叔家。有去看病的,有带孩子去玩的。
二叔二婶都拒绝,从不让人住家里。他们宁愿花钱给亲戚订宾馆,也不让亲戚留宿家中。这在村里人看来,简直就是不可理喻。
“一个屋檐下,哪有亲戚不能住的?”大伯母经常这样数落二叔家,“当初你二叔刚到城里开店的时候,还不是我们乡下亲戚帮衬?现在发达了,就翻脸不认人!”
时光飞逝,转眼我也到了而立之年。在省会工作五年后,2014年我和丈夫小王终于凑够了首付,在城东买了套120平的新房。
装修时,我们可没少下功夫,实木地板、地毯、真皮沙发,处处都显露着我们的用心。
“总算有了自己的家。”站在宽敞的客厅里,我满心欢喜地对丈夫说,“以后可以好好招待亲戚们了。”
这话传到老家,立刻引起了轩然大波。三婶第一个打来电话:“小芸啊,听说你们买大房子了?改天去看看。”
接着是大表姐:“表妹,我女儿明年要高考,想去省城补课,到时候去你家住行不行?”还有远房的堂哥:“堂妹,我准备做个胃镜检查,你们省城医院条件好,去你家借住几天。”
丈夫看我为难的样子,笑着说:“都是亲戚,来就来呗,咱家地方大。”
我也是这么想的,毕竟在外打拼,能有亲戚来走动,是件温暖的事。
每次有亲戚要来,我都会提前打扫房间,准备新的床上用品,把冰箱塞得满满的。丈夫也总是推掉应酬,专门在家陪客人。
我们做梦也没想到,省城的新家会变成一个让我们身心俱疲的“免费旅馆”。
记得第一次“接待”是三婶一家,他们说是来看我们新房,实际上是借机来省城旅游。那时我们刚装修完不久,地板和家具都是新的。
可三婶他们完全不把自己当外人,拖鞋也不换,就穿着带泥的鞋子在屋里走来走去。我新买的羊毛地毯,才铺没多久,就被踩得脏兮兮的。
“哎呀,都是自家人,不用那么见外。”看到我心疼的样子,三婶不以为然地说,还自顾自地参观起了我们的卧室。
就这样,我和丈夫的省城新家,在亲戚们的口耳相传中,成了他们心目中的“酒店”。
02真正让我崩溃的是小舅家那次来访,那是个周五的晚上,我和丈夫刚准备看电视放松,就接到小舅的电话。
说他们一家三口已经到了我们小区门口,这个突如其来的“惊喜”,差点没让我背过气去。
“来都来了,总不能把人赶出去吧。”丈夫无奈地说。
放下电话,我赶紧收拾客房。小舅却大包小包地说要给我们露一手,非要下厨。等我急匆匆赶到厨房时,眼前的场景让我如同掉进冰窟——油烟机没开,浓烟弥漫,油星子溅得到处都是。
更要命的是,小舅家那个十岁的孩子在客厅抱着薯片边吃边玩,手上的油渍蹭得真皮沙发上到处都是印子。
“你家这沙发多少钱买的?看着就高档。”小舅坐在沙发上打量着,手里的烟灰摇摇欲坠。我刚想提醒他用烟灰缸,那截烟灰已经掉在了沙发上。他随手一抹,留下一道难看的印记。
“没事没事,回头用湿布擦擦就行。”小舅妈大大咧咧地说。
这一晚,我几乎没合眼。厨房里油烟味久久不散,客厅的地毯上洒满了饮料渍,小孩子的玩具散落一地。
更让我心痛的是,第二天收拾时发现沙发上不知道什么时候被烫出了一个小洞。
这样的事情并非个例,渐渐地,但凡老家有亲戚来省城,不管是看病、旅游,还是办事,都会理所当然地住在我们家。有的人来了就赖着不走,美其名曰:“反正你家地方大,多住几天也不碍事。”
堂弟一家他们来省城旅游,居然带了五个人,硬是在我家住了一个星期。他们不但自己住,还把认识的朋友也领来家里做客。
我那个心爱的欧式餐桌,让他们用来打麻将,搞得油渍斑斑。地板上随处可见烟头和瓜子壳,阳台上的绿植也被他们的孩子们折腾得七零八落。
有了第一波亲戚的“成功”经验,更多的亲戚蜂拥而至。我们家俨然成了他们在省城的免费招待所,而我和丈夫则成了二十四小时待命的导游兼保姆。
我爸的远房表弟要来省城看病,说是检查个胃病。我们不好推辞,答应了下来。谁知道他们一住就是半个月,而且前来照顾的家属轮番更替,一波走了另一波又来。
这半个月里,我每天早上五点就要起床给他们熬粥。病人吃不惯外面的饭,我只能变着花样给他做可口的饮食,还要开车带他们去医院做检查,常常折腾到半夜。
他们一边心安理得地享受着我们的服务,一边还在亲戚群里抱怨:“现在的年轻人真是不懂事,让我们自己打车去医院,也不知道请个假陪着。”
有年暑假,三个表哥的孩子同时来我们家“度假”,美其名曰要来感受一下大城市的生活。
这些半大小子,白天睡到日晒三竿,起来就窝在客厅看电视,零食包装扔得到处都是。晚上闹到凌晨,白天我们上班都没精神。
“表姨,你得带我们去乐园玩啊。”
“表姨,我们想去看足球比赛。”
“买这个要三百多?算了,让表姨帮我付吧。”
短短的两周,我和丈夫不但花掉了几千块钱,更重要的是身心俱疲。这些孩子走后,他们的父母非但没有表示歉意,反而在家族群里炫耀:“还是城里亲戚家好啊,孩子们玩得可开心了。”
当然,也不是所有来访的亲戚都这样。比如我大姑姑,每次来都会提前打招呼,从不多住。她会自己收拾房间,从不让我们破费,临走时还会给我们带些特产。
可惜,这样的亲戚是少数。更多的时候,我们要面对的是那些把我们家当成免费宾馆的“不速之客”。
03那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周末清晨,我正在厨房准备早餐,突然收到一条微信:“表妹,我们一家打算后天去你那儿住几天,带孩子看看省城。”看到这条消息的瞬间,我的手一抖,锅铲掉在了地上。
就在这时,我忽然想起了二叔二婶。记忆如潮水般涌来,那些村里人对他们的非议、他们的处理方式,还有二婶曾经对我说过的那句“城里跟乡下不一样”,突然间全都明朗起来。
我放下手机,望着窗外陷入沉思。这一年多来,我家的墙纸换了两次,真皮沙发修补了无数回,价值不菲的地毯也因为无法清洗而扔掉了。我和丈夫的休息时间完全被打乱,经常因为招待亲戚而精疲力竭。
“原来,二叔二婶的选择是对的。”我喃喃自语。
这个周末,我和丈夫开车回了老家。专门去了趟二叔家,想当面向他们讨教。二婶泡了壶好茶,笑着说:“你们终于遇到这些问题了吧?”
“二婶,现在我可算是理解您了。”我苦笑道。
二叔放下茶杯,认真地说:“其实我们也经历过你们现在的阶段。刚在城里站稳脚跟那会儿,也是来者不拒。但是慢慢发现,城市生活跟农村真的不一样,房子小,隔音差,卫生要求高,工作压力大,休息时间本来就少。”
二婶接着说:“最重要的是,很多亲戚来了不懂规矩。他们觉得是亲戚就可以不讲究,但是城里的房子哪经得起这么折腾?而且他们不体谅我们的辛苦,反而觉得我们应该这样。”
听着二叔二婶的话,我恍然大悟。他们当年的选择不是无情,而是在城市生活中摸索出的一条明智之路。
回到省城后,我和丈夫商量了一番,决定效仿二叔二婶的做法。我们给亲戚们制定了新的“接待方案”——白天可以来家里坐坐,但不留宿,有需要住宿的,我们帮订酒店。
这个决定一出,立刻在亲戚圈里引起轩然大波。
“这不是学着二房那样势利眼吗?”三婶在家族群里阴阳怪气地说。
“果然是在城里住久了,连个亲戚都不认了。”也有人这样说。
面对这些非议,我学会了淡然处之。该解释的解释,不理解的也不强求。我们开始有选择地接待亲戚,对那些懂事的,依然热情相待;对那些没有边界感的,则婉言谢绝。
大姑给我们捧场,有人说我们势利,她立刻站出来说:“你们知道小芸家那房子装修得多好吗?保持整洁多不容易?人家小两口平时工作那么忙,周末也要休息。你们家要真为他们着想,就别总去打扰。”
城里人喜不喜欢留亲戚住,跟人情淡薄没关系。这是两种生活方式的差异,需要互相理解,互相尊重。
如今的我,终于学会了在情与理之间找到平衡。我依然重视亲情,但不再盲目地迁就。对待亲戚的来访,我学会了说“不”,也学会了把握分寸。
本文声明:本文为短篇小说,内容纯属虚构,请理性观看,配图来自网络
用户93xxx25
我最讨厌老公家有些亲戚说话:去是看得起你!
星夜
人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