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今天的京剧不受绝大多数的年轻人喜欢?个人认为,主要是京剧欣赏门槛高,人才培养难度大的同时,行业内马太效应又太强,各种新兴娱乐方式的冲击等原因。京剧就跟西方的古典乐、歌剧、抽象画一样,欣赏门槛过高,对普通人很不友好。因为唱腔加方言的缘故,很多人听戏不看字幕根本不知道唱的啥,这让普通人如何入坑?也许建国前的京剧,还可以靠着开黄腔、搞低俗等走下三路的法子。
拉进和普通人的距离,说自己是大众娱乐,但如今的京剧,已经成了国粹,就必须有自己的格调,彻底跟低俗绝缘,只能连仅有的路人缘也丢了。京剧讲究唱念做打,对演员的基本功要求特别高,导致人才培养以十年为单位。但因为京剧的名角特性,同样的唱段,名家唱的和一般演员唱的,一般的票友都能分出好歹,结果就是名角被疯狂追捧,一般演员无人问津,但整个行业又有几个人能成角儿?
这就导致一个京剧演员历经千辛万苦好不容易学成出师,虽然就业有体制兜底,但只要成不了名角,天花板就在眼前,想要功成名就基本上不可能,对人才的吸引力大大下降。其实不止京剧,各个国家的传统娱乐方式在电影、游戏、流行音乐等现代大众娱乐方式面前,完全是被降维打击,几乎是被光速取代,京剧只是其中的一个牺牲品罢了。这是京剧面对的大环境,只能说,一个行业的成功,不仅要看自己的奋斗,也要看时代的机遇。
至于很多人说的创新问题,这个根本就不是问题。各种新戏一直是有的,包括装扮、唱腔等技术性创新也从未停过,甚至是新的表演方式也时有创新,但这些创新,对京剧行业来说,也只能让京剧略微接点地气,不过杯水车薪罢了。最后说的个人经历:以前我也不喜欢京剧。但有一阵儿在家跟着我老爹听的多了,慢慢的发现京剧也不全是咿咿呀呀的各种拖音唱法,也有类似于rap这种快节奏的对唱,一些名角名段确实挺好听的,甚至听多了有点小上头。
这才对“生歌熟戏”有了更深的体会,再后来,很偶然的机会,在网站上看到一个名角名段集锦,点进去看弹幕和评论,忽然发现,看京剧的人还是有的嘛,年轻人更是不少。喜欢的理由各种各样,挺有意思的,甚至还有一些粉圈倾向的。比如唱词全段押韵啊,比如越听越上头啊,比如名家确实牛,关键点腔调变化浑然天成啊,等等等等。最后,有一次舍友不在,我一个人躺床上听武家坡,结果他忽然推门进来了,当时我还有点小害羞,结果舍友来了一句“原来你也是票友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