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解:『胃癌前病变、癌前疾病』—萎缩性胃炎、肠化、不典型增生

慕梅评健康 2024-11-21 20:46:48

俗话说,“十胃九病”,现代人,因为长期饮食不规律等,或多或少都会有些许胃病。有些平时胃肠没什么症状,但做胃镜检查时,报告上却显示各种慢性胃炎,如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等。

上网一查,发现慢性胃炎可能癌变,于是更加恐慌……

胃镜报告上显示的各种慢性胃炎,真的这么可怕吗?

别担心,今天就来给大家解读胃镜报告中的一些常见术语。

什么是癌前疾病?

只是字眼看着吓人

临床上胃炎、胃溃疡、胃息肉患者众多,其中极少数在10年左右发生胃癌,因此对于有消化道报警症状(指吞咽困难、进行性体重下降、消化道出血及恶心呕吐4项)的患者应当及时行胃镜检查及多部位活检,以便于发现胃癌前疾病及早期胃癌。

胃黏膜癌肿不是由正常细胞“一跃”变成癌细胞,而是一个多步骤癌变的过程,即慢性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胃癌,在萎缩性胃炎以后出现的病变称之为癌前病变。

因此临床上常把伴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称之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或胃癌前期病变。

伴中度以上的异型增生和不完全大肠型化生则称之为胃癌癌前病变。

癌前疾病的病理常有癌前病变的存在。

常见的胃癌前疾病见于下列疾病:

1. 慢性萎缩性胃炎:该病是最重要亦最常见的胃癌前疾病,尤其是伴有肠上皮化生和异型增生时。

2. 胃溃疡:胃溃疡癌变率在0.4%-3.2%,仍以合并慢性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和异型增生时多见。

3. 胃息肉:胃息肉分为增生性息肉和腺瘤性息肉两大类。增生性息肉癌变率低,约1%;腺瘤性息肉有三种病理类型:管状腺瘤癌变率约10%、绒毛状又称乳头状腺瘤癌变率高达50%-70%、混合型腺瘤居于两种之间。可见腺瘤性息肉应当得到足够重视,此外息肉直径大于2cm、广基、多发性息肉癌病率较高。

4. 残胃:良性胃病行切除手术后5-10年以上以及胃恶性肿瘤术后20年以上再发生癌属于残胃癌,发病率一般为0.3%-10%。

5. 疣状胃炎:又称痘疹状胃炎,该病自然病程较长,有的数月自然消退,有的持续多年。其癌病率尚无统计数据。

6. 巨大胃黏膜肥厚症:该病罕见,通常癌病率达10%-13%。

胃癌前疾病不等同于癌前病变,胃癌前疾病系具有恶变倾向的临床疾病。

而癌前病变系病理学概念,又称作不典型增生或上皮内瘤变。

根据其异型程度和累及范围,分为轻度和重度。

轻度的不典型增生可多年无进展甚至积极治疗后可逆转,

但75%的重度不典型增生在8个月内演变为癌症。

癌前疾病、癌前病变如能及时发现,通常可以内镜下切除,预后良好。

慢性浅表性胃炎

大多情况可治愈

在胃镜报告中,大家看到最多的,其实就是慢性浅表性胃炎。如果是这样的检查结果,那就可以停止不必要的担心了。

人吃五谷杂粮,炎症就是机体抵御外界微生物、化学或者物理刺激的最基本的防御反应,是为了降低外界侵害对自身的影响所发生的。

这个结果提示,胃粘膜的前曾有炎症细胞的浸润,但深层的腺体没有明显的病变,绝大多数情况是可以治愈的。日常多注意点饮食就行了。

慢性萎缩性胃炎

要及时干预治疗

对于刚发现的浅表性胃炎,日常注意饮食就行了,不需要治疗,因胃粘膜自身有自我修复功能。

但如果胃炎症状一直不好,反反复复,就要提高警惕了,避免进一步发展为慢性萎缩性胃炎。

慢性萎缩性胃炎也叫胃癌前病变。普通的炎症可以恢复,但慢性萎缩性胃炎则一般认为是不可恢复的。

(目前也有不少报道,通过补充维生素c、叶酸、B12、中成药摩罗丹胃复春等,以及种草药治疗,能够逆转萎缩性胃炎和轻度肠化,但并未得到多数医生尤其是西医的认可。)

除了炎症反应外,慢性萎缩性胃炎还常伴有胃深层腺体的减少或消失,此时需注意及时干预治疗,定期复查。

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

仅仅是与胃癌确有一定相关性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基础上常常会发生另一种变化,那就是肠上皮化生。

简单来说,就是原本应该出现在小肠或结肠上的粘膜结构出现在了胃粘膜上,是机体的一种异常增生。

目前,研究已明确的是,萎缩性胃炎基础上要合并大肠型肠化(肠上皮化生)或者不典型增生,才会有可能转化为胃癌。

因此,见到报告中提示肠化后,要进行进一步检查并定期复查。有研究表明,肠化的类型与范围,与胃癌的发生有一定的相关性。

另一个与胃癌的发生有相关性的,就是幽门螺旋杆菌(Hp)感染。

当报告中出现Hp+,就说明已有幽门螺旋杆菌的感染。大量研究已证实,Hp的感染与慢性胃炎、肠化及胃癌的发生有相关性,所以应及时遵医嘱进行抗幽门螺杆菌治疗。

而如果没有出现以上指标,那么大家也无需过分担忧。

异型增生与上皮内瘤变

才是真正的癌前病变

对有些胃部炎症反应比较严重的患者,报告单上会出现“异型增生”。这个诊断较为困难,为了避免误诊,一般医生会在进行抗炎治疗后建议再复查胃镜。

异型增生,按腺体异型增生的程度,可分为轻度、中度、重度。

轻、中度异型增生归为低级别上皮内瘤变,重度异型增生及原位癌归为高级别上皮内瘤变。

其中低级别最终进展为癌的概率为 0~23%,高级别的则为 60~85%。因此:

低级别:继续严密进行胃镜监测;

高级别:需要进行预防性胃镜下治疗。

对于癌前病变

该如何应对?

1. 根除Hp

根除Hp感染可减轻、控制或延缓胃黏膜萎缩及肠化生,逆转胃黏膜异型增生。

一项日本的研究报道,根除Hp后肠化生逆转的病例数显著高于进展数。

山东进行的一项大规模研究,根除Hp后随访5年,与Hp持续感染组相比,Hp根除组患者肠化生发展者显著减少。

另一项为期4年的前瞻性研究表明,根除Hp可显著改善胃黏膜萎缩,但对胃窦处肠化生无显著改变。

2. 补充抗氧化剂/维生素

维生素C、维生素E等具有较强的抗氧化作用,可能通过保护DNA氧化损伤和减少潜在的基因突变发挥抗癌作用,补充维生素C可使肠化生轻度改善。

长期补充抗氧化剂,如某些维生素、胡萝卜素、茶多酚、硒等对预防和阻止胃黏膜异型增生的进展也具有一定作用。近年来,叶酸被报道可用于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治疗和改善胃黏膜组织学病变。

3. COX-2抑制剂治疗

在异型增生、肠化生等胃癌前病变中,COX-2的表达显著增加,且非甾体抗炎药的摄入与胃癌发生率呈负相关。多项动物实验证实,COX-2抑制剂可有效抑制胃黏膜异型增生的发生及发展,COX-2抑制剂可能是治疗胃癌前病变的新途径。

4. 中成药治疗

2017年《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提出,摩罗丹等多个中成药可能有助于改善胃黏膜病理状况。研究表明,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接受摩罗丹治疗6个月,内镜检查所示胃黏膜病理消退率(包括萎缩、肠化和异型增生)显著高于接受维生素E和叶酸联合治疗的患者。

上图:胃黏膜病理消退率

5. 内镜治疗

内镜治疗是逆转甚至根除胃黏膜异型增生的有效手段。是否行内镜治疗要根据病程长短、是否有病灶、病灶部位、特征、药物治疗后病灶是否变化、年龄等多种因素综合考虑。

一般认为轻、中度异型增生可以观察、服药等内科治疗为主,重度异型增生可进行内镜治疗。由于内镜治疗对于广泛散在的胃内病变意义有限,且无法改变胃内的病理环境,因此内镜治疗的同时应配合抗Hp感染、保护胃黏膜等措施改善胃内微环境,促进再生的胃黏膜恢复正常,并防止复发。

6、监测与随访

由于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化生/异型增生存在一定的癌变风险,规范、科学的疾病监测对于胃癌的预防具有重要意义。定期内镜及病理复查是目前胃癌癌前病变监测的主要方法。监测方案应遵循个体化原则,可由医生根据患者病变程度等情况综合评估后制定。

轻度异型增生患者可每年随访,年龄>60岁或伴重度萎缩性胃炎患者可间隔半年;

中度异型增生癌变率较高,在确诊后1年内应每3个月随访,之后可延长至半年;

重度异型增生癌变率最高,应立即复查胃镜及病理,必要时行手术切除治疗。

综上,胃黏膜肠化生/异型增生的干预及监测对胃癌的预防有重要意义。

目前关于化学药物逆转肠化生/异型增生的研究结果尚无定论,中成药、中草药逆转肠化生和异型增生方面的疗效逐渐凸显优势。

0 阅读:101

慕梅评健康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