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杯毒酒鸩杀少帝刘辩,小说《三国演义》中是董卓的首席谋士,为董卓所亲信,大小事宜均与之参谋,堪称智囊。这位火烧洛阳的“大魔头”李儒在三国杀移动版中同样有着狡黠的面容,变态的台词,狠毒的技能。不过深究台词来说,却发现这些“阴毒狠辣”的评价都不过流于表面。毕竟不是生逢乱世,谁不愿意做一个扶大厦挽狂澜的济世人臣呢?
正所谓一将功成万骨枯,李儒的阵亡台词真的值得深思。从小说《三国演义》中,李儒献计皆为妙计:挟天子以令诸侯、袁绍不可杀、擢用名流,以收人望、杀帝夺权等等。
正如李儒阵亡台词所说:“乱世之中,明主难求啊!如遇明主,大业必成……”如果李儒遇到的不是脑满肠肥的董卓,而是任人唯贤的曹操,会展现怎样的一个故事?不过历史并没有如果,只有我们这群后人无尽的遐想罢了……
臣等正欲死战,陛下何故先降?有一些人竟然觉得蜀国国力衰败是姜维北伐的锅?姜维段谷之前,七战七捷,先后破郭淮,夏侯霸,王经,阵斩徐质,枭首魏敌几万,使曹魏二州具危。直到段谷之战,胡济失约导致大败,连胡济答应了,却可以不来,事后却没有受到处罚,此时说明姜维北伐,朝廷以及地方都是不支持的,可以说姜维一人苦苦支撑。
小智认为蜀国真正的国力衰弱大部分原因是因为不修内政而导致的,后期蜀国灭亡小智觉得这几个才是真正原因:
一、没按姜维要求加上阳安关防御。
二、蒋舒投降献关,导致钟会长驱直入。
三、朝廷派廖化支援沓中姜维,张翼与董撅支援阳安关,这三位干脆在阴平耽搁一个月。
四、姜维退守剑阁,钟会无进展,商议退军。邓艾突然偷袭阴平,江油关守将马邈投降,给了邓艾补给。
五、诸葛瞻不听黄崇之言抢险而找邓艾打野团,最后被邓艾打个全军覆没。
六,譙周腐儒蛊惑刘禅投降,这时候别忘了镇守南中的霍戈与永安的闫宇已经率军勤王。
蜀国灭亡和姜维有什么军事原因呢?玩王者的时候队友四人挂机看你一人超神,然后直接投降你怎么玩?姜维的忠心小智不想多谈,但是身为军事一把手,身下将士自主权有多大?蜀国当时不北伐会更好吗?小智个人觉得一个弱国面对一个强国,如果不思进取,只会被吞并,顶多能喘息多些时间,只有不破不立,方能争得一丝生机!
此刻!唯有死战,安能言降“君臣甘屈膝,一子独悲伤。去矣西川事,雄哉北地王。损身酬烈祖,搔首泣穹苍。凛凛人如在,谁云汉已亡。”接着上面继续讨伐小胖子,先不说北伐是不是亡国重点,单自己的儿子自杀于自己父亲像前也没有唤回刘后主一丝反抗之心不是吗?
继续说北伐,举个差不多的例子,我国当时在井冈山不扩大根据地会有什么结果?假设占据一方之后固守不攻,休养生息,在历史上有没有成功的案例?
很不巧,一个都没有。例子一、秦灭巴蜀之战。例子二、东晋灭成汉之战。例子三、宋太祖灭后蜀之战。那边守边攻有没有成功的?有,刘邦就是其中一位。所以,不管诸葛亮也好、姜维也好,如果他们不北伐,固守不攻,蜀汉的结局也没有什么变化,而及时投降并且安乐一生的刘禅估计做了最聪明又最傻的一件事“投降”。
而刘禅唯一一个儿子也做了最聪明又最傻的一件事“自尽”,只不过一个苟全了性命,得到一世安生,后世唾骂。另一个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丢了性命,留下了气节和一身傲骨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