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收高粱要适时,避免倒伏,高粱穗大粒饱!

春柳落雨 2025-01-29 11:54:05

秋收高粱要适时,避免倒伏,高粱穗大粒饱

在广袤的田野之上,秋收季节总是充满着希望与忙碌。高粱,这种古老而又重要的农作物,在秋天的舞台上扮演着独特的角色。

高粱是一种适应性很强的作物,对环境有着广泛的要求。从全球范围来看,高粱分布广泛,从非洲的干旱地区到温带和热带地区都有它的身影。在我国,高粱的种植面积也不小,以吉林、辽宁、内蒙古、山西等地区为例,种植面积累计可达数千公顷。它耐旱、耐涝、耐盐碱,能够在多种复杂的土地条件下生长。

当高粱生长到秋季,即将迎来收获的季节,这时候每一个细节都至关重要。适时收获是高粱高产的关键一步。从高粱的生长周期来看,一般来说,从播种到收获大约需要70 - 130天的时间。不同品种的高粱和不同地区的气候条件会对这个时间有所影响。比如在华北地区种植的一些常见品种,播种到收获大概需要90 - 100天。在生长前期,高粱努力扎根,吸收土壤中的水分和养分,茎杆不断拔高,平均每天能生长1 - 2厘米。叶片也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增多,到盛叶期,叶片的数量能达到15 - 25片,这为光合作用提供了广阔的面积,以合成充足的有机物质。

高粱的穗子也在这个时期逐渐发育成熟。正常的成熟高粱穗,高度能达到30 - 50厘米,穗子的直径在8 - 15厘米左右。穗子上密密麻麻地排列着众多的籽粒,每一穗高粱的籽粒数量根据品种不同有所差异,普通品种的穗子能结出5000 - 10000粒高粱粒。这些籽粒饱满而沉重,里面蕴含着丰富的淀粉、蛋白质和其他营养成分。

适时收获的第一要素就是要精确把握时间。如果收获过早,高粱籽粒尚未充分发育成熟,会导致产量降低。数据显示,过早收获的高粱,其籽粒的千粒重可能只有正常成熟的80% - 85%。千粒重是衡量高粱产量的一个重要指标,也就是说,同样1000粒过早收获的高粱,重量可能会比适时收获的轻15% - 20%。而且,此时高粱茎杆内的含糖量还比较高,茎杆比较粗壮,抗倒伏能力相对较差。如果此时遇到大风天气,高粱很容易倒伏。高粱倒伏后的损失是巨大的,据研究,在轻度的倒伏情况下,可能会造成产量损失10% - 15%,在中度倒伏的情况下(部分茎杆折断),产量损失能达到30% - 50%,如果是重度倒伏(大面积株倒折断),损失可能超过70%。

相反,如果收获过晚,也会出现不少问题。高粱在成熟后会进入腊熟期和完熟期。腊熟期时,高粱穗的颜色开始发生变化,由绿转为黄绿,籽粒颜色也由乳白色变为乳黄色。到了完熟期,高粱穗和籽粒的颜色会变成黄白色或浅黄色,此时高粱籽粒的水分含量下降到18% - 20%之间。如果收获过晚,超过完熟期,高粱籽粒会过度失水,一方面会使重量减轻,因为水的流失会降低籽粒的重量,据估算,过度失水后的高粱籽粒重量可能比适时收获时减少5% - 8%;另一方面,过高的含水量也容易被微生物侵染,增加发霉和发芽的风险,从而降低种子的质量。

为了避免高粱倒伏,除了及时收获,还有很多前期管理的措施。在种植环节,合理的株行距非常重要。一般来说,高粱的株距保持在25 - 30厘米,行距在55 - 65厘米为宜。这样既能保证每株高粱有足够的生长空间,又能保证合理的种植密度,使作物分布均匀,充分利用阳光和养分。而且,在高粱生长过程中,施肥管理也不容忽视。氮肥的适量施用可以促进高粱的茎杆生长和叶片光合作用,但过多的氮肥会导致茎杆细弱,容易倒伏。根据土壤肥力状况和品种需求,每公顷施纯氮量大约在120 - 180千克。

磷肥和钾肥对高粱的抗倒伏能力也有很大帮助。磷肥可以促进根系发育,使根系更加发达,每公顷施五氧化二磷100 - 150千克。钾肥可以增强茎杆的韧性,一般来说,每公顷施氧化钾100 - 120千克为宜。

从田间管理来看,中耕除草也是保障高粱健康生长的重要措施。适时中耕可以疏松土壤,增加土壤的透气性,有利于根系的生长和呼吸。在草害严重的地区,采用化学除草结合人工除草的方式。据统计,科学的中耕除草可以使高粱产量提高10% - 15%。

另外,适时的灌溉也对高粱的抗倒伏起到关键作用。高粱生长前期如果干旱,会影响其生长发育;生长后期过于潮湿也不行。在关键生长期,如抽穗期,土壤含水量应保持在60% - 70%左右。在生育后期,土壤含水量在50% - 60%为宜。这样的高粱,茎杆生长稳健,不容易倒伏。

综上所述,秋收高粱要适时,在保证高粱穗大粒饱的同时避免倒伏,需要从种植前的土壤准备、种植过程中的各项管理到最后的收获,每一个环节都精心照料。农民朋友们在广袤的土地上挥洒着汗水,就像呵护自己的孩子一样对待高粱。每一株高粱都承载着他们的希望,而适时收获,避免倒伏则是实现这个希望的重要保障。我们的餐桌才会不断有高粱这种作物带来的美食和价值,无论是美味的红高粱酒,还是营养丰富的红高粱面。每一个细节都关乎着高粱种植的成败,也关系着众多农业从业者的收益和生活。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