焉支山下话杨广
周 步
杨广是中国历史上最具争议的一位皇帝,也是唯一到过河西走廊焉支山下的皇帝。站在这座山下看杨广,或许能看到一些别的地方看不到风光和景象。
杨广文采和武功都非常出众,可谓上马领兵打仗,下马吟诗作画。其文采风流,武功韬略,即使和中国历史上任何一位帝王做比较,都毫不逊色。他的名篇《饮马长城窟》,其豪迈气概,堪比魏武之风。杨广二十岁的时候,就官拜兵马大元帅。虽说这个统帅是父皇的分封,但统帅五十多万兵马,手下战将如云,战事频繁,没有高超的领导水平和过硬的军事才干,那绝对是玩不转的事情。在对陈朝的战争中,杨广可谓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对百姓则是“秋毫无犯”,因此声名大振。杨广在江南杀戮甚重,后来多用南方学者和官员,这大概也是为了消除战争与南方形成的隔阂而实施的安抚政策。战场上的生死历练,战火中的血雨腥风,这是杨广经历了很多帝二代无法经历的人生历程。有人把秦二世和隋二世作比较,隋朝也经历了二世,但隋二世绝非秦二世者流可比。同时这也太降低了杨广的水准。
隋仁寿四年(604)八月,杨广登上了隋朝第二任皇帝的宝座。那一年,杨广三十五岁。
杨广国号大业。透过“大业”二字,我们可以清晰的感觉到杨广远大的政治抱负和积极向上的治国思路。但历史只看重结果,从不因理想和抱负而改变对一个人的看法。历史对杨广的印象并不好,甚至是很不好。
杨广好色,这大概是事实。史书记载杨广“美姿仪,少聪慧”。一个才貌双全的帝王之子自然是天下美女追逐的对象。被追逐者“好色”,也就成了自然而然的事情。杨广好色到什么程度了呢,《隋史》记载,杨广登基前夕,有一次进宫,竟然对父皇的妃子起了非分之念。这个妃子就是宣华夫人。这件事应该是真的。这样的事情在历史上不乏其人其事。这当然不是杨广“好色”的佐证。但我认为杨广绝没有到了“荒淫无度”的地步。这从杨广一生的所作所为和人生履历可以得出。一个主动的把一生的时间交付给人生价值实现的皇帝是不可能荒淫无度的。据好事者考证,杨广称帝后十四年的时间里,在京城的日子不足一年。杨广很看不起那些久居深宫的皇帝。他一生大部分时间都在巡视和亲征。如果说杨广南巡有寻花问柳之嫌,那么西征吐谷浑和数次北巡、东征高丽等,那可是实打实的行军打仗和拼死搏杀。杨广的第一个妃子是萧后,陪同杨广至死的仍然是萧后。杨广的嫔妃并不是很多,这和那些顶着圣君的帽子拥有后宫佳丽三千、皇子无算的帝王相比较,杨广实在是“亏大了”。但杨广后来失败了。失败了就没有话语权,失败了风流就是好色,好色就是荒淫,荒淫必然无度。于是,后世的一些小说演义评说剧本,也就把杨广描写成一个十恶不赦、沉溺女色的反面人物。杨广的功绩,被他最后的失败抹杀了,或是被人们有意无意的淡化了。而杨广的缺点,却被无限的放大。人性有时候是非常卑劣的。
“炀帝”是李渊追加给前朝皇帝杨广的谥号。李渊是杨广的姨表兄。这位表兄对表弟的感情是复杂的。杨广在位的时候,我想应该没少照顾过这位兄长。杨广有一次还开玩笑说李渊长得“阿婆面”。李渊闻杨广死讯是“哭之恸”。后天下大乱,李渊也起兵争霸天下。再后来,在杨广死后的第五个年头,大唐天子李渊下诏改葬杨广及其被叛军所杀的子孙。萧后死后,李世民特将灵柩运至扬州,与杨广合葬一处。李渊追谥杨广为“炀帝”。“炀”是什么意思呢?《谥法》的解释是:好内远礼曰炀,去礼远众曰炀,逆天虐民曰炀,好大殆政曰炀,薄情寡义曰炀,离德荒国曰炀。可见“炀帝”并不是一个好词汇。谥号是一代皇帝给另一代皇帝的最后评定,于是,“炀帝”就成了杨广最后的定论。这个定论是否公正,若站在大唐的当下,也许是恰如其分,若站在后世,就有失公允。
杨广的功绩,仅仅开通大运河和西北地区纳入中国版图这两项就足够了。
隋朝是对中华民族统一、西北地区纳入中国版图和后世科举制度的建立、南北经济繁荣做出了卓越贡献的一个朝代。大运河的构思,可以说是杨广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伟大创举。但也正是这个“利在千秋、害在当代(学者蒙曼语)”的宏伟蓝图,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的急功近利和不恤民情,导致了社会的动乱,加剧了隋王朝的灭亡。隋文帝杨坚十分节俭,隋炀帝杨广却十分浪费,甚至是奢侈。但杨广的奢侈绝不是为了个人的一己之利和享受,很多时候,他的奢侈浪费和大方排场,是以一个大国霸主、国富民殷的姿态展示大隋国力,结交邻国部落,以期达到屈人之兵、万国咸宾的目的。杨广的这些方略,对隋朝经贸发展和以丝绸之路为主的经济圈的繁荣、西北地区纳入中国版图,都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后世有学者评论杨广是“好事办砸了”,就是这个意思。
历史是公正的,大运河并没有因为杨广的臭名而降低了它的使用价值。同样,历史也是无情的,隋王朝之后,人们在享受这项伟大的工程带来福祉的时候,却很少有人因此改变对杨广的看法。这不是人性的麻木,这是历史对杨广的误读太深,评价太重,定位太狠,一个“炀”字,永远的牵制着人们对杨广的价值评判和褒贬态度。杨广的功绩,被一个“炀”字彻底抹杀了。
要公允就必须避开为尊者讳、为逝者讳,人为的拔高和刻意的诋毁都是对他人的不尊。唐朝是伟大的,但隋朝同样毫不逊色。李渊是对杨广做出最后评定的主要人物,魏徵是《隋史》主编。实事求是的说,《隋史》非常秉笔,对前朝皇帝也不乏溢美之辞,但观点和下笔却绝非太史公般直书。唐朝文学家皮日休在《汴河怀古》中说:“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可见,唐人对炀帝的功绩也是心知肚明的。但李渊是大唐天子,他不能不为大唐的社稷考虑。这不是李渊的过失,这是历史的必须。历史可以一错再错,但我们决不能将错就错。公元二零一三年十一月,扬州市邗江区政府对考证后的杨广墓进行了修葺。这是继隋朝大将陈棱感念杨广旧恩为其改葬、李渊下诏礼葬、清嘉庆大学士阮元出资修复并嘱托书法家伊秉绶书写墓碑之后更大规模的一次修葺。杨广和他的坟墓,终于在世人的观望和徘徊中得到了正视。
我们还是来看一看杨广在河西走廊焉支山下的一些情景吧,或许,能拨除一些迷雾,能擦亮一些思想,能启迪一些感悟。
隋大业五年(609年)六月二十一日,杨广来到了焉支山下。那一年,杨广四十岁。
杨广是以一个胜利者的姿态站在焉支山下的。焉支山是西北名山,因霍去病于此大破匈奴而名扬青史。杨广的那次西巡,其实也是西征。杨广西巡河西走廊焉支山之前,曾派遣黄门侍郎裴矩前往西域各国,做了大量的调研工作和战略合作联盟。后时机成熟,杨广亲率大军,与高车国等夹击吐谷浑。此一役,隋军虽然也付出了一定的代价,但大获全胜,拓地数千里,之后设置了西海、河源、鄯善、且末四郡,其疆域范围远远超过了汉武帝设置的河西四郡。为了扩大胜利果实,增加宣传力度,稳固边陲和团结更多的西域民族国家,杨广决定在焉支山召开万国博览会,并大宴西域二十七国使臣。杨广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举办大规模国际性活动的皇帝,也是唐朝之前最有国际威望和影响力的中原皇帝。隋时,周边民族和国家尊杨广“圣人可汗”,这在中国历史上可谓绝无仅有。
那是一个晴空万里、一碧如洗的好日子,整个河西走廊沉倾在一片欢歌笑语的节日气氛之中。前几天的行程虽然让杨广大为恼火也大为悲怆,但此刻的杨广,是那么的气定神闲和气宇轩昂。原来,在西宁通往张掖的途中,翻过祁连山时,杨广随行的将士被骤然而至的寒流冻死了大半。此次遇难的还有杨广的姐姐、隋朝公主杨丽华。此刻,历经千辛万苦的杨广,站在西北边陲焉支山下。
焉支山是祁连山的一个支脉,但却独成一峰,焉支山东西长34公里,南北宽20公里。此次博览会在焉支山下具体什么位置呢?史书没有详细记载,历代学者对此也多有推测。甘肃河西学院已故教授方步和《张掖史略》认为其会址大约在距张掖东南100多公里山丹与永昌交界地带的绣花庙(定羌庙)一带,但那里两山夹持,地域逼仄,荒无人烟,山中盗匪出没,野兽横行,植被稀疏,根本不是举办盛大活动的理想场所。笔者居此山下三十多年,与他人多次探讨并实地考察,最后得出:若从地理条件、交通运输、安保要求等诸多方面推测,应该就在焉支山北麓山丹县陈户镇往东、老军乡往西之间的空阔地带。那里地势平坦,视野开阔,运行便利,场所充裕。登高望远,有君临天下、一览无余之感。无论从地理形态和隋炀帝喜好大场面的各个要求来看,这里都是一个最佳位置。焉支山下,至此留下了一代帝王的脚步,中原王气,从此弥漫西域大地。
甘凉古道处于一级兼备状态。负责这项防卫工作的是大将宇文述。河西走廊的百姓是有福气的,在甘凉二州组织者的安排下,他们穿上节日的盛装,夹道欢迎西域的客商,同时也目睹了一代帝王的威仪风采。盛夏的焉支山沉雄庄重,草绿色新。在一片祥和的音乐声中,杨广走出观风行殿,向高昌、伊吾等西域二十七国使臣和河西人民,举起了象征胜利和华夏民族大团结的酒杯。博览会在这里举办了七天。博览会期间,杨广在象征胜利的焉支山下,郑重宣布,此次西巡所取得辉煌战果和新设四郡的重大意义,并安排了多项展览活动和歌舞演出,并向西域诸国使团客商发出免费参与洛阳商贸活动的邀请。同时,还现场宣布大赦天下,免除陇右地区赋税徭役一年、免除张掖等地赋税徭役两年的优惠政策。随后,在万民欢呼声中,杨广举目天下,焚香礼拜,祈佑华夏大地,国运昌盛……
杨广西巡是嵌刻在河西走廊的又一道深刻印痕。1400多年多去了,昔日的辉煌早已不复存在,但焉支山还在,焉支山上四季常青的松柏还在,焉支山下人们对这次博览会的交口赞誉,将永远存在。
2015/6/14于北京
原载《张掖日报》2016年1月9日
周步,甘肃山丹县人,作家、诗人。现居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