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失栋梁!“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逝世,隐姓埋名30年献身国防

小佳社会说 2025-02-07 12:00:29

2月6日晚,一个令人悲痛的消息传来,中国核潜艇事业的奠基人、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获得者黄旭华同志因病医治无效,在湖北武汉逝世,享年99岁。

他的离世让无数网友泪崩,评论区一片哀悼之声,人们纷纷感叹国家失去了栋梁之才。

黄旭华,1926年3月12日出生于广东省汕尾市,祖籍广东省揭阳市。他自幼便展现出对科学的浓厚兴趣和卓越天赋。

1945年至1949年,黄旭华就读于国立交通大学造船工程系,这段求学经历为他日后的核潜艇事业奠定坚实基础,从此他的命运便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

1958年,因政治素质过硬、专业技术精湛,黄旭华被秘召进京,从此开始了长达三十年的隐姓埋名生活。在这三十年里,他舍小家顾大家,面对种种困境和误解,始终坚守初心,默默耕耘在中国核潜艇事业的田野上。

他常说:“此生属于核潜艇,此生属于祖国。”这句话不仅是他对事业的执着追求,更是他对国家的深情告白。

黄旭华深知核潜艇,对于国家安全的重要性。在那个艰苦的年代,面对国际上的技术封锁和重重困难,他带领团队白手起家、潜心钻研,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

在他的引领下,中国第一艘核潜艇于1968年5月,在核潜艇总体建造厂开始放样,标志着核潜艇建造的正式启动。

在“091”首艇的制造过程中,尽管条件有限,黄旭华及其团队仍凭借坚韧不拔的精神,甚至采用磅秤称量的方法控制设备及艇体重心与重量,最终在1970年12月26日,成功下水中国的第一艘鱼雷攻击型核潜艇。

这一壮举不仅实现了毛主席“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的伟大誓言,更让中国成为了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

然而,黄旭华的贡献远不止于此。作为核潜艇总设计师,他不仅关注核潜艇的研制和建造,更关注其性能和安全性。

1988年,我国核潜艇首次进行极限深潜试验。面对未知的风险和挑战,黄旭华毅然决然地选择亲自上艇坐镇,随艇下潜至极限深度。他的勇气和担当,让无数人为之动容。

黄旭华的一生,是成就卓著、熠熠生辉的一生。他先后荣获了全国科学大会奖、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中国工程院资深院士称号、共和国勋章、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等众多荣誉。

这些荣誉不仅是对他个人贡献的肯定,更是对中国核潜艇事业的认可和鼓励。然而,对于黄旭华来说,这些荣誉只是身外之物。他始终认为,自己只是广大核潜艇科研工作者中的一员,要不断发光发热、回报社会。

除了核潜艇事业外,黄旭华还十分关心国家的科技事业和下一代的健康成长。他先后向科研、科普、教育机构捐献自己的奖金逾2000万元。

其中,他捐资1100万元设立的“黄旭华科技创新奖励基金”,激励着一大批科研工作者继承和发扬科学家精神,开拓创新、勇攀高峰。

他通过报告、采访等机会,不断向年轻人传递自己的经验和智慧,用自己的言行影响和激励他们。他常说:“科学是老老实实的学问,来不得半点马虎。”这句话不仅是他对科学的敬畏之心,更是他对年轻人的殷切期望。

在黄旭华逝世的消息传出后,网友们纷纷在评论区表达哀悼之情。有网友写道:“黄老一路走好!您是国家的栋梁之才,您的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们前行!”

还有网友表示:“黄老的一生是传奇的一生,他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铸就了中国的核潜艇事业,他是我们永远的榜样!”

黄旭华的离世,是中国科技界和核潜艇事业的巨大损失。他的事迹和精神将永远激励着后人不断前行。我们要铭记黄旭华的遗志和贡献,继续发扬光大他的科学家精神,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

在这个特殊的时刻,让我们共同缅怀这位伟大的科学家、教育家和爱国者——黄旭华院士。

愿他的精神永存人间,愿他的事迹永远铭刻在历史的长河中。让我们铭记他的誓言:“此生属于核潜艇,此生属于祖国。”

4 阅读:315

评论列表

友友

友友

8
2025-02-07 12:10

[笑着哭]

王志強

王志強

6
2025-02-07 12:15

黄老,一路走好!

用户10xxx24

用户10xxx24

2
2025-02-07 16:13

致敬黄老,国家脊梁,一路走好![祈祷][祈祷]

小佳社会说

小佳社会说

解读社会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