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莫斯科,现在很多人联想到的都是满目的冰雪和红色,尤其在莫斯科保卫战之后,这座城市更是与钢铁意志联系在了一起。
随后奥斯特洛夫斯基那部半自传体性质的小说,以及普大帝的出现似乎又进一步加深了人们对俄罗斯民族英勇特质的认识。
可又有多少人能想象到,让拿破仑、希特勒都吃尽了苦头的莫斯科,曾经竟然被蒙古大军三番两次攻陷,那么这其中到底有何缘由呢?
01
蒙古大军的铁骑
13世纪的时候,现代意义上的俄罗斯国家概念并不存在,远东那一片存在的就是一群大大小小的公国。
这些公国各自为政,没有一个强大的中央权力,莫斯科在当时啥也不是,没名气也没地盘。
而在它们的东边,蒙古帝国正迅速崛起,成为一股势不可挡的力量。
1237年,蒙古大军展开了长子西征,这是蒙古帝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远征行动,此次西征由术赤的次子拔都领导。
他是一个兼具果断与仁慈的将领,被后人称为“霹雳手段,菩萨心肠”,拔都不仅军事才能卓越,还是一个擅长处理内部关系的统帅,他成功将蒙古的分裂势力团结在一起,为西征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就这样在草原大军的攻势下,莫斯科如同风中蒲柳一样就被轻易攻破,毕竟以其当时的防守来讲,有和没有没多大区别。
不过拔都并未将目光停留在这个边陲小镇,他的真正目标是整个基辅罗斯的核心区域。
在接下来的几年中,蒙古人的铁骑以无与伦比的速度横扫了东欧平原,将版图扩展到了欧洲的腹地。
蒙古大军为何能如此轻易地征服这些地区?原因并不复杂。
各公国之间长期争斗,没有形成统一的军事力量,而蒙古军队则在统一的指挥下展现出了高度的协调性和灵活性。
蒙古骑兵机动性与战术水准远超当时欧洲军队,他们擅长途奔袭,可迅速集结且快速撤退,这完全打乱敌人节奏。
此外,蒙古军队于后勤保障方面彰显出惊人优势,每名士兵一般携带两至三匹马轮换骑乘,这不但极大地提升了行军速度,且使其在战斗中能保持充沛体力。
他们的军粮颇为简易,多为风干牛肉干与马奶,此二者便于携带且能快速补充能量,这种精简的后勤体系,让蒙古大军得以适应严寒等恶劣环境。
更值得一提的是蒙古人的攻城能力也极其强大,他们将中国的先进攻城技术带到了欧洲,使用抛石器、云梯等攻城器械,加上蒙古士兵极高的纪律性和执行力,使得即便是基辅这样的坚固城市也无法抵挡他们的攻势。
02
拿破仑的寒冬噩梦
1812年,拿破仑率六十万之众的大军踏上俄国土地之际,许多人都相信这支号称无敌的法兰西雄师会轻而易举地征服俄国。
可这场战争的结局出人意料,拿破仑折戟了。
最初,拿破仑的军队势如破竹,他们从波兰出发,一路向东推进,在极短时间内就攻占了俄国西部的大片领土。
但俄国人的策略完全不同于传统的正面作战,面对拿破仑的强大攻势,俄国人采取了“坚壁清野”的战术,他们将沿途的城镇、村庄焚毁,摧毁一切可能被法军利用的资源,甚至包括粮食和牲畜。
当法军在9月中旬抵达莫斯科时,拿破仑终于实现了他一直以来的目标——占领俄国的心脏。
只是莫斯科城内等待他的不是胜利的果实,而是一片死寂,俄国人早已撤离,并放火焚毁了这座城市的大部分建筑,对于拿破仑来说,这无异于一个巨大的陷阱。
补给断绝后,法军深陷粮食与物资的严重匮乏之中,彼时俄国的冬天悄然降临,气温骤降至零下30摄氏度以下。
法军没有足够的御寒衣物,也没有足够的燃料可以取暖,士兵们被冻死、饿死,军队的纪律也逐渐瓦解,许多士兵甚至因为饥饿而不得不吃掉战马。
与此同时,俄国的游击队与正规军凭借对地形的谙熟,对法军发起了持续不绝的骚扰战。
法军在撤退的过程中,不断遭受打击,每一步都变得异常艰难,最终当拿破仑的残军返回法国时,仅有不到3万人幸存下来,原本60万的庞大军队几乎全军覆没。
拿破仑的俄国战役成为了历史上最典型的“得不偿失”,他在莫斯科取得了短暂的胜利,却为此付出了惨重的代价,这场失败也成为了他最终滑向失败深渊的重要原因。
03
希特勒梦碎莫斯科
1941年6月22日,希特勒发动代号“巴巴罗萨行动”的侵苏战争,此乃史上规模最大的入侵行动,动员超300万德军,希特勒妄图以闪电战速毁苏联,于冬季前占领莫斯科。
但事实证明,他对东线战场的复杂性和苏联军队的韧性严重低估。
起初德国的突袭战术如利剑破纸,顺利撕裂苏联防御,占领大片苏土,包围歼灭众多苏军部队。
但随着战线的延伸,德国军队的后勤补给和战略部署开始显得力不从心,苏联广袤的领土和多变的气候条件给德国的军事行动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到了1941年10月,德军推进到莫斯科郊外,只是苏联红军在战役中展现出顽强的抵抗能力,他们修筑了深厚的防御工事,并组织了源源不断的兵力增援。
而另一边莫斯科的寒冬开始显现威力,德国士兵装备的冬季服装不足,很多士兵在零下40摄氏度的严寒中失去了战斗力,机械化部队也因为极端低温而无法正常运转。
更为关键的是,苏联军队以时间拖垮德军补给系统,漫长补给线频遭苏联游击队袭击,粮食、燃料和弹药难以及时运抵前线。
当德军向东线进军,剑指莫斯科之时,苏联民众展开了波澜壮阔的反攻。
这次战役的成功,不仅阻挡了德军不可一世的进军脚步,更是将他们逼退,逐步朝西线迁徙,这场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战役,成了德国在东线由进犯转为防守的明显标志。
最终希特勒于莫斯科战役中的败绩,不但是其东线战场的重大挫败,更成为德国军队整体战略溃败的肇始。
04
结语
蒙古人、拿破仑、希特勒,这三位来自不同时代的征服者,在莫斯科城下书写了截然不同的命运,那么为何前者如此独树一帜?
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蒙古军队驰骋扩张之际,斯拉夫土地上零星分布着诸多弱小的封建国度,它们分散无援,未能形成统一的俄罗斯实体。
当时,莫斯科国只是诺夫哥罗德边上的默默无闻的小镇,实力不振,在蒙古军的迅猛攻击下几乎没有招架之力,四周的封建国各自谋政,无法凝聚成一股有效的抵抗力量,这使得蒙古军队能够轻易逐一攻破。
而反观拿破仑战争时期及二战时的俄国与苏联,已是世界舞台上幅员辽阔的大国。
岁月洗礼下,俄国人口渐众,民族意识与组织能力大增,面对入侵其抵抗意志与战争潜能已不可与往昔相提并论。
蒙古军队战术多变且灵活应变,此特点不可小觑,其骑射技艺高超,骑兵机动性强,迂回、包抄、突袭等战术运用娴熟,令对手难以应对。
拿破仑虽然以其经典的 “闪电战” 战术著称,在欧洲战场上屡试不爽,可在进攻俄国时,他却未能根据俄国的国情及时调整战术。
俄国军队的焦土政策和游击战法,则进一步让拿破仑的速决战略落空,被迫陷入消耗战的旋涡。
希特勒同样面临这种困境,他们同样误判了俄国冬季的酷寒,没有提供足够的防寒服装和耐寒装备给士兵。
在零下数十度的严寒气候中,众多士兵被冻伤甚至冻死,武器也因低温环境故障频发,战力遂锐减。[太阳]
参考来源:
CETV博物馆之夜 拿破仑打进莫斯科,俄国人自己烧自己?
领导文萃 圣诞节前攻下莫斯科
和讯网 莫斯科的蒙古血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