甄嬛和允礼的关系一直是皇帝心头的结,各种迹象都表明两人关系绝不简单,不可能只是普通的叔嫂关系,可捉奸要捉双,没抓到什么实质性的证据,皇上很是憋屈。
终于,血滴子夏刈拿到了果郡王和玉隐的家书,那一个个明晃晃的"憙贵妃安"刺得皇上眼睛生疼,让他下定决心要杀了果郡王。
皇上不仅要杀了果郡王,还要甄嬛自证"清白":这一切都只是果郡王的自作多情。所以,他要让憙贵妃亲自动手解决果郡王。
桐花台,憙贵妃颤颤巍巍地开门出来,黑暗中也走出来一个人影,甄嬛问:"你是何人?"
那人回答:皇上下令,如果憙贵妃一人出来,便宣读圣旨,如果不是一人出来,一律格杀勿论。
幸好,允礼的深情又救了她一命。
在允礼赴死的同时,皇帝下旨,给了甄嬛管理六宫的权力,位同副后。
这下,甄嬛虽然没当上皇贵妃,却有了比端妃这个皇贵妃更大的实权,成了实际意义上的后宫掌权者。
那么,皇帝明明知道甄嬛和果郡王的奸情,为何还要封她为副后,而不是削弱她的权力呢?
其实分析起来,有以下几个原因:
1 皇帝的性格
作为一个王朝的最高管理者,皇帝的性格是多疑的,帝位来之不易,他不敢相信身边任何人,如果信错了人,他的王座和性命都将岌岌可危。
所以当他发现果郡王和甄嬛可能有私情的时候,强烈的危机感来袭,十七弟居然敢觊觎自己的女人,那是不是也代表着他在觊觎自己的王位?
这样一想,他便必须除去十七弟。
而甄嬛明面上并没有对果郡王有任何爱慕之情流露,加上又是几个皇嗣的生母。所以在对甄嬛的处理时,皇帝没有像处理果郡王时那么"一刀切",而是吩咐夏刈:看出来的到底是几个人。
皇帝看人最看重的是忠心,当他命令甄嬛必须毒死果郡王的时候,虽然甄嬛也替果郡王说了几句话,但还是表示自己愿意遵守皇帝的命令,这就让皇帝相信甄嬛对她是忠心的——她愿意臣服于自己。
当时的后宫,皇后宜修已经被收回了大权,只剩一个空架子留着,太后也过世了,后宫没有统领者。
甄嬛又聪明,又有能力,对皇帝还"忠心",这在皇帝看来,是一个很好的贤内助。现在既然证明了甄嬛对果郡王"没有"非分之想,他当然就愿意将大权交给她。
2 甄嬛自身的实力
芳若姑姑曾经告诉过甄嬛:这皇宫里只有三个主子,皇上,皇后,太后,其他的都只能称之为小主,哪怕最得宠,凤仪万千的华妃也只能称之"小主"。
可现在虽然甄嬛名义上只是一个贵妃而已,但实际地位却已经是一个真正的主子了,是后宫真正的掌权者。
对于这点,皇帝当然也知道。他也明白,不管自己给不给甄嬛名义上的副后地位,甄嬛的实力都摆在那儿。
并且自己的身体已经一日不如一日,江山到底要给王子们继承的,而合适的继承者无非就是四阿哥和六阿哥,一个是甄嬛的养子,一个是亲儿子。
将来不管谁做皇帝,甄嬛都会是太后。
所以,现在给不给她副后的名义,其实对甄嬛掌权并不重要。
所以,倒不如给个顺水人情,万一甄嬛"反省"自己,感念皇帝对她的好,重新对他死心塌地呢?毕竟甄嬛曾经真的爱过他呀!
3 为了江山社稷
甄嬛的能力有目共睹,不管四阿哥还是六阿哥,此时年纪都不算大,政治经验还不足,如果登基为帝,还是需要人帮助坐镇朝堂的。
而甄嬛,则是帮助新帝维稳朝廷的最佳人选。
如果甄嬛身份地位不足,那新帝就很可能被有心者欺负,或者干脆篡权来个改朝换代,这是皇帝绝不允许发生的事情。
基于此点考虑,皇帝也必须给甄嬛这个身份。
对于女人来说,他或许不是一个好丈夫,但对于江山社稷来说,他是一个好君王。
4 出于对甄嬛的愧疚
在皇帝看来,甄嬛既然已经愿意下手毒死果郡王,那就证明她是清白的,而自己竟然怀疑她,还逼她去杀人,可不伤了甄嬛的心吗?
所以出于情感上的愧疚,为了弥补甄嬛受到的伤害,皇帝要给她好好的补偿,给她天大的赏赐,让她坐上副后的位置,拥有无上权力。
只可惜,皇帝太高估甄嬛对他的真心,也低估了甄嬛对果郡王的感情,最终将自己一步步送上"断头台"。
从他赐她大姓钮钴禄氏的时候起,她就已经不再是那个唤他四郎的甄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