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2日,韩国总统尹锡悦再次在青瓦台举行的电视演讲中表明强硬态度,坚称发布戒严令是为了国家安危,对弹劾"奉陪到底"。这番言论让原本试图维护他的执政党国民力量党彻底翻脸,党首韩东勋紧急召开伦理委员会,准备开除其党籍。
从12月7日的"认错道歉"到5天后的"死不悔改",尹锡悦为何会有如此大的态度转变?
在韩国历史上,戒严令一直是威权统治的阴影。1980年光州事件后,韩国人对戒严令有着刻骨铭心的记忆。全斗焕政权以"维护社会秩序"为名,在光州实施军事管制,造成数百名平民死亡。44年后的今天,尹锡悦重提戒严,触动了韩国人敏感的政治神经,更表明了韩国民主政治中权力制衡的严重失衡。
在这场政治危机中,尹锡悦的个人决策失误引发了连锁反应。11月底,他在未经充分协商的情况下,突然提出戒严令草案。
草案中列出的逮捕名单不仅包括在野党重要人物,甚至将执政党党首韩东勋也纳入其中。这份长达127页的名单涉及政界、媒体、学界等各领域人士,那时的他完全无视党派利益和政治联盟的重要性,为日后的政治孤立埋下伏笔。
韩国民众对这次戒严风波反应强烈。首尔光化门广场连续多日举行大规模示威活动,参与人数突破50万。釜山、大邱等地也爆发游行示威。
社交媒体上"倒尹"话题持续发酵,相关话题阅读量超过10亿。民调机构盖洛普韩国12月第二周的调查显示,尹锡悦的支持率已跌至19.7%,创下上任以来的最低点。面对如此巨大的社会压力,执政党内部开始出现分化。截至12月12日,已有6名执政党议员公开表态支持弹劾案。
在12月7日的国会会议上,国民力量党议员还集体退场阻止弹劾投票。当时党内高层认为,只要尹锡悦做出适当让步,这场风波就能平息。但短短5天后,党首韩东勋就在国会记者会上宣布支持弹劾,并称"为了韩国民主政治的未来,我们不得不做出这个艰难的决定"。这种急转弯背后折射出韩国政坛的现实考量。
让人意外的是,尹锡悦在12月12日的演讲中不仅没有任何悔过之意,反而指责在野党操控国会、煽动民众情绪。他强调戒严令是为了应对"国家面临的重大危机",并暗示某些政治势力与朝鲜有勾结。
这种强硬态度让原本就脆弱的政治联盟彻底瓦解。执政党意识到,继续支持一个失去民心的总统,只会让自己陷入更深的政治泥潭。
根据韩国宪法,总统虽有权在国家紧急状态下宣布戒严,但必须经过国会批准。尹锡悦绕过这个程序,这也表明了总统权力的边界划定不清。国会监督机制形同虚设,政党制度难以有效制衡行政权力。
12月11日,在野党共同民主党提交了第二份弹劾动议案。与第一份相比,新的动议案增加了更多细节证据,包括戒严令草案的具体内容、尹锡悦越权决策的证据等。随着执政党态度的转变,弹劾案通过的可能性大增。按照目前形势,只要再有2票支持,弹劾案就能顺利通过。这将是韩国民主化以来的重要转折点。
在这场政治危机中,各方势力都在进行着复杂的利益计算。执政党不得不权衡党派利益与民意压力,最终选择了"断臂求生"。在野党则抓住机会推动政治变革,试图重塑政治格局。而尹锡悦本人似乎已经陷入了孤立无援的困境,其强硬态度或许是一种困兽犹斗的表现。
这次风波是对韩国民主制度的重大考验,韩国在民主转型过程中依然存在的威权思维,也是政治文化代际更迭中的阵痛。特别是在年轻一代选民中,对威权统治手段的反感情绪越来越强烈。最新民调显示,20-30岁年龄段选民中,超过80%支持弹劾尹锡悦。
这场危机或许会推动韩国政治体制的进一步完善,民主不仅需要制度保障,更需要政治精英的民主意识和责任担当。
政治精英们往往把个人利益和系利益置于国家利益之上,缺乏跨党派合作的传统。这种政治文化影响政策的连续性,削弱了民主制度的稳定性。
随着危机的深入,法学界呼吁修改宪法,明确总统权力的边界;公民社会组织则在推动政治改革,要求增加政治透明度。这些努力或将成为韩国民主深化进程中的重要一步。
参考资料:
尹锡悦称“奉陪到底”——大象新闻2024-12-12 16:04
韩国总统尹锡悦发表国民谈话为紧急戒严辩解——东南网2024-12-12 1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