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汪海林凭一己之力将孟美岐夸上热搜后。
飘发现,在娱乐圈,不仅自夸容易闹笑话,同行夸同行,也处处是风险。
同行互夸,夸得好是一举两得,为他人积好评,也为自己攒人情。
前有例子:
倪萍阿姨对后辈年轻演员的夸奖:
夸杨紫:“交流自然,她是一个很有魅力的演员。”
夸易烊千玺:“以后有他的电影我都看,你不相信是这么小的孩子演的,圈粉了……”
三言两语,不仅看出了老前辈对年轻演员的爱护与提携,还凸显出了几分不落潮流的可爱。
夸得不好,或者是被夸对象不争气的,就是给自己挖坑了。
众所周知,内娱有的是前脚刚被夸完,后脚就塌房的流量小花和爱豆。
所谓夸人八百,自毁一千。
说的就是墨镜王。
我合作的演员里面
我认为最拼的一个演员
最努力的一个演员
是刘德华
但是我碰到杨颖后呢
我发现她比他更努力
虽然明眼人都能看出来,有些夸奖不过是商业场上的体面话和礼貌语。
但这也证明,在内娱,夸人——想要夸得合适,夸得到位,还要夸得起作用。
真是一门考验人的技术活。
既然夸人是门技术活,那就分技艺高低。
三流的夸人技术——立标杆夸,不留余地地夸。
前有杨颖比刘德华敬业。
后有王一博不输影帝梁朝伟。
看于冬夸王一博,有颜值又有实力,演技让人意想不到,冲击力很强,虽然有些夸大,但也不至于离谱。
直到提到梁朝伟。
虽然两人有对手戏,但这种拉资深演员给新演员抬轿的夸法,字里行间都透着一个“虚”。
梁朝伟是谁?演艺圈公认影帝,演员行业标杆,天花板级人物。
“不输梁朝伟”,恐怕王一博本人听了都得连连后退,赶忙接上一句千万别。
对作品没有几部,口碑还没有打出来的新人演员而言,夸他们有演技,或者演技有进步,最忌虚捧。
低调、谦虚,比演技更重要。
至于汪老师把孟美岐夸成“下一个周冬雨”这种直接比肩金马影后的夸奖,更让人一时听不出是夸奖还是讽刺。
周冬雨从2010年凭借《山楂树之恋》静秋一角出道,到2016年靠《七月与安生》拿下影后,前前后后也经历了6年时间,在多部作品里打磨,还经历了尴尬的转型期,这才熬出头。
而孟美岐的代表作,《诛仙》?
水满则溢,月盈则亏,夸人也是一样。
不是夸得越狠效果越好,有时恰恰相反,夸得越狠对被夸的人越不利。
尤其是夸一些演技欠奉,作品寥寥的偶像,往狠里夸就像闹笑话。
因为他(许凯)是个天才型演员
跟周迅一样
反倒是那些平平常常,有一说一,留有余地的夸奖,更能让人信服。
比如杨超越参演《理想之城》和孙俪合作。
导演刘进上节目时,被问及杨超越在剧中的表现如何,先是毫不避讳地表明,当时对定下杨超越的担忧。
随后又对杨超越在剧中的表现做出了肯定。
短短四句话,从新人演员的表演属性到其年龄与角色的契合度,评价具体又中肯。
这种夸奖,才叫有效夸奖,不拆自己招牌,也不给他人埋坑。
留有余地还不算难。
更难的是,如何中肯地对比式夸人。
王千源的一次采访,就给上述的拉踩式夸奖,做了一次正确示范。
媒体问他,在电视剧《在劫难逃》中与鹿晗合作:
“你会有一些担心吗?“
面对这样引导式的提问,夸也不是,不夸也不是。
王千源的回答堪比危机公关:先是转移炮火,把问题转回自己身上,变被动为主动;
我合作的时候
过多的是担心过自己
会不会因为对手没演过戏
自己演得很轻狂
然后再正面回应问题,夸奖对方擅长唱歌。
接着话锋一转,靠着自己过硬的职业素养,硬生生地把评价别人变成了夸自己。
当然话里话外也有对鹿晗在现场配合度的肯定与认可,但藏得极深。
这波夸奖,既给足了提问者面子,又没有违背本心随意恭维,起到了夸奖别人的效果,还顺带夸了一把自己的职业素养。
不愧是对比式夸奖的优秀例子。
如果说,对比式夸奖是容易给人埋坑。
那么,另一种夸人技术,不吹不黑,可是太敷衍,算是二流技术——模版式的夸。
模板一,夸干净。
夸干净鼻祖张艺谋。
张艺谋评价周冬雨眼睛干净,是因为当年周冬雨出演《山楂树之恋》时,只有17岁,不谙世事的眼神里自然是清澈如水。
这类夸奖,放在年龄较小,社会阅历不深的年轻演员身上,还不算违和。
可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动辄夸干净。
《隐秘而伟大》的发布会上,导演王伟对李易峰的点评,是张艺谋夸周冬雨的同款复制:眼神很干净、很纯粹。
要知道,2020年《隐秘而伟大》播出时,李易峰已经33岁。
年纪大是一回事。
更尴尬的是,从2018年开始,李易峰明显是想卯了劲练演技,在演员这条赛道上站稳点。
而导演避开演技不谈,夸眼神干净,看看一旁表情复杂的李易峰就知道,这话中不中听。
夸演员眼神干净,是形容一个人的外形或气质,但和业务能力没太大关系。
从某种程度上说,这也是一种安全的夸法。
避开专业能力不谈,只夸气质,总不会给自己和对方,招来不必要的质疑和骂名。
因此,眼神干净永远是正确好用的词汇。
连《国剧盛典》的颁奖词,都忍不住拿来用一用。
模板二,夸努力。
夸演员努力认真,在娱乐圈夸人话术排行榜上,一定能名列前三。
不过,不同夸干净来得简洁。
夸努力,往往要用一通,说了很多又像什么都没说的语言艺术来表达。
郑晓龙夸关晓彤(两人在电影《图兰朵》中有合作)。
一上来就夸努力认真。
接着夸心灵美。
再来夸夸专业能力。
接着再夸努力的态度。
这么多句话下来,飘截图的手都酸了,有效信息也只看到了一句很努力、很认真。
至于说把那些在“片场不搞特殊,想要积极塑造好人物的心情,把角色吃透”等等属于演员分内的事情拿出来夸,也只是为行业日渐败坏,演员日益堕落积累素材。
此番夸人操作在内娱实属常规。
在正午阳光新剧《相逢时节》中,雷佳音与张艺兴有对手戏合作。
当媒体提问到雷佳音和张艺兴演对手戏感觉如何?
明明是要聊演技,大头的这番长篇大论着实是在打小聪明,借机跑题——我觉得他好像比我努力
肉眼可见的努力
我就觉得他没有自己
主持人也不放弃,看话题跑偏,又插话打断,继续追问:
关于演技会有一些交流吗?
他真的会问一些问题
会去问,会去交流
我就只能说靠你自己去感受
很认真、很努力
夸了这么多,能提炼出的有效信息只有一句:认真和努力。
至于其他的话到底啥意思?
“我就只能说你自己感受。”
除了干净和努力,内娱夸人常规套路三:拗专业术语。
这类夸法最高明的一点是——
不仅显得对方专业,同时也显得自己专业。
最常见的专业术语,莫过于:有层次。
当然,也有正面例子。
比如把这词用到炉火纯青的陈凯歌导演。
上综艺节目,夸黄奕表演有层次。
一套“首先,但是和最后”的逻辑词下来,有理有据,让观众直接顿悟什么叫做表演上的层次感,并在恍惚中觉得夸得比演得好。
但不是每个人都能把“有层次”用得如此有理有据。
电影《狙击手》的放映现场,杜江接过话筒谈感受,作为演员自然也绕不过聊演技。
只是这波夸演技的场面话,也实在没夸出点什么。
除了常规操作夸眼神干净清澈,就是一波“层次”“感觉”的专业术语叠加。
《中国电影报道》
看完后你只觉得,仿佛是说了些什么,但说了些什么呢。
“有层次”这三个字不仅出现的频率高,用腻了,还能加上定语、换个形容,就又上一个层次了。
比如胡先煦就曾问《二哥来了怎么办》的导演对自己在片中表现的真实评价是什么?
导演先是假装认真地说了一句:凑合喽。
然后又在对方的追问下找补了一句:
我觉得你在喜剧的表演层次上
拿捏地非常好
表演层次还没弄懂,这又出来了个喜剧的表演层次?
坐在一旁的小胡用脸上的表情诠释了这一刻的迷惑。
看到这儿,飘真的想求贵圈,夸人词汇库该更新了。
这一类夸奖,听得懂听不懂不重要,重要的是,你问了,我夸了,大家都有面子就行了。
夸人眼神干净、认真努力、有层次,固然是稳妥的好话,但未免过于千篇一律。
相比之下,那些走心又过脑的夸奖,才有夸的必要与意义。
什么叫走心又过脑的夸奖?
客观实在,具体可信,无虚词溢美。
比如刘奕君夸吴晓亮(两人在《扫黑风暴》中有合作)。
当被问到觉得吴晓亮在戏中的表现时,刘奕君先是用了“非常好”来直接肯定。
接着是举片场例子佐证。
《扫黑风暴》,饰演贺云的吴越与饰演孙兴的吴晓亮有一场对手戏。
剧中母子二人在地下室的相认同框。
据刘奕君说,这场戏吴晓亮设计了两种方案。
一种是由回头的笑到笑容逐渐消失,人物内心的变化更明显;另一种是走的时候留下一个抹泪的背影,更为客观、含蓄。
刘奕君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了这两种方案后,再次对吴晓亮的演技给予了肯定与夸奖。
虽然通篇只用了一个“好”字,但一旦有了具体事实来佐证,便用不着再说其他华丽词藻,专业词汇,更不用顾左右而言他。
有事例,有细节,就足够有信服力,听的人也会相信被夸的人确实好。
在套路成灾的娱乐圈,像这样具体的夸奖真的不多见了。
不过,归根到底,想夸得让人听着舒服,得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前提——基于实力与事实的夸奖。
基于事实的夸奖,不仅让人相信被夸的人确实好,也会让夸的人有底气。
比如,于谦夫妇和吴京夫妇就曾在节目中主动夸奖过张译的演技。
-看完了以后我都不知道是他
-整容式演技
-我没想到这演员是谁
因为有过硬的专业能力和扎实扛打的作品摆在那,所以无论怎么夸,你都不觉得是在作秀。
再比如业内对李雪健老师的夸赞,再高都不让人觉得虚。
但如果对方没有承受得住赞美的实力与底气,再多人夸也是徒劳。
也因此,稍微清醒一点,对演技有追求的演员都知道,想要配得上外界的夸奖,必须要沉下心来打磨专业,让自己有配得上夸奖的实力。
面对外界形形色色的夸奖,张译就曾表达过自己比较清醒和成熟的认知:
当然,飘无意苛求内娱人均必备谦虚品格。
毕竟,比起面对夸奖时的谦虚,一份藏在谦虚品格之下,面对行业应该具备的敬畏心才是最稀缺的个人特质。
人人都想要得到别人的认可、鼓励和夸奖。
但其实真正能够引导一个人,一个行业进步的,恰恰是那些不顺耳甚至有些难以入耳的省察与批评。
比如曾经怒斥演员将背台词当作成绩来炫耀的演员王劲松,话语字里行间都透着一股对行业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怒气。
这段话因为照应内娱演戏靠抠图、台词只说12345的羞耻行为而风靡全网。
当时飘看这段话,也觉得很解气。
但让我印象更深的,是他另一段针对演艺圈存在的“人气很高、酬金很高、演技却平平”的演员的发言:
虽然不如上一段发言那样有情绪煽动性,但字字句句都是站在整个行业之上,温情又不失力量与格局的理性反思。
今天的内娱,不缺情绪煽动,也不缺众星高捧;
缺的就是这样的一份理性反思。
见多了虚虚假假的客套作秀,听多了真真假假的套路夸奖;
难得的是平静下来听一听这些客观冷静的批评。
在当下,不仅夸奖不再真诚,连批评都沦为商业作秀和为宣传博眼球的工具。
当套路与真心的界限被模糊,也就分不清是做戏还是真实。
一切皆为戏,反噬的依旧是舞台上唱戏的人。
真到病入膏肓,就得刮骨疗毒,割肉去病。
到那时,疼的还是自己。
刘德华宇宙第一
人家收了钱还不能说假话了?
11
厉害了硅胶啵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