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新凤霞打伤致残的刘敏庚何以能如此凶残?

妙人儿 2025-02-22 16:55:29

新凤霞,原名杨淑敏,小名杨小凤。祖籍江苏苏州,天津人。杰出的评剧表演艺术家。曾饰演青衣、花旦,评剧"新派"创始人。新凤霞6岁学京剧,13岁改习评剧,15岁任主演,逐渐形成独具特色的“新派唱腔”,尤以流利的花腔著称。擅演剧目有:《刘巧儿》《花为媒》《杨三姐告状》《金沙江畔》《祥林嫂》等。其中《刘巧儿》《花为媒》拍摄成影片,让评剧走向全国。

“这个动作太粉了,我不做。”

新凤霞的童年可谓苦矣。父亲以打小鼓收旧货为生,又患有肺病,母亲是家庭妇女,给她生了六个弟弟妹妹。一家人活得十分凄苦,常常吃了上顿没下顿,生活极为艰难。无奈之下,新凤霞被卖给了别人家。一段时间后,家人又将她赎了回来,盘算着送给人家做童养媳。

可小凤抵死不从。她希望自己能堂堂正正地赚钱养活一家人:“爸爸,我去堂姐那儿学戏,我会好好唱戏,挣钱养你们!”父母见小凤心意已决,也就同意了。

旧社会有句俗话叫,男不打铁,女不唱戏。意思是,两者都是苦差事。尤其是唱戏,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演员要想唱出名堂,非得夏练三伏,冬练三九不可,吃苦受罪,简直罄竹难书。小凤懂事,自然比别人用功,常常因为练得太久而上火,嘴角长泡,张不开嘴,一张嘴就撕心裂肺地疼。由于贫穷,“可怜身上衣正单”,手背、脚跟、耳朵上都长了冻疮。即使这样,小凤还是天没亮就起床练功吊嗓。

十三岁时,新凤霞拜师小五珠,改习评剧。拜师之后,四处跑码头搭班子,京评梆子、杂耍、相声,不管什么班子都搭,再小的角色都演。只有有钱赚,她从不推辞。所谓人穷志短。那个年代,为了迎合观众多挣钱,女演员们经常被逼唱“粉戏”,一种带有性暗示的戏来吸引观众。新凤霞识字不多,却有自己的原则,珍惜自己热爱的舞台,日子再难,也不走歪门邪道。

新凤霞搭青岛一个戏班子时,老板要求女演员们手脚再放开一些,胆子再大一些,暗示她们向“粉戏”靠拢。新凤霞是小演员,一开始敢怒不敢言,但有一次终于触及了她的底线。那是一个叉腰踢腿的动作,要求正面向台下踢腿,就像上世纪20年代美国百老汇歌舞女郎的表演那样,动作幅度很大,故意营造性感香艳场面。大家正在学时,新凤霞站了出来:“这个动作太粉了,我不做。”

因为拒跳“粉舞”,新凤霞被赶出了戏班。她只好去推销戏服,去海边卖啤酒,甚至一度靠同行接济,才勉强生活下去。但是,她一刻也没有耽误学习各式各样的地方戏。京剧、梆子、黄梅调,都有兴趣了解实习。她觉得有些传统评剧曲调不是太科学,就想着对某些不足的地方进行改良。

琴师们对她不理解,坚持按老调调演奏。有一次,新凤霞唱一个小花腔时,指挥整个乐队演奏的打鼓师傅,气得直接摔了单皮鼓的“鼓签”,拉板胡的琴师也袖手旁观。班主觉得新凤霞确实太“出格”,冷冷地威胁她,再不按套路出牌,就只好辞退了。新凤霞不退让。她说:“你这里辞退了我,我上哪里也不会改变我的主张、我的演唱想法。”

1949年北平解放。新凤霞终于有机会作为主角进军北平。在天桥万盛轩挂牌《刘巧团圆》《小二黑结婚》《祥林嫂》等新戏,引起社会关注。由于嗓音圆润,扮相惊艳,又改良了某些唱法,一股“新”风很快唱红了北平城。新凤霞创立北京凤鸣剧社,自任团长。这时,新凤霞在剧场有幸遇到了自己的贵人,他们是剧作家老舍、音乐家盛家伦。在发声技巧和音乐理论上,新凤霞得到了盛家伦的指点,艺术造诣进一步提高。本是女高音的新凤霞,在盛家伦的点拨下,又练出了圆润纯净的中底音,达到旋律华美、音区宽广、运腔自如的境界。这期间,老舍也为她改名“新凤霞”,并为她断定了生日。

1950年,侨居香港的著名剧作家吴祖光,为了报效祖国,在朋友的劝说下,毅然决然北上回国。真是巧了,老舍和这位出自江南书香世家、19岁就有“戏剧神童”美誉的大帅哥是莫逆朋友。老舍觉得,吴祖光和新凤霞可谓“才子佳人,天作之合”,于是就热心张罗起来。见面后,两人也都为对方的才干所折服,双方均有好感。

这事在剧团传开后,有领导提醒新凤霞:"他是从香港来的,花天酒地,道德败坏,你嫁给他,这辈子就毁了!”但新凤霞嫁意已决,她有自己的坚持:“我结不结婚,父母不管我,领导也管不着。台上唱刘巧儿婚姻自由,台下还在婚事上不勇敢?”为了抵挡流言蜚语,新凤霞主动向吴祖光求婚,认识三个月,两人就步入了婚姻殿堂。

王宝钏等薛平贵18年,我等他28年!”

1955年,中国评剧院成立,新凤霞担任院艺术委员会副主任、主任。这一年,新凤霞排练了后来风靡一时的《刘巧儿》。这个故事根据1943年袁静剧本《刘巧告状》和说书演员韩起祥的说唱《刘巧团圆》改编。剧本描写陕甘宁边区农村少女刘巧儿,自小由父亲作主与邻村青年赵柱儿订亲,后其父贪图财礼,唆使巧儿退婚,嫁给财主王寿昌。巧儿不允,遂自己作主与柱儿订亲。刘父到县政府告状,地区马专员用群众断案的方式解决了这宗案件,使巧儿的婚姻如愿以偿。

《刘巧儿》是新凤霞青年时代主演的一出在全国产生重大影响的剧目。在这出戏中,新凤霞成功地塑造了刘巧儿的艺术形象,并创造了有其自己特点的评剧疙瘩腔唱法。也就在这一年,《刘巧儿》被拍成电影,全国掀起了学唱刘巧儿的热潮,人们通过《刘巧儿》了解了评剧,了解了新凤霞,她的名字从此走进了千家万户。

1957年,全国整风反右开始。运动过程中,政治形势发生逆转,许多原本正常的意见和建议,被视为恶意,是“右派”言论,导致大量知识分子和民主人士受到批判。《戏剧报》为响应整风号召,派记者采访吴祖光。吴祖光谈到文艺工作存在外行领导内行的问题,致使文艺创作受影响。这本是当时文艺界客观存在的现象,但在见报时,吴祖光的发言被加上”党,趁早别领导文艺工作“的标题,歪曲了吴祖光的本意,使其言论性质被扭曲,成为被认定为“右派”的关键证据。

吴祖光被罚去北大荒劳动教养。剧团领导劝新凤霞重新考虑她的婚姻,说吴祖光已经是反革命,要求与其“划清界限”,分道扬镳。并威胁她,如果不和吴祖光离婚,就让她永远离开舞台。

面对威逼利诱,软硬兼施,新凤霞平静而坚定地说:“评剧是我的生命,吴祖光是支撑我生命的灵魂,如果不能两全,我宁要祖光”。她说:“王宝钏等薛平贵18年,我等他28年!”掷地有声的话语,让善良之人泪目,让邪恶之人汗颜。在那个时代,有多少夫妇没有承受住压力而分道扬镳,反目成仇,甚至落进下石,告密陷害,而没有很多文化的新凤霞却顶住了压力,这是多么高尚的灵魂!

因为不肯同吴祖光离婚,不能同右派分子划清界限,新凤霞很快被划为右派,被罚去扫厕所,倒痰盂,干一切粗鄙肮脏的工作。但不管外界的压力有多大,新凤霞都毫不动摇,意志弥坚。

然而,一难未平,一难又起。1966年,文革骤然而至。新凤霞更是成了人人都可以欺负、羞辱的对象。造反派勒令她负责打扫卫生。有次打扫卫生时,新凤霞靠着墙稍作休息。这个造反派领导路过,大声呵斥:“你不干活,靠在那儿干什么?”得知新凤霞血压高头晕时,对方一脸的不屑:“我血压也高,还照常上班呐。”一天,评剧团演员张少华带领造反派前来抄家,一个名叫刘敏庚的青年演员竟将新凤霞的左膝盖打伤,导致她左下肢留下永久伤残。

像刘敏庚这样的人,你要说他如何的坏,恐怕也不见得。那他为何忍心这样下毒手殴打年龄比他大的女同事,而且这位女同事还是平日里朝夕相处的恩师呢?照我分析,这人也是争名夺利之辈,在评剧院,当时还年轻的他,急于出人头地却不能遂,这样,他对所有比他能力强、生活滋润的人,都有种骨子里的嫉妒与仇恨,一有机会,他就会露出狰狞面目,伤害无辜。尤其是在他打砸抢之际,新凤霞对他的那一撇,更让他无法忍受:“世道变了!我打了砸了,你个牛鬼蛇神,能拿我咋的!居然还敢撇我!”于是,一不做二不休,怒从心头起,恶向胆边生......人性本恶,好的制度能让恶人收敛,无法作恶,坏的制度,会诱发兽性,无恶不作。

躺在家里算怎么回事?我要做力所能及的事情!

1979年,新凤霞得到平反。但物是人非,新凤霞再也不能登台演出了。悲惨的遭遇,并没有让新凤霞表现出颓废、怨天尤人,活在过去的阴影当中。性格上的倔强,让她重新振作起来。她要做适合自己的事情。首先,她下决心把文字学好。她坐在轮椅上,铆足劲儿学习文化,凭着一股韧劲,一边学一边写回忆录。23年里,新凤霞每天坚持学习,坚持写作,笔耕不辍,硬是用自己唯一行动自如的右手,创作出版了《新凤霞回忆文丛》四卷,《评剧皇后与作家丈夫》《舞台上下》《少年时》《新凤霞卖艺记》《我和皇帝溥仪》《以苦为乐》《艺术生涯》《我当小演员的时候》《我与吴祖光》《绝唱》《新凤霞的回忆》《新凤霞说戏》约四百万字的文学著作。曾将《红楼梦》译为英文的世界著名翻译家戴乃迭将《新凤霞》译成英文,向世界发行。另外,她把她所塑造的刘巧儿、祥林嫂、赵淑华、李秀英、春香、银屏公主、珠玛、无双、小白菜、燕燕、刘金定、张五可、杨三娥、阮氏娟等一系列的艺术形象毫无保留地教给了青年学员。在她无私的教诲下,谷文月、刘秀荣、王曼玲、赵三凤、戴月琴、高闯等一大批弟子、学生成为光大新派艺术的优秀传人,成为评剧事业的骨干与中坚,为评剧向大剧种的发展做出了无人超越的贡献,为后人留下了十分宝贵的艺术遗产。如今,在评剧行业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十旦九新”,意思是十个旦角,有九个唱的是新凤霞的“新派”。可以说,没有新凤霞,就没有现代评剧。

1998年4月12日,一代评剧表演艺术家新凤霞在江苏常州离世。享年71岁。

3 阅读:458

评论列表

吴风起浪9998

吴风起浪9998

2
2025-02-23 11:40

一代名家,值得铭记[点赞][点赞][点赞]

焦妮110_790

焦妮110_790

2
2025-02-23 19:37

新凤霞长的真漂亮!

听风雨

听风雨

1
2025-02-23 20:54

真正的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