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制菜进校园,家长们急了。
前段时间,江西赣州不少家长发布视频称,当地学校给孩子统一配送的午餐存在速度慢、质量差、口感不佳等问题。
更有甚者,有家长还反映孩子从学校吃完午餐出现了腹泻的情况。
针对家长们的质疑,当地有关部门回应,称该餐食由中央厨房统一配送,会停止对全区幼儿园中央厨房配餐。
尽管中央厨房配餐并不等于预制菜,但此次事件却引出了一场针对“预制菜进校园”的热议。
不是因为别的,是因为预制菜已经于悄无声息间发展壮大,真真切切地在走进校园内。
要知道,预制菜从诞生之初就充满争议:
吃了“隔夜菜”都容易闹肚子,更别提预制菜这样的“隔年菜”了。
加工流程复杂,要想延长储存时间,又免不了添加一定量的添加剂,再加上高油、高盐、高糖,属实是Buff叠满了,这种菜能给孩子吃吗?
因此,预制菜引进校园引发家长们的强烈反对,完全在情理之中,还真不是小题大做。
资本疯狂涌入预制菜
以前大家做饭,可能需要经过去菜市场买菜,然后择菜、洗菜、切菜、炒菜等一系列步骤,整个流程少说也要1个小时。
但现在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996的社畜们没时间又不想吃外卖,想要回到家里自己动手做一餐怎么办?
于是预制菜应运而生,只需要撕开包装袋,把食材和调料依次加热,几分钟的时间就能把菜端上桌,几乎与煮方便面一样简单。
既方便快捷又存在巨大的市场需求,预制菜的市场之广阔显而易见,闻香而动的资本迅速涌入。
根据艾媒咨询数据显示,从2011年到2022年,全国预制菜企业注册数量从不足2000家增长至超过7万家,整整翻了35倍以上。
除了金龙鱼、双汇、海底捞这些传统餐饮巨头之外,甚至就连格力都进军预制菜领域,想要分一杯羹。
此前有机构统计,2022年我国预制菜市场规模已经达到4196亿元,等到2025年,这个数字将突破8000亿,2026年将突破万亿。
毫无疑问,预制菜正在一步步改变我们的生活。
预制菜并非新概念
其实说起来,预制菜还真不是什么新概念,包括麦当劳、肯德基这样的快餐店,都能归为预制菜的范畴。
甚至包括现在很大一部分的中餐饭店,尤其是大型连锁品牌,比如真功夫、吉野家、西贝等品牌,使用预制菜的比例已经超过了80%。
针对餐馆使用预制菜的问题,此前网络上也已经有过很多讨论。
但哪怕餐馆用的是料包+菜包的模式,大家也更多是纠结口味问题,而非安全问题。
人们可能会质疑这些使用预制菜的饭馆做得不够好吃,但很少会质疑这些饭菜不够安全,顶多吐槽几句放了太多添加剂。
所以说白了,其实大家都明白,这种由中央厨房统一配比的模式,真不一定比那些现炒的饭馆问题更多。
毕竟饭馆里什么环境大家也都清楚,外面炒菜从来不洗锅这传言也不是一天两天了,谁还没在外面吃坏过几次肚子呢。
那么现在问题来了,为什么外面的饭馆使用预制菜,大家默许了,一说预制菜进学校,那么多人却不愿意了?
预制菜进校园,问题到底出在哪?
这个问题并不复杂,预制菜进校园,问题本身并不在“预制”上,而在于进了学校以后,还能保持“初心”、保证品质、保障安全吗?
试想一下,现在某城市要为中小学采购预制菜了,这种客源稳定、经营简单的生意,只要能把合同签下来,每年就能躺着发财,这个钱谁不想赚?
但问题是,哪怕你有最高端的生产线,工作人员都是食品相关专业的本科大学生,安全卫生做得一丝不苟,原料也都是采用上市公司大品牌,还真不一定能把这个钱赚到手。
就像以前流传很广的那个“谣言”一样:
学校食堂都是校长“小姨子”开的,你想包下来,得先问问校长同不同意。
尤其预制菜和开食堂还有区别,某家学校的食堂,可能学校里的领导拍板子就够了。
预制菜可是涉及到一整个片区,乃至于一整个城市的学校,所以校长说话也不算数,拿主意的另有其人。
假设你想在预制菜进学校这件事上“做做贡献”,需要考虑的远不止是人工、原材料、运营这些经营成本,还有背后要付出的那些“无形成本”。
那这部分钱从哪里来?难道商家自掏腰包吗?
别傻了,商人怎么可能会做慈善,最后还是得从菜品成本里面抠:
产线进口的换成国产的,人工也别要求食品专业本科毕业了,弄个初高中毕业凑合凑合,实在不行小学毕业也可以,冷链运输也省一省,买几辆卡车先用着。
所以你说为什么大家这么抵触预制菜进校园?
还真不是因为大家对预制菜有多大误解,而恰恰是因为大家太了解这个社会了。
之前校长小姨子掌勺的时候,大家还有可能看见饭菜的加工过程,出事了闹一闹,还有人收拾她;现在换成了别人的小姨子掌勺,大家能看到的只有加工好的料理包,出事了你也别闹,会有别人收拾你。
写在最后:
预制菜席卷全国,资本疯狂涌入之下,背后的问题被层层揭露。
或许未来整个预制菜行业会逐渐走向标准,无论是品质还是质量都有足够的保障,能够满足一部分特殊群体的需求。
但毫无疑问的是,现在预制菜还不满足进入学校的条件,至于未来能不能进,应该也是由家长、孩子们这些真正的消费者说的算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