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到@詹大只的新家改造视频时,我盯着手机屏幕愣了半天——43平的一室一厅,没了传统客厅的沙发、电视、茶几三件套,反而塞进了书房、儿童房、家庭影院和小吧台?

这哪是“没客厅”,分明是把每平米都活出了双倍价值!

难怪评论区炸了:“原来客厅还能这么用!”“这才是打工人该住的家!”

传统客厅的“仪式感”,在高房价和快节奏面前,早就不香了。

詹大只的家不过是个缩影:套内43平,若按老规矩摆沙发和电视,剩下的空间连孩子写作业的桌子都塞不下。

而“去客厅化”不是简单“拆了客厅”,是把原本“为客人准备”的空间,还给真正住在家里的人。

就像她把客餐厅和阳台打通,一半变家庭图书馆,一半改儿童房;用超薄鞋柜解决玄关收纳,用可升降幕布实现“书房秒变影院”——这些操作哪是装修技巧?

分明是对“家该为谁服务”的清醒认知。

数据更扎心:2021年统计年鉴显示,全国1/4人口独居,北上广深等大城市独居率逼近30%;60%的年轻人装修时选择“去客厅化”。

当家里只有1-2个人,当社交从“家里请客”变成“约咖啡馆”,当追剧刷视频用手机比电视更顺手,传统客厅的“待客属性”和“娱乐中心地位”早就摇摇欲坠。

就像网友@苍白如诗说的:“以前装修总想着‘来客人了怎么体面’,现在就想‘我回家怎么舒服’——沙发落灰不如书架放满书,茶几积灰不如吧台摆咖啡杯。”

有人担心“去客厅化”会让家没了“烟火气”,但詹大只的家恰恰证明:当空间不再被固定模式绑架,“烟火气”反而更具体了。

她把承重柱改造成小吧台当餐桌,把小旮旯塞下迷你冰箱和厨房小家电,连厨房包管的位置都留出孩子垫脚的小板凳——这些“边角料”的利用,哪一处不是在回应“每天要吃饭、要学习、要陪孩子”的真实需求?

更戳心的是“去客厅化”背后的“反面子工程”心态。

以前装修,客厅必须大、沙发必须贵、电视必须大,仿佛这些是“生活品质”的标签;现在年轻人想得明白:“房子是自己住的,不是给别人拍照的。”就像詹大只家的儿童房,直接把床垫铺地上,说“省钱还能随便挪”;衣帽间用金属隔板加布帘,说“能装就行,没必要花大价钱”。

这种“实用主义”不是妥协,而是对“什么才是好生活”的重新定义——不是别人眼里的“体面”,而是自己用着顺手的“舒服”。

当然,“去客厅化”不是“消灭客厅”,而是“客厅功能的重生”。
有网友吐槽“没了客厅,来客人都没地方坐”,但也有网友反驳:“现在谁还频繁请人来家里?真来的都是至亲,坐吧台、坐地毯,反而更亲近。”就像詹大只家的“家庭图书馆”,白天是夫妻办公、孩子写作业的地方,晚上放下幕布就是家庭影院——这个“客厅”不再是“只能看不能用”的展示区,而是“从早到晚都在被需要”的生活场。
从装修趋势看,“去客厅化”更像一面镜子,照出了当代年轻人对“家”的期待:它不需要符合任何模板,只需要装得下自己的生活。
就像有位设计师说的:“以前我们教业主‘客厅该怎么装’,现在我们问业主‘你每天在客厅做什么’——答案可能是读书、陪娃、健身,甚至只是发发呆。”当空间开始为“使用”服务,而不是为“形式”服务,这才是装修最该有的样子。
最后想说,詹大只的家或许不够“豪华”,但它足够“真实”。
在房价高企、生活节奏快的今天,我们不需要“样板间式的客厅”,只需要“能装下日子”的家。
当越来越多人选择“去客厅化”,本质上是在说:“我要为自己的生活买单,而不是为别人的眼光买单。” 这或许就是“去客厅化”最动人的注脚——不是客厅被“淘汰”,而是我们终于学会了,如何让家更像“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