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点儿不一样的——DC评铄耳DZ4

耳机美学 2023-10-23 17:25:48

说到铄耳,你会想到什么?对我来说,铄耳给我的印象就是总能推出一些打破旧有格局,有新意的产品,更厉害的是,它还总能突破你对同类产品的价格锚定,给你一个难以置信的低价。比如说动圈加驻极体静电单元的“歌者”、液态硅胶振膜的“独奏者”和旋钮式可调节低频量的“卡带Pro”等等,都是兼具了创新精神和超高性价比的好产品。而最近铄耳推出的3动圈+1被动单元的DZ4,同样贯彻了这个传统。

开箱及外观设计

DZ4的外包装设计并没有常规地放一个耳机渲染图了事,而是放了一个很有巧思的图案,仔细琢磨一下就能发现这个图案实际上就是对DZ4内部单元构造的直观呈现。虽然只是相当简练的寥寥数笔,却也将其多动圈的架构大致勾勒了出来,白橙相间的配色也颇为吸睛。这样的包装设计挺合我口味的。

将DZ4取出,最吸睛的部分自然就是外壳上采用了镂空工艺的一道“小闪电”了,这道图案通过CNC精雕的方式串联了四个点,而这四个点下面恰恰就是DZ4的3动圈加1被动单元的位置,也就是说这四个点不仅仅是外观装饰也点明了架构排布,不仅如此铄耳还将半开放式的透气孔安排在了图案之中,使得外观毫无突兀之感,此番操作可谓是将架构和美学设计融为一体,充满了巧思。

而米黄色的腔体虽不惹眼,但却是国内在3D打印领域大名鼎鼎的黑格科技所打造,高精度的打印加上优良的树脂材质,配合上半开放式的前腔,使得佩戴感比较舒适,久带不累。

技术解析

DZ4身上最具话题度的点自然是它的3动圈加1被动单元的架构了,这套方案的底层逻辑是通过物理导管和电子分频两套设计实现的,铄耳将三个6mm钛振膜动圈用三个声学导管串联起来,使得每个动圈单元都有着自己负责的频段,这种“专注”挖掘出了每个单元身上的全部潜力,使其解析力和水准都得到了更高水准发挥。而两路电子分频也通过精密的分频技术将三个动圈的声音“引水入渠”组合成了一个完整的声音框架。

但是讲实话,在实际听到DZ4的声音之前,我对这套设计是有些不以为意的,甚至觉得铄耳搞出这种架构有些“为了设计而设计”。尤其是看到铄耳使用了3个不以素质见长的6mm钛振膜动圈后一度有些质疑,不理解铄耳为什么不用一个素质更好的单动圈配合被动单元来做耳机,而是选用这样的结构和这样的单元。

但这些质疑在DZ4入耳的那一刻就烟消云散了,DZ4的声音在600元价位上的竞争力是相当突出的。DZ4身上的这三个6mm钛膜动圈虽然单论素质都只能算是平平,但是串联起来却得到了超越本价位单动圈耳机所应当具备的素质,如果只是乍一耳听去,很像一个高素质单动圈耳机,可见铄耳的这套设计并不缺乏实用性。

而经过进一步的了解后,我也理解了铄耳为什么要使用的3动圈加被动单元而不是单动圈加被动单元的架构了,因为单动圈想要做出更强的声音,就磁通量有着更高的需求,但是磁通量大小与磁体的体积成正相关,而且是按照体积做立方式的放大,大到一定的程度后,耳机的腔体就无法承纳磁体的大小了,而如果转为多个小动圈分别负责对应的频段,那么每个动圈的尺寸和磁体都不需要很大,但是磁体的强度却是有保障的,声音也就有了保证。

而循着这种这种思路继续研究,我们会发现。铄耳的想法其实算是将大家熟知的“圈铁”和“纯铁”这两种多单元耳机的优点结合在了一起,使得DZ4不仅有着“圈铁”身上的那种浑厚的低频和解析力,也有着多铁身上的统一音色,吸取了两种架构之长。同时动圈单元对于推力有着更强的承受力,因此DZ4的潜力要比同价位的圈铁和多铁都要更大。

看到此处,敏锐的小伙伴就要提出问题了:动圈单元对于腔体的要求很高,你将多个动圈单元放在一个腔体内,相位和谐波失真能处理好么?在这一点上,铄耳也给出了解决办法,还记得上文提过的面盖上的四个“点”对应着动圈单元架构排布吗?DZ4的内部掏出了四个内腔,3个动圈和1个被动单元都被隔离放置,从而解决了多个动圈做在一个内腔里容易出现的相位等诸多问题。

除此之外,DZ4还安装了以往只出现在音响上的被动单元,这种辅助单元可以起到补充低频响应和提升低频层次性的作用,令DZ4的低频层次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加强。

音质简评

说了这么多技术上的东西,实际表现如何还是要在试听中见真章。

正如前文所说的那般,评判一个多单元结构的耳机是否成功,首先就要看整体的衔接程度做的如何,如果衔接做不好,多个单元的声音乱成一团,那么再眼花缭乱的技术也是白费劲。

在这里,铄耳使用的声学导管技术就起了作用,再加上DZ4本身用的就是3颗相同的钛振膜动圈,因此三个动圈携手发出的声音不仅浑然一体,甚至还产生了奇妙的反应。如果不仔细推敲,它们发出的声音与一些高素质的高端动圈也没有特别大的差距,看来铄耳家的这套通过声学导管加独立内腔串联多个动圈的设计是成功的。选用三个相同的动圈单元的思路也很高明,为多频段的衔接带来了便利性。而且在试听中即使使用较大的推力也不会有圈铁耳机那种将动铁“推炸”的感受,因此DZ4虽然是个多动圈单元,但几乎感知不到分频点,音色和谐,多动圈过渡自然,衔接上没有明显的问题。

整体框架方面,DZ4是一个比较明显的偏向于中低盘的结构,能量会比较多的汇聚在中下盘。但与某些为了讨好眼球而将低频做的空有量感但无质感的塞子不同,DZ4有着同价位产品上较为少见的低频层次感和解析力,在低频量感丰富的同时,下潜和弹性也都很有保证。尤其是那种富有活力的低频回弹感,能够很好的表现出鼓声在空间中传递出去的真实感,在鼓声起落的一动一静之间,有着比较鲜活的表现。而且泛音的细节也把握的比较恰当,不会有喧宾夺主的感受,更重要的是塞子整体的能量不会过多的淤积在下盘,随着歌曲旋律的进行,能够在恰当的时候将力量传递出去。不夸张的讲,单就这个低频表现来说DZ4就已经算是值回票价。

作为人耳感知最为敏感的频段,中频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就代表了一个塞子的成功的与否,DZ4在这方面做的就比较成功,它的人声轮廓清晰,距离较近,口型稍大,厚度适中。最重要的是,或许是多动圈架构所带来的优势,DZ4的中频密度是较为出色的,在表现各类流行歌曲时都能给出一个充沛不空洞的中频信息量,繁密的中频细节撑起了一个值得考究的人声表现,并基于这种优秀的密度和解析力描绘出了演唱者在歌唱时的气息变换,喉舌间的口型吞吐。这种人声表现放同价位的塞子中是称得上优秀的。

由于DZ4并没有去做一个较厚较暖的声音,而是更偏向于清晰感,因此在男女声的倾向性上,个人认为它在女声方面的适配性上要比男声要好一些,比较善于描绘女性歌手嗓音中的线条感和清丽,并且往往能给人一种穿透感。

相对于表现较为优异的中低频。DZ4的高频是做了一定程度的打磨的,为了耐听,亮度上做了收敛,不过好在该有的细节仍在,拿来听流行绰绰有余,但是遇到弦乐曲就多少会有些“不够味”了,难以描绘出弦羽在空气震荡出来的那些细密的线条。同时,虽然宣传使用了半开放式的前腔,但DZ4的声场并没有我想象中那么辽阔,只能算是同价位中中规中矩的水准,看来这个半开放式结构更多的是起缓解耳压的作用,不过好在DZ4的整体规整程度和综合解析力依旧是在线的,因此在钢琴solo曲、古风民乐曲中的表现也符合其价位,并不会出现明显的短板。同时音色较为自然,在处理各种乐器时都不会出现失准的问题,因此只要不是严格的器乐爱好者,DZ4对于小编制、轻音乐的还原是到位的。

总结

实事求是的讲,多动圈的架构确实很有新意,但在耳机市场上也不是第一次使用这种结构了,比如说QDC的魔圈、UM的3DT都使用过这种多动圈加声学导管的架构。铄耳真正的创新和卖点在于为每个串联的动圈单元都设计了独立的内腔,还搭配上了被动单元用来提升低频听感。更重要的是,这样一款具有创新精神的产品,售价却只需要不到六百元。无论是设计上的新意,还是价格上的诚意,以及最终呈现给用户的声音,都是相当到位的。

正如一开始所说的,这种表现很符合我对铄耳这个厂家的认知:敢于大胆尝试和使用新技术,而且品质和价格也诚意满满。在我看来,市场是需要像铄耳这样的厂家的,只有大家都敢于“整点儿不一样”,才会有更多有趣的产品涌现,也才能为HiFi圈带来更多新鲜的活力。

2 阅读:5

耳机美学

简介:品评器材,交流发烧心得,探索HiFi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