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欧盟最近在电动车等方面对中国实行了制裁,他们的本意是削弱中国经济发展的同时,发展自己的本土汽车品牌,但没想到却遭到了“反噬”。欧盟国家的多个汽车品牌及其他行业都受到影响,盈利下滑。在这风雨飘摇的时刻,大众果断选择了壮士断腕,但令人震惊的是,它抛弃的不是海外分厂,而是位于德国本土的生产线。这可真是网上所说的“裁员裁到了大动脉”。
大众决定将重心转向中国市场的战略动向就像是一颗深水炸弹,引发了德国社会的强烈反响和争议。这个曾被视为德国制造象征的公司,如今却将“在中国,为中国”作为未来发展战略。
大众集团的困境作为德国象征性的制造企业,大众一直以来为德国社会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支撑了众多家庭的生计。但是面对新能源市场的崛起,大众在德国市场的表现却异常困难。新能源汽车的浪潮使得传统燃油车企市场份额不断被特斯拉等新兴企业瓜分,德国车企整体显得落后。为实现自我救赎,大众不得不加大对电动汽车的投资,寻找新的增长点。
高昂的劳动力和能源成本、亚洲市场激烈竞争,以及欧洲和中国市场对电动汽车需求不及预期,这种多重不利因素使公司不得不考虑重组和削减成本。据公司高层透露,大众在德国的工厂运营成本高于目标水平,有些甚至达到竞争对手的两倍,这使得公司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受到严重削弱。
为了应对财务压力,大众计划在未来几年内削减开支,以实现6.5%的销售回报率目标。然而,由于经济衰退、大宗商品价格波动以及全球经济疲软,公司在2024年上半年的销售回报率已下降到2.3%。
而对于大众选择裁员的决定,德国政府和社会团体则表现出不同的态度。德国总理朔尔茨试图挽留大众在德国的工厂,为此甚至考虑动员工人降薪,以期降低成本挽救工厂。然而,大众集团似乎心意已决,对政府的提议毫无反应,可是这一决定令德国工会异常愤怒。
大众汽车的劳资委员会对这一计划表示强烈反对,他们表示关闭工厂和裁员是对德国工业基础的巨大冲击。劳资委员会主席卡瓦洛明确指出,大众关闭在德国的三个工厂,是大众汽车在德国出售资产的开端,并强调管理层对问题的态度非常严肃,不是虚张声势。工会代表已表态,如果大众集团不撤销这一决定,将在12月1日举行罢工,以进一步向公司管理层施压。
工会在大众监事会中占据半数席位,对公司的重大决策具有重要影响力。此次劳资双方的冲突升级,反映出工会在保护员工利益和维持就业机会方面的坚定立场。同时,德国金属行业协会也表示支持工会的立场,誓言与公司管理层进行激烈对抗。
大众等多家企业战略调整向中国对于大众来说,它在德国国内的负担已经很难支撑下去了,那么中国市场就成为了其战略调整的关键所在。中国市场庞大且繁荣,拥有完善的供应链体系和较低的生产成本,大众和其他跨国公司在这里能够找到丰厚的发展机会。对这些跨国企业而言,中国不仅是全球最大的市场之一,还是实现转型升级的重要基地。除了大众,西门子、巴斯夫等德国巨头也逐步将业务重心移向中国,并在中国扩展业务,巴斯夫甚至在湛江扩建生产线,减少德国本土的劳动力开支。
德国经济的未来显然面临严峻考验。根据2024年10月发布的经济数据,德国GDP可能出现负增长,这对于一向经济稳定的德国来说无疑是一次重大打击。如果大众、巴斯夫等企业继续关闭德国工厂,大量工人将失业,德国经济可能陷入衰退,甚至引发更严重的经济危机。
大众的选择更深层次的原因也在于,当下德国制造业的竞争力正逐渐被削弱。相比之下,中国市场的科技升级速度和供应链优势,正在吸引越来越多的德国企业。早在几年前,西门子CEO博乐仁便曾公开表示,德国企业依赖中国市场,认为中国不仅是一个潜在的合作伙伴,更是德国企业不可或缺的市场。博乐仁甚至批评德国政府对中国的政策,认为德国应从合作的角度看待中国,而不是将其当作竞争对手。
正如博乐仁所言,中国市场对跨国企业来说已不仅仅是一个消费市场,而是一个产业支撑点。在这里,企业可以找到完整的供应链、丰富的资源和庞大的消费群体。特别是在电动车领域,中国凭借着完善的产业链和强大的市场潜力,成为了全球电动车生产和消费的中心之一。对德国制造业来说,中国的市场正是一片新大陆,在这片土地上可以种下转型的种子,以迎接未来的丰收。
不可否认,中国的吸引力也确实正在改变全球制造业的格局。中国拥有全球最完善的制造业生态,跨国企业在这里不仅能够降低成本,更可以通过创新和本土化提升市场竞争力。这种合作模式为德国带来了新的增长动力,使德国经济得以在逆境中找到生机。虽然德国国内对中国市场的依赖性持有质疑,但企业用实际行动表明了选择的必要性。
大众总裁奥利弗·布鲁姆公开表示,没有中国市场的支持,大众无法继续提供德国工人高福利的待遇。事实上,这并不是大众独有的心声,而是许多跨国企业的共同现实。对这些企业而言,劳动力成本和生产效率是决定生存与否的关键。在这一点上,亚洲工厂的效率优势无疑为企业提供了强大的竞争力。这也解释了为何在全球竞争激烈的环境中,大众和其他跨国公司纷纷将产能向中国等亚洲市场转移,以寻求更高的性价比和更快的市场响应。
大众在中国市场迅速扩张、加码投资,甚至在安徽省建立了一个智能电动汽车研发基地,显示出其对中国市场的重视。这种选择不仅代表着企业的市场方向,更反映出全球制造业格局的重大调整。
全球市场影响大众汽车的困境不仅是企业内部问题,也是德国经济面临的整体挑战之一。德国总理朔尔茨的联合政府正试图寻找刺激经济增长的方案,避免德国经济连续第二年萎缩。在此背景下,德国政府需要平衡劳工利益和企业生存之间的关系,尤其是在德国工业支柱——汽车行业受到威胁的情况下。
德国政府已表示会与公司和工会保持密切对话,但明确反对让员工利益受到管理层决策失误的影响。政府希望采取措施来支持德国的制造业基础,但也面临财政政策和产业政策方面的挑战。
大众汽车的困境也反映出传统汽车制造商在电动化转型中的艰难处境。德国和欧洲整体电动车市场需求增长缓慢,加上来自中国的竞争压力,进一步压缩了欧洲汽车制造商的利润空间。与此同时,欧盟对中国电动汽车征收高额关税,可能导致中国对德国汽车采取报复性措施,对欧洲汽车出口造成不利影响。
种种原因,导致了这些车企这种全球产业链的迁移也带来了新的挑战。欧洲各国特别是德国需要在变化的经济格局中找到新的定位。德国制造业的数字化、智能化和绿色转型相对缓慢,而中国等新兴市场的技术和效率优势则日益明显。与其固守传统,不如主动拥抱变化,通过与中国等国家合作,共同实现经济增长与技术创新。
对德国来说,中国市场的重要性已不容忽视,德国经济与中国市场的合作绝非“选择题”,而是一道“必答题”。德国的产业政策亟需进行调整,适应全球市场的变化,才有可能在未来的经济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中国市场不仅提供了广阔的消费潜力,更为德国企业的转型升级注入了新鲜的动力。这种双赢合作为德国经济注入了活力,使其在国际市场上具备更强的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