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欧美国家盛行的夏令时,很少有人知道我国也曾经实行过夏令时,却在六年后果断取消,专家直言,这就是在添乱?
为何夏令时在我国行不通,它的存在又有何意义呢?今天我们就来了解,夏令时的前世今生。
夏令时的由来夏令时最早,其实是由美国人富兰克林提出来的。
这位著名的美国开国元勋,在美国自然享受着很高的地位!
因此富兰克林在年老后,被派往法国驻扎,这可不是一种流放,而是一种荣耀。
因为法国曾对美国提供援助,因此美国十分看重两个国家之间的友好往来。
这才将富兰克林派往法国,也间接促使富兰克林提出了夏令时。
他来到法国后,发现在这个发达的国家,大家生活得都十分散漫。
早上很晚才上班,晚上还要享受夜生活,这在富兰克林看来就是虚度光阴,他对法国人的作息非常不满。
甚至还曾向有关部门写信,希望法国可以调整本国人民的作息时间。
结果当然没有被采纳,管不了法国人,富兰克林就想管美国人!
之后他的这个想法被进一步完善,也就成了现在所说的“夏令时”。
简单来讲,就是大家要把时钟拨快一个小时,按照这样的时间去工作或者休息。
假设一个人原本是早上八点上班,下午五点下班,那么按照夏令时的规定来看,他应该是早上七点就上班,下午四点下班。
实际的工作时长并没有发生改变,只不过整体向前推进了一个小时。
按照富兰克林的说法,这样可以让大家更好地利用早上的时间,而且还可以早点休息,第二天更好地上班。
第一个实行夏令时的国家是德国,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为了节省煤炭,就实行了夏令时制度。
这样大家早上,就可以多利用一个小时的阳光,从而减少对煤炭的消耗量。
这一政策,确实让德国人得到了自己想要的效果,此后诸多国家也分别效仿。
几十年后,夏令时就像瘟疫一般传向全球,一百多个国家都采用了这一制度,就连中国也对此十分好奇。
既然大家都采取了夏令时,那就说明这种制度是有道理的。
因此在1986年4月,中国也宣布要采取夏令时这一制度,此后便迎来了一段相当混乱的日子!
夏令时的混乱中国在实行了夏令时后,本以为会像其他国家一样,能够起到节省能源,和提高生产效率的效果。
却没想到,正是这一举措让国内一阵混乱!
当时中国主要是为了节省用电,才采取的夏令时管理办法,可在我国,如果大家要早上七点上班,那就要六点之前起床。
夏天还好,尤其是到了冬天,早上六点全国大部分地区还都一片漆黑。
大家要起床洗漱,就必须开灯和用电取暖。
这样一年下来,不但没有完成节约用电的目标,反而还增加了用电量。
这让政府非常头疼,找不到有效的解决办法,此外,夏令时还导致全国各地的交通混乱。
尤其是对火车这种交通工具来讲,有些人从北京出发的时间,到了南京之后发现时间对不上。
那到底该按照哪个时间为准呢?因此很多人都生活在一种时间混乱的状态中,觉得这样计时非常麻烦。
在这种状态下,更有不少人觉得上班的时间被延长了。
即使实际上班时间并没有改变,可这种作息不符合中国人的需求。
大家每天都感到十分疲惫,长此以往,自然就生活得十分痛苦。
六年后,我国终于取消了夏令时计时,让大家的生活恢复了正常。
家中的长辈提起那段时光,总感觉自己的人生都是混乱的。
好在国家及时叫停了这一政策,才让大家回到了原本的平静中去。
在西方国家盛行的夏令时,为何在中国就行不通呢?到底哪里出了问题?
其实,这个由欧美国家提出的政策,一开始就不适合中国人使用。
盲目地跟从,只会给我们带来麻烦,真正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才能更有利于我国发展。
如何看待夏令时西方国家之所以可以实行这种制度,是因为他们国土面积较小,整个国家都处在一个时区,不会有太大的差别。
再加上他们所处的地理位置比较特殊,不会出现太冷或者太热的情况。
因此时间往前拨一个小时,对他们来讲其实是利大于弊的,而且国家内部还很好管理。
对于美国来讲,他们的夏令时是按照每个州的情况不同,而进行调整的。
因此,美国的夏令时也实行得十分顺利,起到了较好的效果。
而我国国土面积较大,跨越的经纬度也较广,东部和西部地区的时差较大,因此很难统一管理。
新疆等地区,更是晚上九点多天还没黑,自然和其他地区无法一起管理。
而且我国的气候也非常多变,一年四季的气温变化十分明显。
夏天实行夏时令还好说,毕竟天亮的比较早,不需要浪费太多电力资源。
可到了冬天,早上早起一个小时对大家来讲简直是一种折磨。
长期下来,百姓自然对所谓的夏令时不满意.....
而现在大家也对夏时令有不同的看法,不少年轻人表示,早起一个小时上班,会让自己一整天没有精力。
哪怕提前一小时下班,也会让自己的工作效率大大降低,如果现在要实行夏令时,他们也会表示反对。
也有人觉得如果在夏天实行夏令时,那自己就可以多享受一个小时的阳光,这样也对身体健康大有益处。
大家针对自身情况,自然对夏令时有不同的看法。
不过从整体来看,我国确实不适合实行夏令时制度,适合我国情况的才是真正可行的做法。
结语:夏令时只是一个缩影,在我国发展历程中,有过很多次中西文化碰撞交融的过程。
不是每一种制度都值得我们学习,需要擦亮眼睛仔细筛选,才能找到真正适合我们的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