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子衿
时间回到2021年初,当整车厂们开启电动化的加速键时,或许最初谁也没有意识到芯片短缺的问题能延续到现在。虽然到了去年下半年,像电脑、手机等行业的缺芯现象已经有所缓解,但车用半导体芯片仍是一“芯”难求,芯片价格也是水涨船高。
前段时间,一些造车新势力缺芯交付的消息就是最好的证明。因此,全球芯片产业已经从“全面缺芯”向“结构性缺芯”转化。英特尔CEO甚至预测,芯片短缺将持续到2024年。在芯片断供困境下,国内半导体企业、各研究团队等都在持续发力,力求攻克各个卡脖难题。
然而,国内芯片产业面临的最大也是最急迫的问题,却是人才的短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人才的缺失比缺芯更加可怕,无论是技术还是设备,都需要人才的支持才能慢慢攻克。那么,是什么导致了国内芯片产业如此大的人才缺口呢?答案是人才留不住。
业内人士表示,国内每年毕业的集成电路专业硕士、博士多达20万,但只有不到20%的毕业生愿意从事本行业。当然,这也与国内半导体行业发展现状有关,国内半导体企业成立时间不长、龙头企业带动能力不够、人才分散等,都是导致人才留不住的原因。
此外,据公开资料显示,全球芯片方面的知名专家,前6名都是华人,硅谷公司平均每年会从清华挖走16%的尖端人才,之后这些人的信息会显示“在美华人”。据悉,英特尔许多项目经理和研发组长也都是华人,美国工程院等重要科研、学术机构每年都会招纳许多华人院士。
这很好地反映了一个事实:国内不是没有人才,而是流失到了国外。由于环境的差异性,之前很多人才都被美国留下来了,无法为国产芯片效力。这种情况让很多国人都感到十分憋屈,那些人才明明都是中国人,却为美国的芯片产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想想都觉得讽刺。
正如华为任正非所说,国内花大价钱从国外进口一些先进的芯片或机器设备,到头来却发现这些产品是出自于中国人之手,这种落差实在是让人难受不已。因此,国内一定要加强对人才的重视力度,不管是培养新的人才,还是留住一些顶尖人才,都是半导体芯片行业的重中之重。
那么,按照目前的情况,国内有没有制定一些关于芯片人才的方案呢?答案是肯定的。4月22日,清华大学正式成立集成电路学院。作为国内的顶级学府,清华的这一做法无疑为国内的半导体产业界打了一针强心剂。
因为集成电路所涉及到的学科还是比较广泛的,所以清华的集成电路学院也和多个学院展开合作,培养交叉型人才,以此来完整覆盖集成电路产业链。另外清华集成电路学院也积极地与国内龙头企业进行合作,针对性地去培养高层次人才。
除人才培养外,清华集成电路学院也将针对可重构处理器、模拟器和高端模拟芯片等方面进行研究突破。可以预见的是,通过产学融合的培养过程,清华集成电路学院必将为国内的芯片产业,输送源源不断的高端人才,让我国的半导体企业所面临的人才短缺问题得到解决。
对此,清华大学集成电路学院院长吴华强表示,要填补国内集成电路产业人才缺口大概是需要十年的时间,因为学校在培养人才之后才是第一步,人才要发挥出相应的作用还需要在芯片产业过程中进行一段时间的沉淀,在积累了更多的实操之后,人才才能发挥出最大的作用。
可以说,我国在发展芯片产业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万事开头难,像清华大学就开了一个非常好的头,其实像其它国内的顶尖大学也可以效仿清华,专门开设集成电路学院,毕竟光靠清华大学一家还是非常的有限,而我国的人才缺口确实那么的庞大。
所以像北大,或者是交大复大等都可以参与进来,给国家培养更多高端的芯片产业人才。那么在填补了人才的缺口之后,我国芯片产业的发展也等于是注入了无穷的活力,这样也有利于加快我国芯片产业的推进过程。
综上所述,“缺芯”并不是国内最主要的难题,如何培养并留住更多的人才更为重要,国内必须要为之努力奋斗。相信接下来国产芯片一定会拥有更多的人才,在各大半导体公司以及高校的共同努力下,中国芯将会迎来一个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