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大妈们,要彩礼我们可以给,但是相应的嫁妆你们也应主动送来

白莲看世界 2024-11-24 12:44:38

不知道怎么回事,这几天每天都要刷到几条中年大妈的视频,都是讲不能取消彩礼,要彩礼的必要性。

她们说什么,我不重复了,反正你迟早能刷到。我深深为头条能够孜孜不倦地天天推送这些东西给我感到钦佩。

这些中年大妈可能念的是通稿,你听上两遍,以后再听到新的视频里第一句话如果和以前的视频第一句话相同,就知道后面都是相同的内容了。

中年大妈的观点有那么几条——父母养女儿付出大;男人给彩礼才能证明男人有结婚实力;彩礼有助于给结了婚的女性一条退路。大概主要是这么几条,其它的理由我没记住。

在我看来,在给不给彩礼方面,男人或者男孩的家长很少有坚决不给的,只要不是家徒四壁,根据财力多少都能拿出一部分彩礼来。

司马相如不花一文钱,仅凭一首《凤求凰》就拐走富家女卓文君,是千百年来丈母娘们的共同敌人

中国人一向讲究礼义,结婚是联系两个家族的关系纽带,我们自古的传统是,男方要给女方送聘礼,在结婚时女方也要带着嫁妆过来。

也就是说,送彩礼和收陪嫁是对等的资产转移行为。在古代,只要不是男方花钱买妾,只要娶女子为正妻,女方就要准备陪嫁。而且还不能太寒碜,给的太少很可能女子在夫家受气。

宋代嫁女必须有嫁妆,如果没有嫁妆,只有一种情况,那就是“卖女为妾”——把女儿卖出去,不用嫁妆,还会收到一笔彩礼。如果是明媒正娶的嫁女,女方家庭必须准备隆重的嫁妆,不然就是将女儿卖给别人做小老婆。即便出嫁,也会被瞧不起,甚至一不如意就会被男方退婚。

明朝著名哲学家王阳明在《王文成全书》中就说:“男女长成,各宜及时嫁娶;往往女家责聘礼不充,男家责嫁妆不丰,遂致愆期;约长等其各省谕诸人,自今其称家之有无,随时婚嫁。”

这段话的意思是,男孩和女孩长大成人了,要及时结婚。在结婚的时候,往往会出现女方嫌弃男方聘礼少,男方嫌弃女方嫁妆少,导致结婚日期被延误。一旦这样的情况发生,要及时报告。约长(乡长或族长)等人,要上下协调防止这样的事情发生,确保男女都能够在适龄的时候结婚或者出嫁。

可见古代官府都在强调聘礼与嫁妆的对等关系,这在婚姻里绝对不是儿戏。

在古代,正经家庭的女孩嫁到男方家里,一般不会外出工作,她的生活全靠夫家供养。因此陪送嫁妆相当于女方家庭对男方家庭的经济补偿,在很多情况下,女方拿出的陪嫁要多于男方给的聘礼。有很多只有女孩的家庭准备不够嫁妆,女孩连正常出嫁为人妻都不可能——没有人愿意迎娶赤贫家庭的女儿为妻。

过去皇帝也要遵循这规矩。唐德宗在位的时候,唐朝早已走下坡路,国库空虚。唐德宗嫁女儿,没钱置办嫁妆,非常着急,最后还是在国库里仔细清扫,扫出了一簸箕黄金,作为公主的嫁妆交给驸马,才顺利完成了婚礼。

文学史上的大文豪司马相如与守寡的卓文君私奔这件事非常出名。他们为什么要私奔?因为司马相如很穷,没有钱置办彩礼给卓文君她家送去,所以卓文君他爹卓王孙坚决反对他们在一起。卓王孙是当地富豪,听说两人私奔后大怒,说,“这女儿太不成器,我不忍心杀她,但是我也不会给她一文钱。”父女断绝了关系。

于是穷困潦倒的司马相如夫妇只好亲自干活挣钱——司马相如带着卓文君回到临邛,家徒四壁。司马相如只好卖掉马车,开了一家酒馆,让卓文君临街卖酒,司马相如更是穿上犊鼻裈与雇工们一起洗涤酒器。

卓文君与丈夫司马相如当垆卖酒

卓王孙听说后,感到女儿抛头露面当街卖酒,丢了自家颜面,于是经常躲在家里不愿出来。但时间长了,卓王孙虽说心里一直骂司马相如,但还是心疼女儿,于是赠予女儿卓文君一百个年轻的仆人和上百万的钱财,以及出嫁时的衣被财物。

司马相如夫妻俩有钱了,酒也不卖了,两人返回成都购买住宅,享受有钱人的生活去了。两人的爱情故事成为千古佳话。

在这件婚姻大事里,司马相如耍赖没有拿出彩礼,但是卓王孙却不得不拿出丰厚的嫁妆以保证女儿过上优渥的生活。

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故事在《史记·司马相如列传》里的记载就这么多。

不过,在民间传说里,司马相如与卓文君的爱情生活还有波折。

后来,汉武帝登基,征召司马相如入朝为官。这时候卓文君已经有些年老色衰啦,作为皇帝喜欢的大文学家司马相如开始移情别恋,爱上了其他女人,于是他准备休掉卓文君。

卓文君听说后非常悲痛,于是写了一首《白头吟》寄给司马相如。司马相如读后非常羞愧,想到当年在穷困的日子里卓文君是如何对他不离不弃的。估计这时候卓王孙已经过世了,但司马相如也肯定想到是岳父给的卓文君的嫁妆帮他们两口子度过了最艰难的岁月,也给了他们后来的富足生活。

于是司马相如良心发现,断绝了和别的女人的来往,赶紧和卓文君和好,两人的爱情坚持到了生命终点。

这虽然是故事,但也是古代人写的故事,出自西汉刘歆原著、东晋葛洪编辑抄录的《西京杂记》中引用的南朝齐梁年间的资料:“相如将聘茂陵人女为妾,卓文君作《白头吟》以自绝,相如乃止。”

南朝时期的《玉台新咏》一书,首次录有《白头吟》这首诗——

“皑如山上雪,皎若云间月。 闻君有两意,故来相决绝。 今日斗酒会,明旦沟水头。 躞蹀御沟上,沟水东西流。 凄凄复凄凄,嫁娶不须啼。 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 竹竿何袅袅,鱼尾何簁簁! 男儿重意气,何用钱刀为!”

传说这是卓文君的代表作,其中“愿得一人心,白首不相离”成为千古名句,表达了对忠贞爱情的向往。

历史上李白是相信有这件事的,他批评了司马相如的移情别恋,同情卓文君的遭遇。他在《白头吟二首》这样写到——

“相如不忆贫贱日,官高金多聘私室。 茂陵姝子皆见求,文君欢爱从此毕。 泪如双泉水,行堕紫罗襟。 五起鸡三唱,清晨白头吟。”

故事讲到这里,不妨再讲这个故事的民间传说版——

据说司马相如有了新欢,准备休了卓文君的时候,给她写了一封信。卓文君打开后,看到上面写着:“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卓文君顿时明白了丈夫的意思,万下面是“亿”字,所有的数字单缺一个“亿”,也就是说无“亿”,“亿”通“忆”,说明丈夫对她已经没有“记忆”了,已经把她忘了,卓文君伤心地流出了眼泪。

不甘心的卓文君写了一封信给丈夫,信的内容是一首《怨郎诗》——

“一朝别后,二地相悬。 只说是三四月,又谁知五六年? 七弦琴无心弹,八行书无可传。 九连环从中折断,十里长亭望眼欲穿。 百思想,千系念,万般无奈把郎怨。 万语千言说不完,百无聊赖,十依栏杆。 九重九登高看孤雁,八月中秋月圆人不圆。 七月半,秉烛烧香问苍天, 六月三伏天,人人摇扇我心寒。 五月石榴红似火,偏遇阵阵冷雨浇花端。 四月枇杷未黄,我欲对镜心意乱。 忽匆匆,三月桃花随水转。 飘零零,二月风筝线儿断。 噫,郎呀郎,巴不得下一世,你为女来我做男。”

司马相如看到信后,想起妻子卓文君是富家千金,却违背父亲意思,在最落魄的时候嫁给自己,吃尽苦头。现在独守空房,日夜思念自己。而自己却想始乱终弃,真是没良心。司马相如一时哭得稀里哗啦,立刻打消再娶念头,与发妻卓文君白头偕老。

在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爱情故事里,女方卓文君差点成为被遗弃者。但是卓王孙给她女儿置办的丰厚嫁妆还是起了作用——这些嫁妆使得攀上高枝的男方在关键时刻想到自己是如何过上好日子的,结果良心发现,终于和卓文君重新和好。

司马相如最终与卓文君白头偕老,恩爱到底

看这段故事,我们的中年大妈应该受到启发,女儿如果想在婚后幸福,是应该陪送一些嫁妆的。不要把女儿的退路与男方给的彩礼挂钩,彩礼毕竟是男方出的,真要离婚男方还有可能要回去一部分。如果是嫁妆那就简单了,女方离婚时至少可以带一大部分回来,这才是已婚女子的真正退路。

建国前后,我党曾经提倡移风易俗,包括婚姻制度改革,反对包办婚姻和大操大办婚礼。大家看看《小二黑结婚》和《李二嫂改嫁》就知道了。

但是民间的传统也很强大。很多年前我看到一个采访,说 《小二黑结婚》这个故事是有原型的,在现实里,反对包办婚姻的小二黑原型被打死了,后来他爱的女子远嫁他人,过得很一般。

所以理想是理想,现实是现实。

既然有些有女儿的家庭反对取消彩礼,我以为愿意娶这样家庭的女孩的男子就不要介意了。当然你们也可以向女方家庭大大方方地索要嫁妆,因为这也是千百年来的传统——既然我们要把传统一代代传承下去,那就不能传一半丢一半,那是忘祖。

至于彩礼是多少,嫁妆是多少,那完全可以商量嘛。反正男方拿出几十万彩礼,女方陪送两三床棉被肯定是不合适的,过于不对等就不是“嫁女儿”而是“卖女儿”啦,女儿到婆家一定抬不起头,以后受窝囊的日子还早着呢。

比如某地索要彩礼的最低标准是38万,这个钱数是多还是不多呢?按照传统,如果女方家庭很穷,只陪送38万的嫁妆,那还可以勉勉强强接受;如果女方比较讲面,随便陪送个76万,这桩婚姻还是相当不错的;如果女方家里财大气粗,一出手就是百八十万的嫁妆(有些地方真是这样,结婚那天挑着一大堆成捆的万元大钞当嫁妆送去),那这桩婚姻也算是好姻缘了。

如果中年大妈们打的算盘是拿女儿空手套白狼,只要彩礼,不给嫁妆,那就算了吧。随着国家越来越富裕,将来涉外婚姻越来越多,建议那些真拿不出彩礼的赤贫男子,还是考虑娶印度女孩——不但不用付出,还能得到一笔嫁妆。不过这样的单身男子在印度旅游时一定要小心,千万不要被女方家长抓住搞“拉郎配”,一分钱的嫁妆没得到还白白娶了人家的黄花大闺女,那真是亏大了。

我是不主张取消彩礼的,在这方面我坚决支持中年大妈们;但我又是一个正直的男人,我认为男人在拿出彩礼的同时应该收到的嫁妆一点也不能少——毕竟男女平等,如果婚姻已经成为一门生意,那么交易双方把价格摆在明面上,相互讨价还价,也不是啥丢人的事。

0 阅读:2
白莲看世界

白莲看世界

感谢大家的关注